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45篇 |
免费 | 1221篇 |
国内免费 | 2248篇 |
专业分类
811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158篇 |
2023年 | 183篇 |
2022年 | 288篇 |
2021年 | 308篇 |
2020年 | 277篇 |
2019年 | 324篇 |
2018年 | 227篇 |
2017年 | 233篇 |
2016年 | 219篇 |
2015年 | 293篇 |
2014年 | 399篇 |
2013年 | 329篇 |
2012年 | 500篇 |
2011年 | 513篇 |
2010年 | 386篇 |
2009年 | 431篇 |
2008年 | 444篇 |
2007年 | 440篇 |
2006年 | 387篇 |
2005年 | 353篇 |
2004年 | 226篇 |
2003年 | 242篇 |
2002年 | 176篇 |
2001年 | 166篇 |
2000年 | 165篇 |
1999年 | 94篇 |
1998年 | 48篇 |
1997年 | 38篇 |
1996年 | 42篇 |
1995年 | 35篇 |
1994年 | 27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4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01.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为β2-受体激动剂的快速免疫学检测方法及最佳免疫抗血清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分别以偶氮化法和碳二亚胺法将β2-受体激动剂克伦特罗(CL)和沙丁胺醇(Sal)连接到牛血清白蛋白和卵清蛋白上,免疫家兔;4次免疫后,采血制备抗CL和抗Sal的抗血清;用间接ELISA检测抗血清效价,用间接抑制ELISA检测抗血清交叉反应。结果:为抗CL抗血清的效价为1∶2560,抗Sal抗血清的效价为1∶5120。抗CL抗血清对Sal有0.088%的交叉反应,而抗Sal抗血清对CL有200%的交叉反应;就对CL的抑制而言,抗Sal血清比抗CL血清更敏感。结论:在检测β2-受体激动剂CL时,Sal完全抗原可能是制备抗血清的最佳抗原。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来源基因重组的对羟基扁桃酸合酶(HmaS),考察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效率。【方法】分别对东方拟无枝酸菌(Amycolatopsis orientalis)和天蓝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coelicolor)来源的hmas进行异源表达,经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过滤色谱分离纯化获得HmaS,并检测HmaS的酶活和催化特性。【结果】来源于S.coelicolor的HmaSSC2比酶活是来源于A.orientalis的3.6倍;来源于A.orientalis的HmaSAO最适反应温度为28°C,在弱碱性条件下的酶活稳定性较好;来源于S.coelicolor的HmaSSC2最适反应温度为35°C,在28-45°C内保持较高的酶活,具有良好耐热性,在pH 7.0左右酶活最高,更易在偏中性的条件下发挥功能。【结论】HmaSSC2更适用于代谢工程改造大肠杆菌发酵法生产扁桃酸。 相似文献
103.
本研究采用毛细管电泳技术,构建并优化了荧光标记复合PCR同时扩增多个微卫星位点。主要过程为:首先根据设计所扩增微卫星位点的期望长度,将9个微卫星位点分成两组,5个位点用FAM(蓝色)标记,4个位点用HEX(绿色)标记;两种荧光类型分组优化,用琼脂糖胶电泳检测。其次,荧光标记的复合PCR扩增8个中华绒螯蟹样品的9个微卫星位点,采用ABI3730xl毛细管电泳检测,以ROX500(红色)为长度标准物,结果经Genemapper3.5软件 分析,检测结果表明毛细管电泳检测荧光标记复合PCR产物不仅精确读取微卫星位点的长度(分辨率高达1bp),还能区分微卫星位点复制时滑链所引起的“回声斑”;调整各微卫星位点引物比列使所有位点扩增强弱均匀。最后,逐一检测复合PCR基本参数(dNTP浓度、 PCR程序和模版DNA用量)对复合PCR产物的影响,优化PCR。结果表明通过毛细管电泳检测荧光标记复合PCR产物来读取微卫星位点的基因型具有精确性、高效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4.
紫杉烯合酶是一种二萜环化酶,催化牛儿基牛儿基焦磷酸形成紫杉醇生物合成过程中的中间体紫杉烯.利用PCR扩增同源探针筛选cDNA文库,克隆了一个编码中国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Pilg.) Rehd.)紫杉烯合酶3′端的2 151 bp的cDNA片段,也通过PCR扩增得到了该基因5′端的611 bp的cDNA片段,将这两个cDNA片段拼接在一起,得到长2 712 bp的cDNA片段,具有一个2 586个碱基的开放阅读框架(ORF),编码包括质体转移肽在内的共862个氨基酸残基;该酶与太平洋红豆杉紫杉烯合酶有97%的同源性(identity),与其他植物萜类环化酶也有较高的同源性.利用融合表达载体pET-32a在大肠杆菌BL21trxB中表达,所表达的融合蛋白以包含体形式存在.包含体经过变性、复性和再折叠,利用His残基亲和凝胶柱层析得到融合的紫杉烯合酶.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酶促反应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融合的紫杉烯合酶能催化产生4(5),11(12)-紫杉烯. 相似文献
105.
106.
107.
新城疫病毒FMW株体外溶瘤作用及其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出能高效抑制多种人肿瘤细胞生长增殖的新城疫(New Castle disease virus,NDV)毒株,为进一步构建重组高效靶向溶瘤毒株奠定基础.[方法]以体外噻唑蓝法测定NDV对A549、SMMC7721等肿瘤细胞及人胚干细胞L-02、人胚肾细胞HEK293等的生长抑制率,空斑试验确定病毒滴度及感染复数.利用形态学观察、Hoechst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及免疫印迹等分析了NDV-FMW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细胞生物学变化及其机制.[结果]从近50株NDV中筛选出NDV-FMW,以20 MOI病毒作用A549、SMMC7721等肿瘤细胞48 h,细胞生长抑制率达60%,NDV-FMW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效应呈时间和剂量的依赖性,凋亡细胞出现核染色质断裂、浓缩及二倍体亚峰,细胞周期阻滞于GO/G1期,此外,病毒感染A549细胞16 h后开始检测到活化的Caspase-3裂解片段及PARP裂解大片段.[结论]NDV-FMW株体外能高效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并经Caspase-3途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FMW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其良好的体外溶瘤能力为进一步探讨体内抗肿瘤及临床试验的进行奠定了基础,并有可能为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生物制剂. 相似文献
108.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是我国沿海重要养殖品种之一,近年来养殖病害呈逐年上升趋势,制约了三疣梭子蟹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克隆三疣梭子蟹免疫相关基因,研究免疫基因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可为三疣梭子蟹养殖病害的防治奠定基础。本研究从三疣梭子蟹血细胞全长cDNA文库中克隆了742 bp 的profilin基因全长cDNA。Profilin全长cDNA中开放阅读框长375 bp,编码125 aa。推导的三疣梭子蟹profilin理论等电点pI 5.87,氨基酸序列与冈比亚按蚊(Anopheles gambiae)profilin同源性最高,序列一致性为42.9%。荧光定量RT-PCR分析结果显示在正常的三疣梭子蟹机体中,血细胞profilin表达水平最高,其次为肝胰脏;在致病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诱导后,血细胞中profilin表达量显著上升(P<0.01),表明profilin可能参与了三疣梭子蟹的免疫防御反应,是一个免疫相关因子。 相似文献
109.
目的:了解长期住院老年精神疾病患者营养状况及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对住院3个月及以上的123例老年精神疾病患者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采用简易微型营养评定精简版(MNA-SF)评估营养状况,并采集一般资料、相关营养生化指标,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MNA-SF评分与MMSE评分的相关性。结果:123例患者中,营养不良风险者67例(54.47%),营养不良者37例(30.08%),营养正常者19例(15.44%)。有认知障碍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率显著高于无认知障碍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P<0.05),重度认知障碍者营养不良发生率显著高于轻、中度认知障碍者(P<0.05)。与无认知障碍者比较,中度、重度认知障碍者MNA-SF评分显著降低(P<0.05);与轻度、中度认知障碍者比较,重度认知障碍者MNA-SF评分显著降低(P<0.05)。营养不良者MMSE 6个认知领域评分和认知总评分均显著低于营养不良风险/正常者(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长期住院老年精神疾病患者MNA-SF评分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r=0.486, P=0.023<0.05)。结论:长期住院老年精神疾病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且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临床部门需加强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特别是有认知损害老人的营养关切。 相似文献
110.
拔毒散(Sida szechuensis)为一种傣族传统的药用植物,常用于治疗诸疮肿毒、皮肤瘙痒、跌打损伤、刀枪伤等疾病。为研究拔毒散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该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其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NMR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用脂多糖(LPS)诱导的巨噬细胞(RAW 264.7)作为炎症模型,评价所分离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表明:从拔毒散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kaempferol-3-O-β-D-glucopyranoside(1)、kaempferol-3-O-rutinoside(2)、槲皮素(3)、20-hydroxyecdysone(4)、α-ecdysone(5)、22-deoxyecdysterone(6)、abutasterone(7)、pterosterone(8)、icariside E5(9)、icariside E3(10)、(+)-syringaresinol(11)、pinoresinol(12)、balanophonin B(13)、N-trans-feruloyl tyramine(14)、(-)-loliolide(15)、棕榈酸(16),其中化合物1-3、9-13、16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抗炎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50μmol·L-1的浓度下,化合物1、4、5无明显抑制NO生成作用,而化合物2、3、6-16均能在不同程度上抑制NO生成,其中化合物2、3、11-14具有较强的抗炎活性,其IC50值分别为18.63、40.76、21.46、14.32、16.82、42.31μmol·L-1。该研究结果丰富了拔毒散的化学成分,明确了其具有抗炎效果的物质基础,验证了其传统用途的科学性,为其进一步在医药领域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及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