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39篇
  免费   2084篇
  国内免费   5170篇
  2024年   79篇
  2023年   415篇
  2022年   845篇
  2021年   1278篇
  2020年   1076篇
  2019年   1213篇
  2018年   999篇
  2017年   798篇
  2016年   1033篇
  2015年   1520篇
  2014年   1793篇
  2013年   1808篇
  2012年   2301篇
  2011年   2067篇
  2010年   1384篇
  2009年   1347篇
  2008年   1425篇
  2007年   1205篇
  2006年   1075篇
  2005年   871篇
  2004年   708篇
  2003年   660篇
  2002年   478篇
  2001年   349篇
  2000年   308篇
  1999年   262篇
  1998年   123篇
  1997年   107篇
  1996年   100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912.
913.
Bean pod mottle virus (BPMV) has been identified as an important pathogen for plant quarantine in China because large quantities of soya bean seeds (approximately 7 × 107 tons) are imported annually. To develop a practical detection programme for BPMV, a cocktail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nested RT‐PCR using a combination of serological and molecular methods was designed for soya bean seeds. The single‐vessel detection assay was performed in a 96‐well ELISA plate, which served as a carrier for the subsequent nested RT‐PCR assay. Assay specificity was demonstrated by the production of the expected 330‐ and 296‐bp bands using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primers, respectively. This method was 104‐fold more sensitive than immunocapture‐RT‐PCR (IC‐RT‐PCR). In particular,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this assay resulted in successful micro‐extraction from soya bean seeds and combined the advantages of each individual technique. The cocktail ELISA nested RT‐PCR is a specific, sensitive, rapid and economical procedure to rapidly identify and characterize BPMV and could be suitable for both primary‐level platforms and laboratories.  相似文献   
914.
为研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患者合并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情况,对86例复发性VVC(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RVVC)患者、219例单纯性VVC患者以及健康妇女200例,分别进行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人型支原体(mycoplasma hominis,Mh)和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检测;所有VVC病例均进行真菌培养。RVVC组和单纯VVC组与对照组之间Uu、Mh及Uu混合Mh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之间CT和CT混合支原体阳性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真菌培养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Uu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CT阳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VVC患者合并Uu感染较正常人群明显增高,假丝酵母菌与Uu混合感染可能导致VVC的发生和复发。  相似文献   
915.
双语教学作为蕴含着全新教育理念的教学形式,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新措施,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探析双语教学引入高校病理生理学中的可行意义、病理生理学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病理生理学双语教学的改进路径,有利于高校病理生理学双语教学的实践,对高校教育改革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16.
高校互动式教学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高等医学院校是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主要单位,研究高校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医学意义、病理生理学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制约瓶颈、探究高校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有利于促进高校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创新及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17.
随着b型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Hib)结合疫苗在全球的广泛应用,Hib相关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a型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a,Hia)逐渐成为侵袭性流感嗜血杆菌疾病的重要病原体,且因其发病率高、临床症状重、死亡率高而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从Hia的流行概况、相关疾病、药物敏感性、易感人群及其疫苗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18.
刘艳霞  兰欣欣  曹婧  张晶华  兰海燕 《广西植物》2016,36(12):1511-1518
选择合适的内参基因是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研究的关键,目前对藜科耐盐(盐生)植物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中所用内参基因的报道较为有限.该研究利用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 3个内参基因分析软件,对已选择过的β-TUBULIN、β-ACTIN、GAPDH 3个常用候选内参基因进行了比较分析,筛选出在NaCl和PEG胁迫下藜和灰绿藜中表达相对稳定的内参基因.结果表明:GeNorm、NormFinder内参软件分析在NaCl和PEG胁迫下,GAPDH是藜和灰绿藜中均共同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同时在藜和灰绿藜中也有各自表达较稳定的内参基因,β-ACTIN在藜中稳定表达,β-TUBULIN则在灰绿藜中稳定表达.对相同科不同种的植物内参基因表达差异进行比较,内参基因在相同科中具有相同稳定表达的内参;对相同胁迫下两种不同植物内参基因表达稳定性进行分析,内参基因的选择需根据实际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条件而定.基于3个分析软件对以上3个常用内参基因的分析结果,初步确定了在藜科植物藜和灰绿藜中相对稳定的内参基因,为藜和灰绿藜胁迫相关基因的定量表达分析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19.
王文采  杨俊  谢晋 《广西植物》2016,36(Z1):97-99
描述了发现自安徽的毛茛科毛茛属一新种,怀宁毛茛。此新种与猫爪草在亲缘关系上甚为相近,与后者的区别在于本种的植株具丝形,有块根的匍匐茎,具三出复叶的基生叶的二侧生小叶分裂成二不等大的小叶,心皮的花柱比子房稍短或与子房等长。  相似文献   
920.
汪静  程江  曹墨菊 《广西植物》2016,36(6):707-712
为了解太空诱变玉米核不育突变体矮化的遗传规律和原因,该研究以不育突变体为母本,自交系178、478为父本,对测交 F1、F2群体进行育性鉴定和株高分析,对 F2可育株进行基因型和株高分析,对姊妹交后代分离群体进行育性鉴定和株高、雄穗长度、节间数、节间长度分析,同时,还对姊妹交后代分离群体进行施赤霉素处理,调查育性和株高的变化。结果表明:178和478背景下的 F1表现出与测交母本一样的极显著差异;在178和478核背景下的 F2中,不育株株高极显著矮于可育株,两核背景下的不育株间株高差异不显著,而可育株间株高差异极显著;F2中纯合和杂合可育株的株高差异不显著;姊妹交后代分离群体中不育株株高、雄穗长度、节间数和节间长度极显著小于可育株;外施赤霉素的不育株在苗期表现出对赤霉素一定的敏感性,但株高最终未恢复正常高度。因此,得出该突变体矮化表现稳定,与不育性状并存,且不受细胞核背景的影响;核不育基因对植株株高的矮化无剂量效应;突变体的矮化与雄穗长度、节间数和节间长度有关;突变体不完全属于赤霉素不敏感型,其矮化并不是单一缺乏赤霉素而引起。该研究结果为认识太空诱变玉米核不育突变体矮化的遗传和生理机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