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6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61.
根瘤菌资源数据库(RRDB)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颖  陈文新   《微生物学通报》1994,21(3):131-136
在总结我室多年对根瘤菌资源调查与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根瘤菌资源数据库(RRDB)。此库依据根瘤菌研究特点而设计,包括:基本信息、采集信息、保藏信息、回接信息、参考文献、性状信息、菌株说明等七个子库。目前收录了来自国内21个省或地区及国外部分研究单位提供的;并经全面性状分析与分类研究的286个菌株的信息,每个菌株设有寄主来源、固氮酶活性、碳源、氮源的利用等321个数据项。该库具有数据维护、查询检索、数据统计、输出打印等功能,引入并连接了聚类分析软件包-MINTS系统,可以满足当前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62.
乐安江沉积物中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14,自引:3,他引:114  
选择污染严重的乐安江河流沉积物为对象,利用风险因子E和风险指数RI等定量诊断工具开展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根据风险指标体系和空间分异规律,将流域划分居不同特征的4种生态风险功能区。对比评价效果。潜在生态风险评价与地积累 情况大同小异,可以相互补充和借鉴。  相似文献   
63.
基于人抗菌肽VIP(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基因序列,按照毕赤酵母密码子偏好性设计引物;用SOE-PCR法扩增目的基因;然后将目的基因克隆至毕赤酵母分泌型表达载体pPICZαA上,构建VIP分泌表达菌株GS115-p PICZαA-vip。用甲醇诱导96 h收集上清,用质谱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分泌表达产物与人抗菌肽VIP理论值(3 326.82 Da)完全一致,表明人抗菌肽VIP成功得到分泌表达。琼脂糖凝胶扩散法实验结果显示,重组VIP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ATCC25922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ATCC25923都有很强的抗菌活性,MIC(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分别为8 mmol/L和16 mmol/L。进一步细胞毒性和溶血性实验结果显示,重组VIP对正常细胞NCM460和IPEC-J2没有毒性,其对SD大鼠红细胞不具有溶血活性。通过透射电镜观察了VIP的抗菌机制,结果显示VIP主要通过破坏细胞膜的方式抑杀细菌。本研究为人抗菌肽VIP的开发应用和大量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4.
印度洋中西部和大西洋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的食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4年8月至2005年3月大西洋西部水域及2003年12月份至2004年5月份在印度洋中西部水域金枪鱼延绳钓渔业所获取的大眼金枪鱼数据,对两个诃查区域内的大眼金枪鱼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印度洋中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的食物组成包括沙丁鱼、鱿鱼、乌贼等13个饵料类群,其中主要摄食鱿鱼和沙丁鱼;大西洋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主要摄食沙丁鱼、鱿鱼、虾类等13种饵料类群,主要以沙丁鱼为饵,其次为鱿鱼。印度洋中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空胃率非常高,基本上维持在60%以上;大西洋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空胃率相对较低,基本上都在30%以下。印度洋中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平均饱满指数变化不大,基本上维持在0.40~0.55之间。大西洋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平均饱满指数变化也不太大。印度洋中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各月平均饱满指数高于大西洋西部水域,且各月空胃率高于后者。印度洋中西部和大西洋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基本上都1.50~2.00之间变化。相同调查月份内,印度洋中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食物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高于大西洋西部水域。  相似文献   
65.
土壤原生动物群落及其生态功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土壤原生动物是土壤微生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生态系统中 ,由于微生物与微动物的生命活动及其相互作用 ,从而形成了土壤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土壤原生动物既参与了微生物所介导的物质转化和能量循环 ,又参与了动物对微生物的捕食作用。由于原生动物具有丰富的种类和多样性以及巨大的生物量 ,所以土壤原生动物的群落及其生态功能 ,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并且研究理论与方法日益深入。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 ,本文拟从群落与生态功能方面的进展做一概述。1 土壤原生动物的群落特征土壤与淡水原生动物最早是由Anton…  相似文献   
66.
刘晓云  陈文新  张斌 《微生物学报》2008,48(10):1408-1412
隶属于b-变形杆菌纲(proteobacteria)的根瘤菌,人们简称为b-根瘤菌。本文通过对分离自含羞草根瘤隶属于Burkhloderia 和Cupriavidus的b-根瘤菌及归于Blastobacter、Ochrobactrum和Phyllobacterium等特殊a-根瘤菌的研究总结,介绍了根瘤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新进展。同时,简述了根瘤菌共生基因的进化研究,并对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未来相关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67.
Viral infection is an early stage of its life cycle and represents a promising target for antiviral drug development. Here we designed and characterized three peptide inhibitors of hepatitis C virus (HCV) infection based on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membrane-associated p7 polypeptide of HCV. The three peptides exhibited low toxicity and high stability while potently inhibiting initial HCV infection and suppressed established HCV infection at non-cytotoxic concentrations in vitro. The most efficient peptide (designated H2-3), which is derived from the H2 helical region of HCV p7 ion channel, inhibited HCV infection by inactivating both intracellular and extracellular viral particles. The H2-3 peptide inactivated free HCV with an EC50 (50%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of 82.11 nm, which is >1000-fold lower than the CC50 (50% cytotoxic concentration) of Huh7.5.1 cells. H2-3 peptide also bound to cell membrane and protected host cells from viral infection. The peptide H2-3 did not alter the normal electrophysiological profile of the p7 ion channel or block viral release from Huh7.5.1 cells. Our work highlights a new anti-viral peptide design strategy based on ion channel, giving the possibility that ion channels are potential resources to generate antiviral peptides.  相似文献   
68.
赵华  邵广达  高文鑫  顾彪 《植物学报》2020,55(2):182-191
基因瞬时表达是植物中研究目标基因功能的常用手段。在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 相比原生质体和农杆菌介导的基因异源表达技术, 利用粒子轰击进行基因瞬时表达一直鲜有报道。其主要原因是拟南芥叶型相对较小、基因枪操作相对烦琐以及基因表达效率差异较大。该研究通过优化双管基因枪系统, 在营养生长旺盛的拟南芥莲座叶中实现GFPGUS基因高效表达。同时, 通过GUS报告基因明确了坏死诱导因子BAX、Avh238和ATR13/Rpp13激发拟南芥细胞坏死的表型。但在本氏烟(Nicotiana benthamiana)中明显诱导细胞坏死的Avrblb1/RB基因对, 在拟南芥中却丧失了诱导细胞坏死的活性。由于双管基因枪系统每次轰击时设置平行对照, 可有效降低转化实验中的样本变异度, 为拟南芥及其突变体研究中准确评价基因功能和高通量筛选目标基因提供新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9.
Complement pathway activation was found to occur frequently in schizophrenia, and complement 3 (C3) plays a major role in this process. Previous studies have provided evidence for the possible role of C3 in the development of schizophrenia. In this study, we hypothesized that the gene encoding C3 (C3) may confer susceptibility to schizophrenia in Han Chinese. We analyzed 7 common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 of C3 in 647 schizophrenia patients and 687 healthy controls. Peripheral C3 mRNA expression level was measured in 23 drug-naïve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nd 24 controls. Two SNPs (rs1047286 and rs2250656) that deviated from 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 were excluded for further analysis. Among the remaining 5 SNP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llele and genotype frequencies between the patient and control groups.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no significant SNP-gender interaction in either dominant model or recessive model.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level of peripheral C3 expression between the drug-naïve schizophrenia patients and healthy controls. In conclus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do not support C3 as a major genetic susceptibility factor in schizophrenia. Other factors in AP may have critical roles in schizophrenia and be worthy of further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70.
用全细胞可溶性蛋白电泳和多位点酸电泳对15株天山根瘤菌(Rhizobium tianshanense)和其它10株快慢生根瘤菌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R.tianshanense种内菌株关系密切而与其它种不同。分析时将全细胞蛋白电泳图谱分为254等份,根据每等份内条带的有无进行聚类,结果与数值分类基本一致,说明用该方法对全细胞蛋白电泳结果进行聚类可以作为根瘤菌的分群手段;用所有出现的109种迁移率对17种多位点酶的电泳结果作聚类分析,得到与全细胞蛋白电泳相似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