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20篇
  免费   2083篇
  国内免费   5171篇
  2024年   77篇
  2023年   415篇
  2022年   828篇
  2021年   1278篇
  2020年   1076篇
  2019年   1213篇
  2018年   999篇
  2017年   798篇
  2016年   1033篇
  2015年   1520篇
  2014年   1793篇
  2013年   1808篇
  2012年   2301篇
  2011年   2067篇
  2010年   1384篇
  2009年   1347篇
  2008年   1425篇
  2007年   1205篇
  2006年   1075篇
  2005年   871篇
  2004年   708篇
  2003年   660篇
  2002年   478篇
  2001年   349篇
  2000年   308篇
  1999年   262篇
  1998年   123篇
  1997年   107篇
  1996年   100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以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L.)Heynh)为材料,从生理及分子层面研究碳量子点(Carbon quantum dots,CQDs)对拟南芥生物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CQDs能被拟南芥根部吸收并连续运输到叶片,对种子萌发率无明显影响,但能显著促进幼苗主根伸长和株重的增加。幼苗叶片叶绿体中色素含量随CQDs浓度的升高而显著降低。脯氨酸与丙二醛含量随CQDs浓度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CQDs浓度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抗氧化酶系统中起主导作用;叶片内源过氧化氢(H2O2)的积累随CQDs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具有显著的浓度依赖效应。与其他纳米材料处理不一样的是,硫同化及胁迫相关基因在CQDs处理后表达量下调,这可能与CQDs粒子本身的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2.
基于11个内陆居群和32个岛屿居群的252份标本,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真藓(Bryum argenteum Hedw.)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岛屿与内陆居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差异显著,岛屿居群间的分化程度(Gst=0.453)大于内陆居群(Gst=0.387),岛屿居群的遗传分化与地理来源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r=0.478,n=175,P<0.001)。地理隔离效应是导致岛屿居群间遗传分化的重要因素。岛内居群间的遗传分化水平较低,仅有29.4%~29.7%的遗传多样性存在于居群间。聚类分析表明,43个居群可划分为10大类群,真藓遗传关系受地理因素和生境异质性的影响,水域隔离影响了真藓繁殖体在岛屿间的传播。  相似文献   
143.
An assay system was developed to detect a switch of mouse embryonal carcinoma (EC) cells to the pathway for normal cell differentiation after a brief contact with normal embryonic cells. The system consisted of (1) the mixed aggregation of AT805 EC cells with 8-cell stage mouse embryos, (2) the stationary culture of the mixed aggregates into blastocysts and (3) the cell culture of inner cell masses isolated from chimeric blastocysts containing EC cells at 2, 3 and 4 days after the initiaion of chimeric aggregation. The number of foci of EC cells which appeared in the cultures of inner cell masses was decreased with a length of contact of EC cells with normal embryos as the mixed aggregates. After 4 days' contact, only fibroblastic and epithelial cells appeared in most cultures of inner cell masses. Examination of isozyme markers of GPI revealed that such cell cultures consisting of nonmalignant cells contained cells of tumor origin. Thus, it was concluded that a brief exposure to the environment of normal embryos can regulate the tumor cells to differentiate into non-malignant cells. This conclusion was substantiated by comparing the pattern of protein spots of the tumor cells with that of non-malignant cells of the tumor origin by two 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  相似文献   
144.
 本文用中空纤维柱超滤浓缩尿,再经离子交换层析、聚焦层析、凝胶过滤和制备型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层析等四步从15L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尿中获得约2mg EPO制品。比活性达10 300U/mg蛋白。该制品在分析型PAGE中呈一条区带。  相似文献   
145.
本文将裂新蚤Neopsylla schismatosa Li,1980改订为特新蚤裂亚种N.specialis schismatosa Li,1980,并首次记述其雄性,同时对雌性形态作了补充。  相似文献   
146.
1984~1987年,在黑龙江、河北、河南、湖南、上海五个省市城乡10.08855人口中进行急性肝炎发病率、慢性肝炎患病率、与病毒性肝炎有关的肝病死亡率的研究。急性肝炎标化发病率为152.19/10万,主要发生在20~50岁组人群;因无甲肝暴发流行,除上海外各点季节发病率分布均衡。慢性肝炎标化患病率为158.25/10万(诊断标准为6个月前有明确急性肝炎病史,现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或体征,肝功能异常,故实际慢肝患病率要高于此数字);与病毒性肝炎有关的肝病死亡(包括肝癌)标化率为22.65/10万,其中肝病为 13.14/10万。男性死亡率显著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147.
用乙型肝炎血源疫苗,按0、1、6程序,分5种不同剂量免疫HBsAg和HBeAg均阳性(双阳性)母亲和仅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井于首针后8~12个月采血,用放射免疫(RIA)法检测他们的HBsAg和抗-HBs、抗-HBc,以比较不同剂量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结果,10μg×3组对双阳性和仅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的保护率,分别是42.9%和53.5%;20μ×3组为67.4%和69.7%;30μg、10μg、10μg组为75.6%和79.8%,30.20、20μg(含30、30、10μg)组为80.2%和81.5%;30μg×3组为82.3%和83.7%。随疫苗剂量增加保护率逐渐增加,抗-HBs阳转率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48.
兔出血症病毒核酸的某些理化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国无锡分离的兔出血症病毒A_2R-3毒株核酸的某些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采用孚尔根染色、二苯胺反应和核酸酶解实验证实病毒核酸为DNA类型。吖啶橙染色、甲醛反应、核酸酶S_1消化和核酸热变性实验表明病毒核酸为单链型。核酸电泳呈单一组分。电境观察显示核酸分子链呈线状,平均长度约为2.15μ。计算分子量约为2.1—2.5×10~6d。核酸碱基组盛为A25.34、T29.37、G23.85、C21.43、(G C)克分子百分比值为45.28。结合以前的报道、我们认为:兔出血症病毒可以归类于细小病毒科。  相似文献   
149.
150.
为探讨温度对干旱、盐胁迫下黄芪属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以黄芪属蒙古黄芪和扁茎黄芪2种种子为研究对象,纯净水处理为对照组,NaCl、PEG处理为实验组,设置4个渗透势水平(0、-0.1、-0.3、-0.5 MPa),置于5种不同的温度(10、15、20、25、30 ℃)下,每日观察并记录两种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旱盐胁迫下蒙古黄芪和扁茎黄芪种子萌发最适宜的温度分别为25和20 ℃左右;蒙古黄芪耐高温不耐低温,而扁茎黄芪恰恰相反;但25和20 ℃均适宜两种幼苗生长,包括胚根、胚轴和子叶的生长。蒙古黄芪各处理组(除未发芽的种子)的平均发芽时间都比扁茎黄芪长;NaCl胁迫程度的增加使得两种种子的最终发芽率降低,但蒙古黄芪的耐盐性高于扁茎黄芪;随着PEG胁迫程度的增加,二者的发芽均受到抑制,甚至会出现完全不萌发,但扁茎黄芪的耐旱性高于蒙古黄芪;在相同的渗透势时,尤其是-0.5 MPa,PEG比NaCl对两种种子的影响大;交互胁迫作用下,随着渗透势的增加两种幼苗的鲜重、干重以及胚根、胚轴、子叶的长和宽变化较大;利用Design Expert软件预测发现:温度25 ℃、NaCl渗透势为-0.1 MPa,温度24 ℃、PEG渗透势为-0.04 MPa的处理是蒙古黄芪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达到最优化的组合;而扁茎黄芪最优化的组合则为23 ℃下NaCl渗透势为-0.07 MPa的处理,20 ℃下PEG渗透势为-0.13 MPa的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