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8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241.
[目的] 定量评估进境台湾果蔬主要病虫在大陆的入侵风险,为早期监测预警提供依据。[方法] 首先,基于外来物种传入、定殖、扩散和危害的一般过程,构建了包括4个层次26个指标的进境台湾果蔬有害生物入侵综合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规范了风险指数的计算方法,评估了14种病虫随台湾果蔬入侵的综合风险;其次,利用气候生态位模型预测了它们在我国的适生区;最后,融合进境台湾果蔬到达港口、物流中转站、集散地和主要病虫的适生区的空间分布,通过空间叠加分析划定了它们在我国传入并定殖的风险区及其空间异质性。[结果] 14种被评估病虫在我国的综合风险值均大于0.7,属高风险等级。14种病虫在我国都存在广阔的适生区,但不同物种适生区的面积和空间分布存在差异。福建、广东、海南等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是它们适生区的高度重叠区,超过95%的台湾果蔬到达港口、物流中转和集散地的集中分布区,潜在的入侵风险极高。[结论] 进境台湾果蔬贸易能够促进或加剧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台湾已经并将继续成为大陆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踏板。建议进一步加强海关检疫、开展和完善监测预警等措施预防和控制有害生物入侵,为农业生物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42.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Smith)原分布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一种严重威胁农业生产的害虫。该虫具适生区域广、寄主范围宽、增殖潜能强、扩散速度快、突发危害重等显著生物学优势,因此,防控难度很大。目前,该虫已分布至全球100个以上国家。2019年1月11日我国云南发现其入侵,至5月21日已在14省(自治省区、直辖市)发现其危害,发生面积138.4万亩。草地贪夜蛾按寄主偏好性可分为"玉米型"和"水稻型","玉米型"偏好玉米、高粱和棉花等,"水稻型"偏好水稻等,目前入侵我国的为"玉米型",尚未发现"水稻型"。草地贪夜蛾的入侵将严重影响我国玉米、甘蔗等种植业。本文综述了草地贪夜蛾的发生为害特点、防控技术,并对该虫防控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有效防控该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43.
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珍珠豆型花生新品种湛油55和湛油41,在小畦盖膜栽培条件下分别具有极显著和显著的增产效应;施用12g/m2 N和70g/m2 CaO比施用6g/m2 N和35g/m2 CaO极显著地增产;施用12g/m2 K2O却比6g/m2 K2O显著减产;而施用6g/m2与3g/m2 P2O5,花生植株性状及产量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44.
合成了非天然氨基酸N 保护的D (L ) 4 吡啶丙氨酸 ,其结构分别通过旋光度、核磁共振、红外、元素分析得到确证。  相似文献   
245.
目的构建抑制人日5P基因表达的RNA干扰逆转录病毒载体,筛选建立稳定抑制BSP表达的MDA-MB-231BO细胞系。方法构建靶向人BSP基因的逆转录病毒重组质粒pSilencer—BSP27、pSilencer—BSP81和pSilencer—BSP100。将其包装成病毒后感染MDA—MB-23180细胞。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成功感染细胞(231BO.BSP27、231BO.BSP81、231BO—BSP100细胞)BSP基因的抑制效果。结果双酶切和测序结果显示重组核酸片段序列与设计的序列完全相同。RT—PCR和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231BO—BSP27、BO—BSP81和231BO—BSP100细胞BSP基因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抑制效率分别为:70.8%、79.4%和30.1%:69.3%,75.2%和27.8%。结论成功构建抑制人BSP基因表达的RNAi逆转录病毒载体pSilencer.BSP27、pSilencer.BSP81和pSilencer—BSP100。获得高效稳定抑制BSP表达的231BO—BSP27、231BO.BSP81细胞系。  相似文献   
246.
外源性物质提高精子受精能力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明  鲜红  朱庆  侯蓉  郑鸿培 《动物学杂志》2006,41(4):122-127
受精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精子必须具备良好的运动功能,同时需经获能和顶体反应才能实现受精。通过添加外源性物质,来改善精子体外存活时间,提高精子的运动能力,尤其是冷冻保存精子解冻后的受精能力,被认为是借助实验手段在体外改善精子功能,从而提高受精率的一个有效途径。可添加的外源性生物活性物质种类很多,通常有咖啡因、氨基多糖类物质、己酮可可碱、生殖激素类物质、细胞因子、维生素、抗氧化剂、牛黄酸和一些酶类物质等。本文对精子常用的外源性添加物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提出了寻找新的外源添加物质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247.
印楝素乳油对荔枝蒂蛀虫种群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冼继东  梁广文  曾玲 《昆虫知识》2006,43(3):327-330
利用生命表的方法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评价了印楝素乳油对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Bradley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0.3%印楝素乳油对荔枝蒂蛀虫成虫显著的产卵忌避作用是其对该种群控制的主要机理。在室内,0.3%印楝素乳油在6 mL/L和3 mL/L的浓度处理下,对荔枝蒂蛀虫成虫产卵的忌避率分别为89.3%和86.3%。田间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印楝素乳油浓度为6 mL/L和和3 mL/L的处理区中,荔枝蒂蛀虫的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1.23和1.45,显著低于对照区的种群趋势指数11.60,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0.106和0.112。这2个浓度的印楝素乳油对荔枝蒂蛀虫种群的控制效果分别可达89.4%和87.5%。  相似文献   
248.
对川西亚高山原始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林林窗内和林冠下小气候及岷江冷杉幼苗生长和生物量进行了两个生长季的连续观测。结果表明:6月林窗内与林冠下太阳辐射的日积累量没有显著性差异,而7~8月的日积累量则有显著性差异。整个生长季节,林窗内太阳辐射的平均积累量为8.10×MJ·m-2,而林冠下太阳辐射的平均积累量为5.02×MJ·m-2,两个位点太阳辐射积累量的显著差异主要来自7~8月日积累量的不同;林窗内5和15 cm层土壤的日平均温度比林冠下相应深度分别高2.1和2.7℃,差异显著。林窗内和林冠下3~8年岷江冷杉幼苗高增长率分别为1.2±0.3 cm·a-1和1.1±0.3 cm·a-1,差异不显著;9~20年岷江冷杉幼苗高增长率分别为6.2±2.4 cm·a-1和3.0±0.9 cm·a-1,差异显著。林窗内岷江冷杉幼苗根、主茎和总生物量与林冠下幼苗根、主茎和总生物量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年龄的岷江冷杉幼苗叶和侧枝生物量积累对林窗微环境的响应不同。  相似文献   
249.
杨丽  仙玲玲  杨磊 《生命的化学》2007,27(2):146-149
砷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主要以砷化物的形式存在,具有较强毒性。生物体在进化的过程中,长期暴露于含砷的环境.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砷性,具有相应的基因介导了对抗砷毒的机制。该文介绍抗砷基因及其抗砷机制,并对抗砷基因的研究前景作一展望。  相似文献   
250.
王宪  吴中欣 《生理学报》1996,48(3):217-221
本实验在离体灌流大鼠肠系膜动脉床研究内毒素引起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释放的机制。内毒素(50μg/ml)使CGRP释放增加16倍,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底物L-精氨酸(L-Arg)能促进内毒素引起的CGRP释放(41%)。NOS抑制剂N ̄G-硝基-L-精氨酸(L-NNA)及鸟苷酸环化酶抑制剂甲基蓝(MB)能使内毒素的上述作用分别降低35%与36%,L-精氨酸(t-Arg)能逆转L-NNA的作用。提示内毒素的作用机制中部分是通过一氧化氮引起细胞内cGMP升高而介导的。用化学方法破坏血管内皮细胞,L-NNA与L-Arg的上述作用依然存在。提示内毒素主要是激活血管周围感觉神经末梢的神经源NOS,而非内皮源NOS。环氧化酶抑制剂消炎痛(Indo)与布洛芬(Ibu)也能使内毒素引起CGRP释放的作用分别降低34%与39%,但与L-NNA的作用不能迭加。提示内毒素可能通过激活神经源NOS进而引起环氧化酶活化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