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01篇 |
免费 | 977篇 |
国内免费 | 1810篇 |
专业分类
648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129篇 |
2023年 | 160篇 |
2022年 | 235篇 |
2021年 | 258篇 |
2020年 | 221篇 |
2019年 | 259篇 |
2018年 | 181篇 |
2017年 | 179篇 |
2016年 | 178篇 |
2015年 | 247篇 |
2014年 | 319篇 |
2013年 | 256篇 |
2012年 | 397篇 |
2011年 | 408篇 |
2010年 | 319篇 |
2009年 | 348篇 |
2008年 | 355篇 |
2007年 | 356篇 |
2006年 | 298篇 |
2005年 | 275篇 |
2004年 | 169篇 |
2003年 | 185篇 |
2002年 | 142篇 |
2001年 | 134篇 |
2000年 | 127篇 |
1999年 | 75篇 |
1998年 | 35篇 |
1997年 | 29篇 |
1996年 | 33篇 |
1995年 | 28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4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4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探讨高盐预处理的幽门螺杆菌(H.pylori)对胃黏膜的损伤作用。 方法 将30%高盐预处理前后的胃癌来源的H.pylori菌株(4854)灌胃蒙古沙土鼠(MGs),在灌胃后13、26和73周解剖动物,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组化染色和黏膜厚度测量,探讨高盐预处理的H.pylori对胃黏膜的损伤作用。 结果 与未加盐预处理的相应菌株相比,高盐预处理组小鼠的慢性炎症、黏膜变性/坏死、腺体萎缩伴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较低,黏膜糜烂/溃疡和黏膜上皮增生的发生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325 6,P=0.040 8)。第73周,高盐预处理4854菌株组胃体和胃窦黏膜增生显著高于未加盐预处理组(t=12.802 4,P=0.035 1;t=16.536 0,P=0.043 8)。 结论 高盐预处理改变了H.pylori的体内致病性,有助于阐明H.pylori感染与高盐饮食在胃病中的相互作用模式。 相似文献
62.
采用溶液培养方法,研究不同浓度硝酸铈对花生(Arachis hypogaea)幼苗生长、开花数目及抗氧化酶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铈浓度低于20.0 mg·L–1能促进花生幼苗生长及开花,其中以10.0 mg·L–1铈的效果最为明显,其生物量和开花数分别约为对照的1.3倍和2.8倍;但高于20.0 mg·L–1则抑制花生幼苗生长,降低花朵数目;同时,低于20.0 mg/L铈可抑制花生幼苗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降低其丙二醛(MDA)含量,其中以10.0 mg·L–1铈的抑制效果最明显,其POD活性和MDA含量约为对照的47.51%和20.76%;而低于20.0 mg·L–1铈能提高花生幼苗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其中以5.0 mg·L–1铈的促进效果最明显,其SOD活性约为对照的2.0倍。 相似文献
63.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AHC)是目前人类最常见的眼病之一,柯萨奇病毒A组24型变异株(Coxsackievirus A24 variant,CV-A24v)是近年来报道引起该病的主要病原体。本研究选取10株来自江西省2010年AHC暴发疫情的CV-A24v,采用特异性引物扩增并测定其全基因组序列。对该10条CV-A24v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以及重组分析,计算本研究测定的江西10条以及GenBank中所有22条CV-A24v的全基因组序列的氨基酸置换熵值,并预测其正向选择位点。结果表明,在江西10条CV-A24v基因组序列中未检测到重组。基于全基因组序列构建的最大似然树表明江西10株CV-A24v属于GIV基因型,且分处于两条传播链。对上述32条CV-A24v序列的氨基酸置换熵值计算,共得到25个易突变位点(熵值>0.6),易突变概率最高的区段为2A区。基于Datamonkey中FUBAR和FEL模型分析,发现位于结构蛋白VP2区的234位氨基酸为两种模型共同获得的CV-A24v的正向选择位点。本研究分析了江西10株CV-A24v的全基因组序列特征,为CV-A24v引起的AHC防控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EFS和DAP两种玻璃化冷冻方法对不同品系小鼠胚胎冷冻的效果。方法6个品系小鼠(KM、ICR、BALB/c、C57BL/6J、OB/OB、LAP/~TAOF59)的2-cell胚胎分别用EFS和DAP两种玻璃化冷冻方法进行冷冻和复苏,比较两种冷冻方法的胚胎复苏率和着床率。结果6个品系小鼠冷冻胚胎EFS方法的平均复苏率为69.97%(47.9%~83.6%),DAP方法的平均复苏率47.23%(26.3%-76.7%),EFS方法明显优于DAP方法。其中KM、ICR和BALB/c小鼠EFS方法的冷冻复苏率显著高于DAP方法(P〈0.01);冻融胚胎移植后EFS方法的平均着床率27.23%(1.75%一45.0%),DAP方法的平均着床率31.43%(7.0%一46.3%)。除KM、ICR小鼠外,其他4个品系小鼠的着床率DAP方法高于EFS方法。结论KM和ICR远交群小鼠胚胎适合用EFS方法冷冻保存;C57BL/6J、OB/OB、LAP/aTAOF59三个品系小鼠DAP方法优于EFS方法,但差异不大;BALB/c小鼠两种玻璃化冷冻方法的冻融胚胎着床率均较低,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5.
盐和水分预处理对扶芳藤幼苗抗寒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测定了扶芳藤新品种‘红脉’经不同方式预处理后对幼苗抗寒性的影响,测定了膜脂过氧化水平、保护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低温胁迫相比,0.1和0.3mol/L NaCl溶液预处理后再经低温胁迫处理,扶芳藤幼苗的膜脂过氧化水平较低、保护酶活性高、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累积较多,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预处理比不同浓度的PEG溶液预处理对提高扶芳藤的抗寒性更有效。通过实验证明了植物在不同的逆境中确实存在着交叉适应现象,植物对各种逆境胁迫有着许多相同的生理反应,对各种胁迫的适应性存在某些共同的机制。 相似文献
66.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了小五台山15种蒿属(Artemisia L.)植物种子的基本形态特征,同时进行了种子吸水和发芽试验。结果表明:15种蒿属植物种子近于倒卵形或长卵形,大小差异明显,大籽蒿(A.sieversiana)种子千粒重最大为0.474g,猪毛蒿(A.scoparia)种子千粒重最小仅为0.047g,其余13种种子的千粒重为0.057~0.184g之间。种子吸水率和吸水量与是否有粘液溶出有明显的关系,有粘液溶出的旱生植物种子吸水速率快、吸水量大。15种蒿属植物种子均无明显休眠特性,多数萌发率大于70%,最高可达100%,只有红足蒿(A.rubripes)和魁蒿(A.princeps)萌发率不足50%。蒿属植物种子吸水和萌发特性显示出该属大部分种类能适应北方春季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利用少量水可顺利萌发。 相似文献
67.
IAA对孔石莼生长及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2℃、40μE·s-1·m-2连续光照培养条件下,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物质(IAA)对孔石莼(Ulvapertusa)的生长及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研究表明,与对照组相比,0.01~10.00mg·L-1IAA对孔石莼的生长及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IAA的质量浓度的增大,实验组藻体的直径以及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都相应增大。并且发现,当IAA的浓度达到1.00mg·L-1时,对孔石莼的促生长作用最佳,且叶绿素和蛋白质的含量达最高值;而当IAA的浓度大于3.00mg·L-1时,对孔石莼的生长却相对抑制,叶绿素和蛋白质的含量也开始降低。 相似文献
68.
LEI P HE Y SHI W PENG J WU S ZHU H CHEN J SHEN G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2007,39(8):599-607
Myelosuppression is one of the major side-effects of most anticancer drugs. To achieve myeloprotection, one bicistronic vector encoding anti-apoptotic protein human WEE l (WEElHu) and proliferation-stimulating stem cell factor (SCF) was generated. In this study, we selected 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 CD34^+ cells as the in vitro model in an attempt to investigate whether WEEIHu, rather than conventional drug-resistant genes, can be introduced to rescue cells from the damage by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such as cisplatin, adriamycin, mitomycin-c and 5-fluorouracil. Cell viability and cytotoxicity assay, colony-forming units in culture assay and externalization of phospholipid phosphatidylserin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WEElHu and SCF in CD34^+ cells provided the cells with some protection.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expression of WEElHu and SCF might rescue CD34^+ cells from chemotherapyinduced myelosuppression. 相似文献
69.
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评估半城市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状况对引导其城市化良性发展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厦门市集美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改进后的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集美区2004~2006年生态足迹的时间序列变化,着重分析了2006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2004~2006年间,集美区人均生态足迹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每万元GDP的生态足迹逐渐减小,这说明集美区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生物生产的产出率正逐渐提高,经济发展模式正由粗放、耗能型向集约、科技型转变.然而,2006年集美区总生态足迹仍是其生态承载力的6.8倍左右,处于严重的生态赤字状态. 相似文献
70.
农田土壤紧实的发生、影响及其改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土壤紧实是影响农田土壤质量和作物生长的关键障碍因子之一,是当前土壤功能及农田生态健康研究领域的重点。本文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土壤紧实的发生原因、影响因素、改良措施的研究进展。除农业机械以外,耕作制度和水肥管理对紧实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此外,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会随时空而变化。在综合分析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就目前土壤紧实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今后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从分子方面探讨抗紧实作物的遗传机理;2)田间可视化评价结合模型研究紧实下土壤-作物的变化过程;3)深入探讨土壤紧实的改良措施,为今后农田健康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