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33篇
  免费   452篇
  国内免费   1329篇
  5814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01篇
  2022年   203篇
  2021年   267篇
  2020年   218篇
  2019年   227篇
  2018年   194篇
  2017年   155篇
  2016年   192篇
  2015年   256篇
  2014年   371篇
  2013年   336篇
  2012年   368篇
  2011年   362篇
  2010年   271篇
  2009年   266篇
  2008年   262篇
  2007年   276篇
  2006年   265篇
  2005年   243篇
  2004年   170篇
  2003年   123篇
  2002年   132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目的 测定人工饲养条件下安徽野生和自繁恒河猴的血液生化指标,并比较分析两种来源的恒河猴,雌、雄猴间以及感染BV阳性与阴性恒河猴生化指标的差异性.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安徽野生和自繁恒河猴的14个血液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并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了相同性别的野生猴与自繁猴以及感染BV阳性与阴性恒河猴血液生化值的差异性.结果 野生猴与自繁猴雄性的生化指标普遍高于雌性,野生猴碱性磷酸酶、甘油三脂和谷氨酰基转移酶雌雄间差异显著;自繁猴碱性磷酸酶、白蛋白、血清Ca、甘油三脂、肌酐和谷氨酰基转移酶雌雄间差异有显著性.除谷草转氨酶、尿素氮和血清总胆固醇外,感染BV阳性较感染BV阴性的恒河猴所得生化指标高.结论 野生猴与自繁猴,雌雄间猴以及感染BV阳性与阴性猴的血液生化指标有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42.
我国古籍中有关麋的一些记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麋(Elaphurus davidianus)自19世纪末以来,在其故土--中国已经绝迹。本世 纪50年代,英国曾将这种珍稀动物送还北京动物园,最近又送回22只,其中20只散放在 它最后的栖息地--北京南郊的南海子。因此麋在中国古代的生存情况又引起人们的注 意。虽然Mollendorff(1877)曾对古文献中一些有关麋的记载作过报道,但比较粗略。 主要对麋的名字作了考证,还有许多问题未涉及。最近谢成侠(1985)又报道了麋的一 些历史情况;黄宝玮(1983)曾对甲骨文中之麋加以研究。但尚有不足。本文拟对麋作 进一步的历史动物学介绍。  相似文献   
43.
0.3 mmol/L铅胁迫下小白菜(Brassica rapa var. chinensis)生长受到显著抑制,0.1 mmol/L水杨酸(salicylic acid)诱导处理能显著缓解0.3 mmol/L铅胁迫对小白菜幼苗生长的抑制;并且水杨酸对铅胁迫下小白菜的生长存在“低促高抑”效应,当水杨酸处理浓度达到1.5 mmol/L时,不但不能缓解铅对小白菜的毒害,反而加重毒害,这可能与高浓度水杨酸与铅形成的复合伤害有关。  相似文献   
44.
本文研究了不同碳源对须糖多孢菌生长以及丁烯基多杀菌素生物合成的影响,通过寻找优势碳源优化发酵培养基配方,促进须糖多孢菌丁烯基多杀菌素的生物合成。试验共设11个处理,1个对照,通过单因素试验比较不同处理组菌体OD600值和丁烯基多杀菌素产量,筛选获得最优碳源及其发酵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除可溶性淀粉和木糖外,须糖多孢菌在9种碳源中都能进行生长,对不同构型碳源显示较好的利用率。在以半乳糖、葡萄糖、果糖和甘露糖作为碳源时具有较好的生长速率,而以甘露糖为碳源时能显著促进丁烯基多杀菌素的合成。选择甘露糖最佳添加浓度为5 g/L,须糖多孢菌最高菌体浓度和丁烯基多杀菌素产量分别是初始配方条件的1. 32倍和1. 78倍,显著提高了丁烯基多杀菌素的产量。上述结果为培养基碳源对丁烯基多杀菌素生物合成影响机制的研究及丁烯基多杀菌素大规模工业化发酵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45.
甲烷氧化菌素是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217,对铜具有较强的亲和性。目前研究发现甲烷氧化菌素的生物活性主要包括抗氧化性、抗菌性及金属螯合性。这些特性表明甲烷氧化菌素在食品医药甚至工业等领域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6.
2000-2012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区植被覆盖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严恩萍  林辉  党永峰  夏朝宗 《生态学报》2014,34(17):5007-5020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分析长时期植被覆盖变化,有助于揭示陆地生态环境的演变规律。研究以京津风沙源重点治理区的MODIS02B产品为数据源,通过数据处理获得2000—2012年的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时序数据集,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标准差、Hurst指数和相关系数等方法,分析京津风沙源重点治理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显示:(1)近13年来,治理区植被覆盖总体呈上升趋势(R2=0.70),2012年NDVI值达最大值0.324,比2000年增加了135.62%。但增加速率和幅度各异:北部干旱区(Bbghq)增加速度最快,浑善达克区(Hsdkq)次之,农牧交错区(Nmjcq)植被变化相对稳定。(2)工程区地表植被覆盖改善区域的面积明显大于退化区域,其中得到改善且通过显著性检验(P=0.10)的区域约占总面积的94.31%;Hurst指数分析表明,工程区植被变化整体呈中强持续性特征,面积合计约占64.48%;综合分析表明,工程区植被变化以良性发展为主,特别是强持续性的退化区和弱持续性的改善区值得关注,二者合计占35.27%。(3)人类活动是京津风沙地区植被覆盖上升的重要驱动因素;自然因素中,降水是控制工程区植被生长的主要因子,温度的影响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47.
不同季节鹅喉羚昼间行为时间分配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7 年11 月至2008 年10 月在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保护区研究了鹅喉羚的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共观察鹅喉羚有效个体1 917 只,采集行为数据时间319.5 h,将鹅喉羚的昼间行为分为采食、移动、警戒、休息和“其它”5 类。结果表明:春季雌性5 种行为分配时间所占比例分别为67.5%、2.5%、2.7%、25.9%、1.4%,雄性分别为63.5%、3.4%、4.3%、27.5%、1.3%; 夏季,雌性:43.7%、7.7%、5.6%、42.1%、1.0%; 雄性:51.9%、1.7%、3.1%、41.4%、1.9%; 秋季,雌性:66.3%、5.1%、4.3%、23.6%、0.7%;雄性:68.9%、6.0%、4.2%、20.7%、0.3%;冬季,雌性:68.0%、5.0%、7.0%、19.6%、0.4%;雄性:29.6%、20.6%、19.2%、29.3%、1.3%。采用卡方检验、秩和检验、方差分析比较同季节不同性别各自行为时间分配、同季节雌雄间行为时间分配、同性别不同季节的行为时间分配。结果表明:四季中雌雄各自5 种行为的时间分配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比较两性间行为时间分配发现,在春夏季,雌雄间各行为时间分配无差异(P>0.05),秋季移动差异显著(P < 0. 05),而冬季5 种行为间均差异显著(P<0.05);季节因素对雌雄行为时间分配的影响显著。鹅喉羚以特定的行为时间分配模式适应季节更替或变化的生理周期,如温度、性别、水分状况、繁殖期、哺乳期等,满足能量及营养需求。  相似文献   
48.
人胃及其癌组织的RAPD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细胞癌变后DNA结构的改变,探讨这种改变和肿瘤发生、发展 的关系,用AP-PCR扩增胃癌及其癌旁和正常组织DNA。结果表明,引物P1(5′CGGCCCCGGT3′)对上述三种组织的扩增产物的电泳图谱表现出多态性;然而,引物P2(5′TTTGCCCGGT3′)对上述三种组织的扩增产物的电泳带型一样,没有表现出多态性。这说明,细胞癌变后DNA结构在引物PI顺序处发生了突变;这些突变可能和细胞的癌变有关。  相似文献   
49.
研究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衍生物 3a(rh TNFαD3a)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治疗晚期复治乳腺癌、非霍奇金氏淋巴瘤 ,评价其临床疗效及临床安全性。研究表明试验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不良反应较轻可耐受 ;rh TNFαD3a和化疗药物联合应用是治疗晚期复治乳腺癌、非霍奇金氏淋巴瘤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0.
Bacillus gibsonii Alkaline Protease (BgAP) is a recently reported subtilisin protease exhibiting activity and stability properties suitable for applications in laundry and dish washing detergents. However, BgAP suffers from a significant decrease of activity at low temperatures. In order to increase BgAP activity at 15°C, a directed evolution campaign based on the SeSaM random mutagenesis method was performed. An optimized microtiter plate expression system in B. subtilis was established and classical proteolytic detection methods were adapted for 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 In parallel, the libraries were screened for increased residual proteolytic activity after incubation at 58°C. Three iterative rounds of directed BgAP evolution yielded a set of BgAP variants with increased specific activity (Kcat) at 15°C and increased thermal resistance. Recombination of both sets of amino acid substitutions resulted finally in variant MF1 with a 1.5‐fold increased specific activity (15°C) and over 100 times prolonged half‐life at 60°C (224 min compared to 2 min of the WT BgAP). None of the introduced amino acid substitutions were close to the active site of BgAP. Activity‐altering amino acid substitutions were from non‐charged to non‐charged or from sterically demanding to less demanding. Thermal stability improvements were achieved by substitutions to negatively charged amino acids in loop areas of the BgAP surface which probably fostered ionic and hydrogen bonds interactions. Biotechnol. Bioeng. 2013; 110: 711–720. © 2012 Wiley Periodicals, In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