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7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34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整合素是一类细胞表面受体家族分子,通过双向信号转导参与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细胞与细胞的粘附以及细胞的迁移.整合素αⅡbβ3(GPⅡb-Ⅲa)特异表达于巨核/血小板系,并且是其含量最多的膜糖蛋白,介导血小板的粘附、伸展、聚集等.G蛋白在整合素αⅡbβ3双向信号转导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较受关注的是:异源三聚体G蛋白和小G蛋白Rap1参与整合素αⅡbβ3的内向外信号转导;小G蛋白(Rho A、Rac等)和Gα13参与整合素αⅡbβ3的外向内信号转导.在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层面,本文总结了G蛋白的结构、分类、功能以及近年来G蛋白在整合素αⅡbβ3双向信号转导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2.
采用剖面法对宽窄行栽植模式下三倍体毛白杨(triploid Populus tomentosa)的根系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采用管式TDR系统对土壤剖面含水率变化动态进行了连续观测,并据此计算林木根系吸水速率,以探讨土壤含水率、根系分布和根系吸水分布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毛白杨的总平均根长密度在林带两侧和不同径向距离处非常接近(P>0.05);但在不同土层间变化很大(P<0.01),其中0-20和60-150 cm土层为根系主要分布区域,其根系所占比例共达86%;不同径阶间的根长密度差异显著(P<0.01),且其比例关系会随空间位置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不同栽植方位下,林带东侧毛白杨根系分布的浅层化程度高于西侧,且在径向240-280 cm内其0-0.5 mm的极细根显著多于西侧(P<0.05)。因此,宽窄行栽植模式下,深度和径阶是毛白杨根系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而栽植方位会对其形态构型产生影响。毛白杨根系吸水模式受细根分布的影响,但会随土壤剖面水分有效性分布的变化而变化:当表土层水分有效性增加时,根系吸水主要集中在表土层;当表土层水分有效性降低时,深层土壤根系的吸水贡献率会逐渐增加;当土壤剖面水分条件异质性较高时,根系吸水主要集中在根系密度与水分有效性均较高的区域;当土壤剖面水分分布均匀且不存在水分胁迫时,根系吸水分布与细根分布最为一致。  相似文献   
63.
c-kit蛋白在昆虫和哺乳动物生殖细胞发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和生物统计方法,比较分析了隶属于直翅目蝗总科的9种蝗虫精子发生过程中c-kit蛋白表达差异。结果显示,蝗虫精子发生过程中c-kit蛋白均出现阶段特异性表达,并且在9种蝗虫种间c-kit蛋白表达出现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4.
海南霸王岭天然次生林边缘效应下木质藤本与树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乌玉娜  陶建平  奚为民  赵科  郝建辉 《生态学报》2011,31(11):3054-3059
选择海南岛霸王岭天然恢复60 a的次生林样地中形成年限为17和13年的边缘,分别设置4条10 m100 m的样带,研究边缘效应下dbh ≥1 cm树木的攀藤率、被藤本攀附的频度和每木藤本数随距边缘距离的变化。结果表明:在0.8 hm2的样带中,树木的攀藤率分别为44.58%(17年边缘)和32.63%(13年边缘)。2种边缘中,dbh 1—5 cm、5—10 cm树木的攀藤率都随距离发生了变化,17年边缘中dbh >20 cm和13年边缘中dbh 10—20 cm树木的攀藤率都没有随距离的变化而变化。树木被藤本攀附的频度随距边缘距离的增加而降低,攀附3株以上藤本的树木最少,在17年边缘中变化趋势较明显;攀附1株藤本的树木最多,在13年边缘中变化明显。17年边缘中每木藤本数随距离增加而降低。在边缘形成初期,边缘形成年限对每木藤本数产生了影响,其在17年边缘中下降程度较大,但总体高于13年边缘中。  相似文献   
65.
空心莲子草雄蕊和雌化雄蕊发育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形态解剖和石蜡切片法,对空心莲子草雄蕊和雌化雄蕊的形态和结构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1)在形态上,空心莲子草两性花雄蕊由聚药雄蕊和无药雄蕊构成,二者相间而生成一轮;而空心莲子草雌化雄蕊花的雌化雄蕊由雌化雄蕊和无药雄蕊构成,雌化雄蕊的外形如雌蕊状,其外轮为无药雄蕊,二者前后对应而生,成二轮;(2)在结构上,...  相似文献   
66.
以小麦品种(系)郑9023、中13和西农1376为主区,分别以农杆菌菌液浓度、农杆菌生长阶段和农杆菌侵染时间为副区,研究了农杆菌浸种处理后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生化特性变化.结果表明,小麦品种(系)分别与农杆菌菌液浓度、农杆菌生长阶段和侵染时间的互作效应不显著;随着农杆菌菌液浓度的增加,小麦种子发芽率、幼苗株高、鲜重、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MDA含量、白化苗率、卡那霉素抗性苗率则呈上升趋势,而POD活性则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小麦种子及幼苗受到的伤害逐渐增大,尤其是农杆菌菌液浓度超过1.5 OD后小麦幼苗受到的伤害更为明显;对数生长阶段的农杆菌活性最高,该阶段处理的小麦种子发芽率、幼苗株高、鲜重、叶绿素含量达到最低,而POD活性、MDA含量、白化苗则达到最大,小麦种子及幼苗受到的伤害也最为明显;随着农杆菌侵染时间的延长,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各项指标表现出与农杆菌菌液浓度处理相同的变化趋势,尤其是侵染时间超过1.5 h时,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受到了显著抑制;各小麦不同品种(系)对农杆菌的反应存在一定基因型差异.研究发现,依据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生化特性影响和卡那霉素抗性苗率表现,浸种转化法中的农杆菌菌液浓度应控制在1.5 OD左右,生长阶段宜选用对数生长期,侵染时间以1.5 h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67.
以三叶木通花蕾为材料,采用RT-PCR、3-′RACE方法克隆了三叶木通花粉前纤维蛋白基因,命名为Atf-Pro(GenBank登录号GQ478584)。结果表明:AtfPro的cDNA全长735 bp、阅读框393 bp、编码131个氨基酸,有1个342 bp的3′端非翻译区。预测分子量约为14.081 kD,等电点4.74。氨基酸和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发现,AtfPro基因属于植物花粉profilin基因家族的新成员。RT-PCR定性分析表明,AtfPro基因在三叶木通花蕾、花药、雌花花瓣和柱头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幼叶、茎尖、根尖组织中低水平表达或不表达,生殖器官中的表达时期从花序分化发育开始到开花散粉结束。  相似文献   
68.
PcG (polycomb group)蛋白作为一种表观遗传修饰系统,在动物和植物中具有 保守性.从功能上讲,PcG蛋白可以分为PRC1(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 1)和 PRC2(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 2)两个核心蛋白复合体. PRC2含有组蛋白甲 基化酶的活性,而PRC1在泛素连接酶E3介导的组蛋白泛素化中发挥作用,二者通过对 组蛋白的修饰控制靶基因转录. 近来研究表明,PcG蛋白对干细胞数量维持和命运转变 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其成员表达失调或缺失导致许多恶性肿瘤的发生或导致植物细胞 丧失分化能力、形成愈伤组织. 本文简要综述了PcG蛋白的组成及其在干细胞调控中 的作用.  相似文献   
69.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一种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全球大约有4亿HBV慢性感染患者,尤其在中国,感染率高达9.8%。RNAi(RNA interference)技术具有特异性地抑制,甚至关闭基因表达的特点,在治疗HBV感染方面有很大的应用前景。近年来,研究者针对HBV基因设计或筛选有效siRNA靶点做了很多研究,最近还出现了针对与HBV代谢相关的宿主基因设计或筛选siRNA靶点治疗HBV的新策略。该文对RNAi技术在HBV治疗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特异AT序列结合蛋白1(special AT-rich sequence-bindingprotein,SATB1)在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诱导的上皮性卵巢癌ES-2细胞增殖和侵袭中的作用。方法:以Real-timePCR检测不同浓度FSH(0、10、20、40、80mlU/ml)处理后sATB1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实验分4组:①siCon组,转染si-阴性对照(si-Negativecontrol)序列的实验组,对SATBl无干扰作用;②siSATB1组:转染特异性干扰下调SATB1的siSATB1序列;(3)FSH+siCon组:以FSH处理的siCon组;(4)FSH+siSATBl组:以FSH处理的sisATB1组。MTT法检测4组细胞的增殖情况,Westernblotting技术检测4组细胞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l),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蛋白表达情况,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4组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1.FSH+siCon组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siCon组的细胞增殖能力,FSH+siCon组的CyclinD1蛋白相对表达量0.90+0.08明显高于siCon组的0.37+0.01(P均〈0.01),提示FSH具有促进ES.2细胞增殖的作用。2.FSH+siCon组的穿膜细胞数(30212)个明显高于siCon组(13919)个,FSH+siCon组的MMP.2蛋白相对表达量0.40+0.01明显高于siCon组的0.28+0.02,提示FSH具有促进ES.2细胞侵袭能力的作用。3.随着FsH浓度的增高,SATBlmRNA的表达量逐渐增加,分别为1,1.66±0.04,1.79±0.21,2.31±0.03,以FsH浓度为80mlU/m1时最显著(P〈0.05)。4.FSH+siSATBl组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低于FSH+siCon组的细胞增殖能力,FSH+siSATBl组的CyclinD1蛋白相对表达量0.22±0.02明显低于FSH+siCon组的0.90±0.08(P均〈0.01);FSH+siSATB1组的穿膜细胞数(5216)个低于FSH+siCon组的(30212)个,FSH+siSATB1组的MMP-2蛋白相对表达量0.15±0.00明显低于FSH+siCon组的0.40±0.01(P均〈0.01),FSH促进ES-2细胞增殖和侵袭的能力由于SATB1基因表达的下降而被阻断。结论:SATBl是FSH作用的重要靶分子,介导FSH对上皮性卵巢癌ES-2细胞系增殖、侵袭活性的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