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97篇
  免费   766篇
  国内免费   3870篇
  2024年   79篇
  2023年   228篇
  2022年   356篇
  2021年   364篇
  2020年   341篇
  2019年   368篇
  2018年   250篇
  2017年   275篇
  2016年   256篇
  2015年   319篇
  2014年   442篇
  2013年   449篇
  2012年   590篇
  2011年   631篇
  2010年   542篇
  2009年   576篇
  2008年   620篇
  2007年   564篇
  2006年   529篇
  2005年   468篇
  2004年   377篇
  2003年   285篇
  2002年   269篇
  2001年   282篇
  2000年   258篇
  1999年   186篇
  1998年   92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5篇
  1968年   3篇
  1967年   2篇
  1966年   2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目的:分析经额底纵裂入路治疗鞍上第三脑室底垂体瘤的疗效,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选择从2011年1月~2013年1月与我院行额底纵裂入路手术治疗的30例鞍上第三脑室底垂体瘤的患者,术中行单侧额或双侧额弧形切口,根据术中所见肿瘤位置,由终板、视神经一颈内动脉等存在的生理间隙处切除肿瘤,观察所有患者的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可见肿瘤位于鞍内鞍上,部分或全部突入第三脑室底,其中有6例患者伴有脑积水。术中肿瘤全切23例,次全切5例,大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前25例患者视力减退,术后23例患者视力均获得不同程度改善,仅1例暂无明显变化。术后19例出现电解质紊乱,患者经治疗后均已纠正;1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尿崩症,给予患者药物治疗后,病情得到缓解。术后随访6个月,23例肿瘤全切患者病灶无复发,另外4例次全切者病灶也无明显变化,仅1例次全切和2例大部切除患者于术后行伽马刀再次治疗。结论:经额底纵裂入路治疗鞍上第三脑室底垂体瘤可以达到视野清晰,直观下进行肿瘤切除,手术效果好,并发症较少,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2.
目的:观察地佐辛联合丙泊酚用于无痛肠镜诊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地佐辛组(D组)、芬太尼组(F组)和丙泊酚组(P组),观察患者给药前(T0)、插镜时(T1)、停药时(T2)和睁眼时(T3)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手术时间及术中丙泊酚的用药总量、苏醒时间和离院时间;停药后20 min内Ramsay评分;术中和术后的不良反应,术后患者和术者的满意度。结果:D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F组和P组稳定;P组的丙泊酚用量明显大于F组和D组(P〈0.01);P组的苏醒时间长于F组(p〈0.05)和D组(P〈0.01),且离院时间也明显长于F组和D组;停药10 min时,D组的Ramsay评分小于P组(P〈0.05),停药15 min时,D组和F组的Ramsay评分均小于P组(P〈0.05)。结论:地佐辛联合丙泊酚用于无痛胃肠镜诊疗更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3.
深部热水硫酸盐还原菌微滴数字PCR检测技术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地下深部存在一个生物圈,深部沉积岩、玄武岩、花岗岩和变质岩等岩性环境的微生物群落已被调查,而地下深部碳酸盐岩岩溶-裂隙热储层微生物群落特征仍然不清。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是地下深部频繁检出的微生物。【目的】建立快速准确定量深部热水硫酸盐还原菌的微滴数字PCR (droplet digital PCR,ddPCR)技术。【方法】以SRB的功能基因dsrB为检测目标,优化SRB ddPCR技术的退火温度,考察其线性范围、敏感性、重复性和特异性,并将该技术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结果】SRB ddPCR技术的最佳退火温度为54 °C,检测的线性范围为1.1×100?1.1×105 copies/μL-DNA,相关系数R2为0.996,检出限为1 copy/μL-DNA,重复性的相对标准差优于9%,对3种非SRB人工构建的质粒均没有扩增,显示该技术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敏感性、重复性和特异性。利用该技术对冀中地热区深部热水、浅层水和土壤样品进行了检测,平均含量分别为(4.0±8.4)×103 copies/mL、(1.6±3.5)×102 copies/mL和(1.5±1.2)×103 copies/g-dw。与浅层水和土壤相比,深部热水富含SRB菌。【结论】为了提高地下深部生物圈认识和合理开发利用深部热水,建立了一种快速、灵敏、准确的SRB ddPCR检测技术,同时为其他指示菌检测技术的建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4.
【背景】假单胞菌PA1201是一株水稻根际促生菌,其产生的次生代谢物藤黄绿菌素(pyoluteorin,Plt)能够有效抑制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的生长,但在常规培养条件下Plt产量极低。【目的】研究碳源对Plt生物合成的影响,为提高Plt的产量以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基本培养基(minimal medium,MM)中甘露醇替换为不同的碳源及碳源组合作为PA1201的培养基,生长过程中不同时间点取样提取Plt,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分析Plt的产量变化。【结果】建立了基于HPLC定性和定量检测Plt的方法;比较了PA1201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中菌株生长和Plt的产量,发现果糖和甘露醇促进Plt生物合成;果糖和甘露醇对Plt生物合成没有增效作用;在含有甘露醇或果糖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添加葡萄糖或琥珀酸抑制Plt生物合成。【结论】果糖和甘露醇促进水稻根际假单胞菌PA1201合成藤黄绿菌素,这为提高藤黄绿菌素的生物合成效率和促进藤黄绿菌素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5.
【背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能以生物被膜的状态存在,从而产生多重耐药性和持续性感染。【目的】通过研究百里香酚和苯唑西林单用和联用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抑制和清除作用,探究联合用药对MRSA生物被膜的影响,为临床联合应用抗MRSA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苯唑西林对MRSA标准菌株USA300的最低抑菌浓度;采用结晶紫染色法和菌落计数法评估百里香酚和苯唑西林单用和联用对USA300生物被膜形成抑制和清除作用。【结果】百里香酚和苯唑西林在亚抑菌浓度下对USA300生物被膜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较高浓度下,百里香酚对其24 h和72 h形成的生物被膜有良好的清除作用,而苯唑西林无清除作用。两药联用对生物被膜的抑制和清除作用进一步增强,在较低浓度下有较好的抑制和清除效果。【结论】百里香酚和苯唑西林联合用药与单独用药相比,对USA300的生物被膜的抑制和清除作用增强,两药联合有协同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186.
微生物制药设计性实验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培养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为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在设计性实验教学中开展了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的引入显著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沟通和交流能力.本文报道PBL教学模式在微生物制药设计性实验中的实施情况,并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7.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立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构建了一套基础性实验—综合提高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的立体化实验教学体系,使其教学系统化、课程层次化、内容多样化,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培养了创新意识和综合实验能力,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8.
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围产期和青春期是决定动物大脑发育的关键和敏感时期,而大脑发育是成年动物性取向行为的生物基础。该研究根据这一假说,对实验动物分别于围产期给予药物处理或于青春期予以阉割,并观察其个体成年后的性取向行为。结果显示,围产期克罗米酚(clomiphene citrate)处理9 d(分娩前3天到生育后6天)和14 d(分娩前7天到生育后7天)组,雄性后代的同性取向和雌性化行为明显增多,而正常生长状态下的21日龄雄性后代经阉割后,其性取向无明显改变。即围产期抑制雌激素,可导致雄性小鼠大脑雌性化,产生同性取向,且围产期雌激素对动物雄性化的影响较青春期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9.
解剖数据是实验动物主要的生物学特性指标。该文对实验室驯养树鼩(7~9月龄)的体尺、骨骼、乳头、肠道及脏器重量与系数等解剖学数据进行了测定与分析。31项解剖数据测量结果显示雌、雄个体间体高、右耳宽、回肠及结肠差异显著(P<0.05),体斜长、胸深、躯干长、左右两前肢长、右后肢长、左右两侧耳长、左耳宽、龙骨长、左右两侧胫长、十二指肠及空肠长等差异极显著(P<0.01)。以体长为因变量,尾长、躯干长、左前肢长、右前肢长、左后肢长及右后肢长等为自变量作逐步回归分析,回归方程为:体长=13.90+尾长×0.16。37项脏器及系数测定结果:雌雄间比较,体重、心、肺、脾、左肾、右肾、膀胱、左海马、右海马、左颌下腺、左甲状腺、右甲状腺重量差异极显著(P<0.01)。小肠、右颌下腺、左肾上腺之间差异显著(P<0.05);心、肺、胃、膀胱、小肠、大肠、脑、右海马、左肾上腺系数雌雄间差异极显著(P<0.01)。右肾、左海马、左颌下腺、右肾上腺、左右两侧甲状腺系数之间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5)。以动物体重为因变量,以主要脏器指标:心脏、肺、肝、脾、左肾、右肾、脑为自变量,作逐步回归分析,回归方程为:体重=62.73+左肾×79.213+心脏×24.09。实验室驯养树鼩不同性别对体尺、脏器及系数、肠道等解剖数据有一定影响,为树鼩实验动物化及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90.
类萌发素蛋白是植物中普遍存在的一类可溶性糖蛋白,在植物抗逆胁迫中起着重要作用。依据岷江百合编码GLP的EST序列设计引物,采用快速扩增cDNA末端技术,从岷江百合犯ilium regale Wilson)克隆得到一个新的GLPt基因的全长eDNA序列,命名为LrGLP2。LrGLP2全长cDNA为921bp,含有654bp的开放阅读框,49bp5’非编码区以及218bp3’UTR,编码217个氨基酸的蛋白质。LrGLP2编码蛋白质与已知植物GLPs家族成员间的同源性和聚类分析表明LrGLP2与来源于水稻(Oryza sativa)、节节麦似egilopstauschii)、葡萄(Vitis vinifera)中的GLPs具有较高的相似性。qRT-PCR分析显示,LrGLP2在岷江百合正常生长发育的根中有一定量的表达,而在茎和叶中几乎检测不到表达量。水杨酸、茉莉酸以及H202处理均不同程度抑制LrGLP2的转录水平,但乙烯处理能明显诱导LrGLP2的表达。此外,岷江百合接种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fsp.tiliO后,LrGLP2在接种后2h表达迅速上调,12h表达量急剧上升,至24h表达量达到最大值,之后表达量下降,可见£rGLP2参与岷江百合对尖孢镰刀菌的防卫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