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4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29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分子运动性预测麻栎种子离体胚轴适宜贮藏条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和自旋标记技术,以硝基氧探针为标记物,检测了室温下麻栎种子离体胚轴脱水过程中分子运动性的变化。发现含水量0.7gH2O/gDW至0.64gH2O/gDW范围是细胞质粘度的转折区域,低于这个含水量区域,细胞质粘度骤然上升,推测这个区域是室温下保存离体胚轴的适宜含水量下限。通过变温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测定,找到离体胚轴含水量在0.43gH2O/gDW至1.02gH2O/gDW范围内,分子运动性的临界温度和玻璃态相变温度所在区间。根据分子运动性随温度变化的规律,预测含水量为0.69gH2O/gDW的麻栎种子离体胚轴适宜贮藏温度约为-50℃。  相似文献   
132.
四眼斑水龟低温胁迫条件下体重与形态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海南的正常温度下,四眼斑水龟(Sacalia quadriocellata)在人工饲养环境中无冬眠现象,也未观察到繁殖行为。为研究冬眠对四眼斑水龟繁殖的影响,于2004年12月~2005年2月对其进行低温胁迫实验。选取29只成体四眼斑水龟分成2组,实验组9♀5♂共14只进行低温处理,在8·46±1·61℃干燥环境中保持32天;对照组10♀5♂共15只在正常条件下饲养。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后,实验组平均体重减小8·68±2·45%,雌雄差异不显著;雄性个体背甲宽从8·55±0·26cm减小到8·46±0·22cm,差异显著(P<0·05);雌性个体背甲长从12·97±0·80cm减小到12·94±0·81cm,差异显著(P<0·05);雌雄四眼斑水龟甲壳表面积相对低温胁迫前均减小;对照组龟养殖于常温下,甲壳无显著变化,两组龟体重变化量差异极显著(P<0·01)。影响失重率主要因素是胁迫时间,环境温度对失重呈显著线性正相关(r=0·811,P<0·05);形态特征的变化可能与繁殖机制、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33.
在慢性肝炎中,乙、丙型病毒性肝炎混合感染相当多见,可使肝炎慢性化、重症化,肝组织损伤加重,肝硬化(LC)和肝癌(HCC)发生率增加[1]。本文应用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196例肝病患者的血清进行检测,初步探讨了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丙型肝类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的复制状况以及两者间的相互作用与预后的关系。1材料和方法1.1病例受检的196例病例均为2004年1月至2005年7月我院住院及门诊病人,男149例,女47例,年龄15~82岁,其中慢性肝炎(CH)患者139例,肝硬化(LC)患者42例,肝癌(HCC)患者15例。所有病例诊断符合…  相似文献   
134.
本研究从我国夏季高温、强辐射的新疆塔里木地区采集样品,进行了细菌的分离、纯化及分类鉴定。用丙酮萃取法抽提39个分离菌株的培养产物,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其主要组分;利用λ噬菌体紫外诱导系统研究抽提物清除自由基的能力。高效液相色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的结果表明:多数分离菌株丙酮提取物的主要组分为类胡萝卜素物质。λ噬菌体紫外诱导系统抑制实验结果表明:29个菌株的丙酮提取物对λ噬菌体的紫外诱导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抑制率最高达81%。不同菌株之间的比较试验显示不同属细菌的丙酮提取物对λ噬菌体紫外诱导系统的抑制效果存在很大差异,其中以Methylobacterium的抑制作用最强;不同颜色菌株提取物的抑制效果也出现较大差异;Koanria中不同颜色菌株的抑制效果也有类似结果。本文为类胡萝卜素可能是该类细菌具有抗辐射能力的内因之一提供了直接证据。同时,也证实了λ噬菌体紫外诱导系统是一种很好的探讨细菌抗辐射机理的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135.
磷肥对花生根系形态、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池栽, 测定不同施磷量对花生(Arachis hypogaea)根系性状、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1)结荚中期, 根系总长度、体积、表面积及根尖数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 在施磷30-90 kg·hm-2范围内, 施磷比不施磷4项指标分别增加3.5%-20.7%、9.3%-21.9%、9.7%-20.3%和12.6%-21.4%。特别是当施磷量超过60 kg·hm-2时, 上述4项指标均显著高于不施磷处理; 施磷可使根系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 3种酶活性分别提高12.7%-20.6%、14.8%-36.8%和17.0%-41.8%, 丙二醛(MDA)含量降低8.4%-19.5%, 根系活力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提高10.4%-25.0%、29.2%-53.5%; 同时, 施磷可使单株根瘤数量和鲜重分别增加10.7%-21.7%和22.6%-35.6%。(2)收获期, 除MDA含量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 SOD、POD和CAT活性, 根系活力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随施磷量增加而呈降低趋势, 但多数指标施磷与不施磷及不同施磷量之间差异不显著。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施磷后花生荚果库容增大, 对光合产物需求量增加, 导致植株和根系营养不良, 加速衰老有关。(3)花生单株结果数、生物产量、经济系数、出米率及产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 其中产量的增加主要是通过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协同提高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6.
辛胜昌  赵艳秋  李松  林硕  仲寒冰 《遗传》2012,34(9):1144-1152
斑马鱼具有子代数量多、体外受精、胚胎透明、可以做大规模遗传突变筛选等生物学特性, 因此成为一种良好的脊椎动物模式生物。随着研究的深入, 斑马鱼不仅应用于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研究, 而且拓展和延伸到疾病模型和药物筛选领域。作为一种整体动物模型, 斑马鱼能够全面地检测评估化合物的活性和副作用, 实现高内涵筛选。近年来, 科学家们不断地发展出新的斑马鱼疾病模型和新的筛选技术, 并找到了一批活性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大多数在哺乳动物模型中也有相似的效果, 其中前列腺素E2(dmPGE2)和来氟米特(Leflunomide)已经进入临床实验, 分别用来促进脐带血细胞移植后的增殖和治疗黑素瘤。这些成果显示了斑马鱼模型很适合用于药物筛选。文章概括介绍了斑马鱼模型的特点和近年来在疾病模型和药物筛选方面的进展, 希望能够帮助人们了解斑马鱼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并开展基于斑马鱼模型的药物筛选。  相似文献   
137.
尿液在大熊猫化学通讯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大熊猫尿液中化学成分的检测是揭示大熊猫尿液中化学物质组成及其功能的关键。本实验通过使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对大熊猫尿液样品进行前期处理,继而利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 / MS)对大熊猫尿液中化学成分进行检测。共检测到56 个峰,通过在NIST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质谱库中进行检索,初步推定出其中的38 种物质。除此之外,还对HS - SPME 萃取头的净化方法进行了探索和改进。结果表明,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结合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能够应用于大熊猫尿液中挥发性与半挥发性化合物的检测,并且能够得到较好的实验结果,为揭示大熊猫化学通讯机理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38.
辛国荣  李剑  杨中艺 《生态科学》2011,30(5):474-479
研究以水田冬闲期栽培的意大利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为材料,结合常规的青贮方法进行了小规模控制实验,试验设计了隔水(将青贮过程中产生的渗出液排出)和不隔水,以及不同添加物的青贮处理.青贮结束后,对青贮黑麦草的品质和营养价值进行评定,探讨不同处理对黑麦草青贮的作用效果,以及南方高温高湿条件下青贮黑麦草的合理方法和最佳条件.结果发现,对黑麦草进行隔水添加乳酸的青贮处理从感观评定、pH值和营养成分的分析结果来看,都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其他处理,由此可以认为隔水添加乳酸的处理相对实现了较稳定和较优质的青贮.  相似文献   
139.
目前,多肽/蛋白质类药物多数需要采用注射剂型给药以确保其生物利用度。开发易于给药、病人顺应性高以及治疗费用更低的非注射剂型是非常有意义的。然而,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直接进行非注射给药的生物利用度通常非常低,需要制备具有设计功能的载药系统,例如加入不同比例的酶抑制剂、吸收促进剂等以提高生物利用度。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由于其能与客体分子形成包合物的特性,以及对粘膜的促渗透作用等,在多肽/蛋白质药物的非注射给药系统中获得了日益广泛的应用。综述了近年来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在多肽/蛋白质类药物非注射给药体系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40.
高梅  辛健康  姜山 《广西植物》2021,41(6):979-988
植物LysM型类受体激酶(lysin motif receptor-like kinase,LYKs)是植物中发现的一类重要的RLK,在植物生长发育、抵御逆境胁迫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植物中基因功能的研究热点。为更好地了解小立碗藓中的LYK基因,该文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小立碗藓(Physcomitrella patens) LysM型类受体激酶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及分析。通过分析小立碗藓LYK家族成员的基本物理信息、基因结构、染色体定位及系统发生关系,初步探讨了其LYK基因结构、进化与功能间的联系。结果表明:(1)小立碗藓中共有21个LYK基因,其氨基酸序列大小在625~755 aa之间,分子量为69.54~82.02 kDa,等电点在5.98~7.78之间。(2)将小立碗藓所有LYK蛋白与3种典型模式植物(水稻、拟南芥和蒺藜苜蓿)的LYK蛋白共同构建系统进化树,所有LYK蛋白被分为4个亚组(LYK-I、LYK-Ⅱ、LYR-I和LYR-Ⅱ)。小立碗藓各亚组内成员的基因结构、保守域特征显示出较为相似的特征,由此推测其可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功能。(3)染色体定位发现21个LYK基因集中分布于4条染色体上并出现小型基因簇,这可能与基因功能相联系。该文分析了小立碗藓LysM型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家族的基本信息,可为后续深入研究其LYK基因家族成员的生理生化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