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0篇
  免费   471篇
  国内免费   2286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30篇
  2022年   237篇
  2021年   215篇
  2020年   211篇
  2019年   252篇
  2018年   182篇
  2017年   174篇
  2016年   170篇
  2015年   210篇
  2014年   307篇
  2013年   254篇
  2012年   397篇
  2011年   389篇
  2010年   336篇
  2009年   349篇
  2008年   366篇
  2007年   359篇
  2006年   319篇
  2005年   257篇
  2004年   202篇
  2003年   217篇
  2002年   148篇
  2001年   139篇
  2000年   133篇
  1999年   97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谢畅 《生物磁学》2009,(2):346-349,354
钙调素(Calmodulin,CaM)是一个特别的对钙敏感的蛋白,在钙信号传导通路中扮演重要角色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Calcium/calmodulin-dependent kinases(CaMKs))与荷尔蒙、神经迷质及其他信号引起的细胞反应相关、作为重要的第二信使,钙/钙调素依赖的蛋白激酶Ⅱ(CaM—KⅡ)是一类在细咆中无所不在的表达的蛋白激酶,能维持细胞内的钙浓度在很低的水平,再增加后续的特定的钙激动刺激。钙/钙调素依赖的簧白激酶Ⅱ独特的全酶结构和自我调节的性质使其对短暂的钙信号和胞内钙的变化能做出延长反应:本文从结构、合成、细胞分布、反应底物、生理功能等方面介绍了钙/钙调素依赖的蛋白激酶Ⅱ的激活对细胞信号传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952.
陈小玲  谢琦  韦程纲 《生物磁学》2009,(13):2528-2530
目的:对比300 mgI.ml-1对比剂与400 mgI.ml-1对比剂对肾脏多层面CT(multislice CT,MSCT)多期增强扫描的强化作用及不良反应。材料与方法:68例腹部CT受检者随机分成两组各34例,分别给予肾脏平扫和典比乐300(300 mgI.ml-1)与碘迈伦400(400 mgI.ml-1)的多期增强MSCT扫描(在对比剂开始注射后18s、30 s、80 s、3 min~5 min),测量各期增强扫描腹主动脉、双肾动脉、双肾静脉、双肾皮质、双肾髓质、双肾盂的CT强化值。观察对比剂的不良反应。结果:使用400 mgI.ml-1对比剂在18s与30s采集,所检测的血管与肾各结构强化均值有意义高于300 mgI.ml-1对比剂(p〈0.01),80 s采集,肾动脉、肾静脉、肾髓质强化均值有意义高于300 mgI.ml-1对比剂(p〈0.01),3 min~5 min采集,肾静脉与肾盂强化均值有意义高于300 mgI.ml-1对比剂(p〈0.01)。结论:高碘浓度对比剂对肾脏各解剖结构的显示优于标准碘浓度对比剂,并可降低对比剂用量,而不良反应并无增加。  相似文献   
953.
杨倩  王四旺  谢艳华 《生物磁学》2009,(20):3861-3863
目的:观察双丹胶囊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梗死体积、自由基变化的影响,探讨双丹胶囊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复制大鼠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给药干预,在给药后观察行为学、脑梗死率、脑指数、脑含水量、SOD、MAD等指标。结果:双丹胶囊可改善动物的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动物的脑梗死率、脑指数、脑含水量、提高脑组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并成剂量依赖。结论:双丹胶囊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54.
目的:筛选在CHO-K1中高表达sPDGFRα-Fc的重组细胞株,并对分泌到培养基的表达产物进行抑制细胞增殖的活性分析。方法:构建带有Fc标签的sPDGFRα基因重组表达载体 pIRES-Neo3-sPDGFRα-Fc;在脂质体介导下,转染CHO-K1细胞,G418筛选2周后获得若干单克隆细胞株,随机挑取单克隆细胞进一步放大培养,RT-PCR筛选阳性单克隆细胞;Real-Time PCR方法鉴定各阳性细胞株中的sPDGFRα-Fc基因的转录水平, Western blot检测进一步验证各细胞中目的蛋白表达水平;筛选出表达最高的细胞株,更换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取含有可溶性sPDGFRα的培养基上清冻干浓缩,MTT法检测目的蛋白的抑制细胞增殖能力。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载体并在CHO-K1中成功表达,各阳性单克隆细胞株的表达量有差异且在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表现一致,从无血清培养基中收集的可溶性sPDGFRα-Fc明显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结论:成功筛选获得CHO-K1中高表达sPDGFRα-Fc的重组细胞株,获得的可溶性sPDGFRα-Fc能抑制细胞增殖,有望成为治疗因PDGF及其受体引起的多种疾病的药物。  相似文献   
955.
目的:探寻MLCK的非激酶活性区域对MLCK活性的影响,进一步阐明MLCK的非激酶活性在调节平滑肌收缩过程中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编码MLCK全长的pColdI表达载体对其ATP结合位点进行定点突变,获得无激酶活性的MLCK突变体;应用Glycerol—PAGE鉴定肌球蛋白磷酸化水平;应用孔雀绿方法检测重组MLCK对肌球蛋白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MLCK/△ATP(突变型)失去磷酸化肌球蛋白轻链的激酶活性;重组MLCK(野生型)和MLCK/AATP(突变型)均可以在非钙条件下激活非磷酸化肌球蛋白Mg2+-ATP酶活性,抑制磷酸化肌球蛋白的Mg2+.ATP酶活性,而且激活与抑制作用均随着MLCK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但二者对肌球蛋白的ATP酶活性的作用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平滑肌肌球蛋白轻链激酶及ATP结合位点突变体具有激活非磷酸化肌球蛋白ATP酶活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56.
王萍玉  谢书阳 《生物磁学》2009,(16):3141-3143
PBL自1969年在医学教育中应用以来,目前已成为国内外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具有诸多优势,但目前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尚待完善,不能完全取代传统LBL教学模式。通过对医学院校开展PBL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LBL教学模式进行详细的利弊综合分析,相信能够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现代医学教学模式,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新世纪的医学创新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957.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产生耐受性使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成为抗生素领域的研究热点。我们曾通过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到了一个β-内酰胺酶的结合多肽SIPIS04-01,体外实验表明其具有抑制氨苄西林的活性,为提高其表达量,本文尝试基因串联表达方式-随机定向串联法成功构建了密码子改造之后的小肽SIPIS04-01编码基因SIPIS04-01N的双拷贝质粒pYG563,使表达产物中融合蛋白占细菌蛋白总量的比例较单拷贝表达提高了48.4%。纯化所得小肽SIPIS04-01N对TEM-1类型的β-内酰胺酶具有体外抑制活性,并测定了抑制常数Ki。  相似文献   
958.
甘薯近缘野生种的抗病性鉴定与新型种间杂种的获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发掘甘薯近缘种抗茎线虫病、病毒病基因资源,改良栽培种抗性,拓宽甘薯遗传基础,本文利用田间自然病圃对30份甘薯近缘野生种进行抗茎线虫病鉴定,利用硝化纤维素膜-酶联免疫(NCM-ELISA)对20份野生种进行了抗病毒病筛选.以筛选到的抗性材料为父本、栽培种徐薯18为母本,采用生长调节剂处理方法进行种间杂交,结果得到8份高抗、10份抗茎线虫病野生种,5份高抗、8份抗病毒病材料;获得4个新型种间杂种.经过染色体计数和ISSR分子标记鉴定,证实了所得杂种的真实性.表明甘薯近缘野生材料中存在着栽培种所需要的抗性基因,通过有性杂交手段可以获得含野生种染色体组的种间杂种新类型,为渐渗野生抗性基因起到"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959.
为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细胞内谷氨酸代谢的调控机制,以黄色短杆菌GDK-9为供试菌株,应用MATLAB软件和代谢流分析方法定量研究添加苹果酸后L-谷氨酸发酵中、后期胞内的代谢流迁移。在L-谷氨酸发酵中、后期添加2.0g/L苹果酸后,合成副产物L-丙氨酸和乳酸的代谢流量明显减少,分别降低了22.1%和16.5%,EMP途径和乙醛酸循环的代谢流分别减少了2.26%和9.09%,HMP途径的代谢流增加了2.26%,而L-谷氨酸生物合成的代谢流从73.59%增长至79.92%,较未添加前提高了6.33%。添加适量苹果酸能使关键节点发生代谢流迁移,提高了L-谷氨酸合成中心代谢途径的代谢流量。  相似文献   
960.
苹果盘二孢的分离培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苹果盘二孢Marssonina coronaria引起的褐斑病是造成我国苹果树早期落叶的主要原因,由于该病菌分离培养困难,阻碍了对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而影响了对其防治机理和流行规律的研究。本研究应用4种培养基质,探索了3种方法对苹果盘二孢的分离效果。结果表明,3种方法均可分离到病原菌,但组织块分离法和分生孢子团分离法成功率仅有10%左右,而单孢分离法污染少,成功率高达到90%以上,明显优于其他两种方法。不同培养基上菌落形态、大小和产孢情况差异也很大,培养1个月(25℃)后PDA上菌落黑褐色隆起,表面蚯蚓粪状,无气生菌丝,无子实体和基内菌丝;10%V8培养基上菌落中央隆起,黑褐色,表面生少量气生菌丝,边缘放射状,基内菌丝深褐色,有子实体;苹果叶片葡萄糖琼脂培养基(LDA)上菌落平坦,黄褐色,表面生茂密的金黄色气生菌丝,基内菌丝深褐色,有子实体;苹果叶片煎汁葡萄糖琼脂培养基(LEDA)上菌落有明显的不规则隆起,黄褐色至黑褐色,表面生少许气生菌丝,菌落生长缓慢,无基内菌丝,分生孢子盘菌落表面生,菌落直径仅2mm左右,而在其他培养基上的菌落直径可达6-8mm,说明培养基质、分离方法均对苹果盘二孢的分离培养和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