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93篇 |
免费 | 249篇 |
国内免费 | 1134篇 |
专业分类
327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7篇 |
2023年 | 51篇 |
2022年 | 115篇 |
2021年 | 115篇 |
2020年 | 115篇 |
2019年 | 124篇 |
2018年 | 81篇 |
2017年 | 67篇 |
2016年 | 67篇 |
2015年 | 88篇 |
2014年 | 189篇 |
2013年 | 165篇 |
2012年 | 183篇 |
2011年 | 185篇 |
2010年 | 180篇 |
2009年 | 166篇 |
2008年 | 147篇 |
2007年 | 178篇 |
2006年 | 183篇 |
2005年 | 160篇 |
2004年 | 108篇 |
2003年 | 86篇 |
2002年 | 96篇 |
2001年 | 89篇 |
2000年 | 89篇 |
1999年 | 61篇 |
1998年 | 26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20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5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102.
报道了越南木樨科(Oleaceae)植物1 新记录种大果素馨(Jasminum macrocarpum Merr.).该种产自越南中南部嘉来省的K’Bang, Kon Ha Nung 地区, 凭证标本保存在 HN, IBSC. 相似文献
103.
104.
超高分辨率毛细管等电聚焦—电喷雾质谱联用方法观察蛋白质亚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线的毛细管等电聚焦 电喷雾质谱联用 ,作为一种二维的分离系统 ,对毛细管等电聚焦过程中形成的蛋白质亚型进行了分析。这种分析系统通过使用中性的涂层毛细管 (80cm长 )、动态的毛细管位置调整方法和鞘流液接口得以建立。蛋白质首先在毛细管等电聚焦过程中根据它们等电点的差异得到分离 ,然后被电喷雾质谱鉴定。已聚焦好的蛋白质区带通过结合阴极移动和重力移动的方法从毛细管中流出而进入质谱仪。由于在此特定情况下这种方法具有极高的分辨率 ,有三种血红蛋白A和镰刀型血红蛋白的亚型 (具有几乎相同的电荷分布和分子质量 ,但它们的等电点差异在 0 .0 4到 0 .0 8之间 )和两种乳球蛋白A的亚型 (等电点差异为 0 .6 )被检测到。这些蛋白质亚型的等电点、相对含量和分子质量都通过毛细管等电聚焦 电喷雾质谱联用方法同时得到了确定。 相似文献
105.
植物残茬对土壤酸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土壤强酸性是作物生长的最主要限制因子之一,某些植物残茬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pH,降低活性铝含量,提高作物产量。植物残茬改良土壤酸度的效能因种而异,最高土壤pH升幅可达4.53个单位,多种豆科植物材料可使土壤pH提高2个单位以上,当pH>5时,土壤溶液活性铝降至极低水平,从而消除铝害。植物残茬改良土壤酸度的效能受植物残茬自身特性与土壤特性的影响,而且pH的上升通常在几个月后消失,但这种效能对当季作物有效。植物体内有机酸根的去羧化作用被认为是pH上升的主要机理之一,去羧化机理存在的主要证据是,随着土壤pH升高,植物材料内的可溶性有机成分下降,CO2排放与pH上升高度相关,以及杀菌条件下土壤pH上升速度显著减慢。超量碱机理是植物残茬导致pH上升的又一可能的重要机理,亦即有机盐的作用,有机盐分解转化为碳酸盐,其作用与石灰完全相似,有机盐水解也可导致土壤溶液的碱性反应。铵化作用与硝化作用是高氮植物材料影响土壤酸度的重要机理,有机氮的铵化直接消耗质子,铵的硝化则产生质子,pH的变化与这些氮过程高度相关。含硫植物材料及有机物质分解过程产生的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也可对土壤pH产生影响,但它们的作用较小。综合来看,去羧化作用机理基于间接证据,没有得到严格验证,超量碱机理可能是土壤pH上升的主要原因,超量碱只能转移,不能制造,含超量碱高的外源性有机材料施入耕地,将是改良土壤酸度,提高作物产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6.
为探讨黄河三角洲滨海滩涂不同密度柽柳根系形态及生长特征,以山东省滨州港附近滨海滩涂的低密度(1100株/hm2)、中密度(4100株/hm2)和高密度(7100株/hm2)柽柳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全挖法对不同密度柽柳根系进行挖掘,测定分析柽柳地上生物量、根系生物量、空间分布特征、拓扑结构和连接长度等指标。结果表明:(1)中、高密度下,柽柳对根系生长的投入量更大,以保证对地下资源的吸收利用,根冠比分别为0.59、0.53;而低密度柽柳根冠比为0.44。(2)低、中密度下柽柳根冠生长关系均表现为异速生长,高密度下为等速生长。(3)不同密度柽柳根系生长都以水平分布为主,表现出水平根型特征。中、高密度柽柳根幅及侧根长均小于低密度,低密度柽柳根系水平分布范围最大,可利于增强觅养和固定能力。(4)林分密度与拓扑指数显著相关,低密度柽柳根系拓扑结构趋向于叉状结构(拓扑指数TI=0.62);中、高密度柽柳拓扑结构趋向于鱼尾形分支(TI=0.86;TI=0.81)。(5)不同密度柽柳根系外部连接长度显著大于内部连接长度,呈现滨海滩涂柽柳根系向外扩张的生长策略。滨海滩涂不同密度柽柳根冠异速生长关系、根系形态及生长特征既有差异性又有相似性,表现出不同的密度适应特征。不同密度柽柳根系均以地表分布、向外扩张为主。低密度柽柳主要通过增加分支,扩大根系生长空间;中、高密度柽柳减少分支,加强对内部资源的利用,以降低与邻株间的竞争。柽柳密度与土壤含水量、电导率、扎根深度、侧根长、拓扑指数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7.
自2001年来,惠东港口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成功地利用卫星追踪了21只海龟的洄游路线。本文利用美国卫星信号发射器(Tag)和法国Argos系统追踪3只成年雌性绿海龟。跟踪海龟"西沙"和"南沙"26d,二者均在海口市附近海域消失;"东沙"从阳江市海陵岛出发,取东南向至菲律宾,然后沿菲律宾西海岸向南,最后在巴拉望岛西侧海域逗留,共追踪111d。该试验说明港口海龟具有不同的洄游线路,偏爱沿岸的浅海洄游;洄游路线与等温线之间无显著关系;海龟洄游具有明确的目的地。建议政府相关部门采取科学策略来保护海龟。 相似文献
108.
水分对有机基质栽培番茄生理特性、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齐粉"番茄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相对含水量对有机基质栽培番茄生长、生理特性、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有机基质相对含水量的升高,番茄株高、茎粗、节间长和单株叶面积极显著增加,叶片色素含量、水势、渗透势及根系活力和果实产量显著增加,而番茄果实品质和水分利用率显著降低.从果实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率方面综合考虑,80%基质相对含水量处理的果实产量达26 kg.m-2以上,可作为番茄有机基质栽培水分管理的量化指标;如果仅考虑果实品质,则50%基质相对含水量可以作为水分管理指标. 相似文献
109.
喀斯特生态脆弱区贫困化时空动态特征与影响因素——以贵州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省属于西南喀斯特生态脆弱与集中连片特困的复合区域,研究其贫困化的时空动态与影响因素,对该地区精准脱贫具有重要意义。以贫困发生率为指标,采用ESTDA框架对2003—2015年贵州省贫困化时空动态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地理探测器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贵州省贫困化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出现了贫困化相似县域相邻分布的空间集聚效应,局部趋势上两级分化趋势明显,空间结构呈典型的"核心边缘"模式。(2)贫困化局部空间结构和空间依赖方向上都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出现协同增长型的县域有53个,表明贫困化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整合性。(3)贫困化具有较强的局部空间关联模式和空间转移惰性,表现为一定的路径依赖或空间锁定特征。(4)各因素对贫困化的影响力存在一定差异,农民可支配收入是影响贫困化主要因素,海拔、坡度和植被覆盖度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小;任意两个因素交互探测后对贫困化的影响均强于单个因素的影响,且解释力表现为非线性增强和双线性增强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10.
基于生态网络效用的城市碳代谢空间分析——以杭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78%,通过模拟生物代谢来剖析城市碳代谢机理从而控制城市碳排放是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危机的关键。为研究杭州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对城市碳代谢的综合作用,以4个时间段(1995—2000,2000—2005,2005—2010,2010—2015)为例,建立了一个"碳流"模型来分析城市生态系统中自然和人工分室在城市碳代谢正负"碳流"产生中的作用,之后利用生态网络效用方法分析"碳流"产生的生态关系及其空间分布,同时利用互惠指数M综合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城市碳代谢的综合作用。结果显示(1)净"碳流"在研究期间持续呈现负值且在2000—2005年间达到峰值,负"碳流"主要源自耕地与工业用地之间的转换,正"碳流"主要源自工业用地与城市用地之间的转换。(2)1995—2000年互惠指数(M)呈现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变化趋势,M平均值小于1,说明土地利用变化对城市碳代谢的综合作用是消极的。(3)竞争关系集聚在高负碳代谢密度分室,互惠共生关系主要集聚在高正碳代谢密度分室。(4)从1995—2000至2010—2015,以每5年为时间间隔,生态关系分布空间变化如下:掠夺限制生态关系呈现向西北、西南和南部方向蔓延—西北方向移动—东南方向移动的变化趋势,竞争生态关系呈现东南方向移动—南部和西北部方向蔓延—零星分布的变化趋势,互惠共生生态关系呈现向东南方向移动—暂时不存在—零星分布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为低碳城市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