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47篇
  免费   918篇
  国内免费   1247篇
  11912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217篇
  2022年   462篇
  2021年   698篇
  2020年   521篇
  2019年   556篇
  2018年   518篇
  2017年   393篇
  2016年   533篇
  2015年   679篇
  2014年   864篇
  2013年   835篇
  2012年   992篇
  2011年   851篇
  2010年   470篇
  2009年   471篇
  2008年   494篇
  2007年   436篇
  2006年   322篇
  2005年   276篇
  2004年   245篇
  2003年   157篇
  2002年   174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9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5篇
  1973年   3篇
  1966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0年   2篇
  194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α淀粉酶广泛应用于粮食加工、食品、酿造、发酵、纺织品和医药工业[1].由于固定化酶的优点,国内外研究人员对固定化糖化酶[2,3]和固定化α淀粉酶[4]的制备及在淀粉酶法生产葡萄糖方面的应用作了大量的研究,显示了工业应用前景.然而,迄今为止,用磁性载体固定化α淀粉酶尚未见报道.我们用磁性聚乙二醇胶体粒子作载体,制备出具有磁响应性强、稳定性强、活力高的固定化α淀粉酶.由于具有磁响应性,可借助外部磁场方便简单地回收酶,为该酶工业化生产葡萄糖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而且,由于磁性的优点,也为该酶在食品、医药、纺织…  相似文献   
13.
张利  陈影  王树涛 《生态学杂志》2015,26(8):2445-2454
对滨海快速城市化地区进行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和预警是保障土地可持续利用和有效维护土地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了滨海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借助遥感数据和GIS方法,以1 km×1 km网格为评价单元并通过空间插值,获取了基于像元大小30 m×30 m的曹妃甸新区2005和2013年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并采用分类树方法对未来曹妃甸新区土地生态安全(LES)进行预警,共分为4种预警类型:安全但有退化趋势预警、亚安全且缓慢退化预警、亚安全且快速退化预警、不安全预警.结果表明:曹妃甸新区2005年土地生态安全平均值为0.55,处于中等安全水平,而2013年为0.52,处于中下安全水平,区域土地生态安全呈下降趋势.曹妃甸新区不安全预警及亚安全且快速退化预警区域主要分布在城市建设用地快速扩展区域,说明城市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是导致区域土地生态安全恶化的最主要因素.工业区、十里海和南堡盐场3个乡镇处于高度危险预警状态,其不安全预警、亚安全且快速退化预警及亚安全且缓慢退化预警3者之和分别占其总面积的58.3%、98.9%和81.2%,未来应加强这些区域的土地生态管理调控.研究结果可为曹妃甸新区土地规划和生态保护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Novel transcription map for the B19 (human) pathogenic parvovirus   总被引:15,自引:15,他引:15  
  相似文献   
15.
一株广谱中和抗原性出血热病毒株的发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株分离自杭州市褐家鼠的出血热病毒Gou_3株的免疫血清对10株I型病毒的中和滴度除二株为160外均为320,而对4株Ⅱ型病毒的滴度为320—640,说明Gou_3株免疫血清对两型毒株中和效价大多数无差异或只差2倍,是一株中和抗原广谱的毒株。用I型和Ⅱ型毒株免疫血清对Gou_3株进行型别检定结果表明Gou_3株是Ⅱ型病毒。  相似文献   
16.
17.
L Zhang  J Luo  M Hao  L Zhang  Z Yuan  Z Yan  Y Liu  B Zhang  B Liu  C Liu  H Zhang  Y Zheng  D Liu 《BMC genetics》2012,13(1):69-8
ABSTRACT: BACKGROUND: A synthetic doubled-haploid hexaploid wheat population, SynDH1, derived from the spontaneous chromosome doubling of triploid F1 hybrid plants obtained from the cross of hybrids Triticum turgidum ssp. durum line Langdon (LDN) and ssp. turgidum line AS313, with Aegilops tauschii ssp. tauschii accession AS60, was previously constructed. SynDH1 is a tetraploidization-hexaploid doubled haploid (DH) population because it contains recombinant A and B chromosomes from two different T. turgidum genotypes, while all the D chromosomes from Ae. tauschii are homogenous across the whole population. This paper reports the construction of a genetic map using this population. RESULTS: Of the 606 markers used to assemble the genetic map, 588 (97%) were assigned to linkage groups. These included 513 Diversity Arrays Technology (DArT) markers, 72 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 one insertion site-based polymorphism (ISBP), and two high-molecular-weight glutenin subunit (HMW-GS) markers. These markers were assigned to the 14 chromosomes, covering 2048.79 cM, with a mean distance of 3.48 cM between adjacent markers. This map showed good coverage of the A and B genome chromosomes, apart from 3A, 5A, 6A, and 4B. Compared with previously reported maps, most shared markers showed highly consistent orders. This map was successfully used to identify five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 including two for spikelet number on chromosomes 7A and 5B, two for spike length on 7A and 3B, and one for 1000-grain weight on 4B. However, differences in crossability QTL between the two T. turgidum parents may explain the segregation distortion regions on chromosomes 1A, 3B, and 6B. CONCLUSIONS: A genetic map of T. turgidum including 588 markers was constructed using a synthetic doubled haploid (SynDH) hexaploid wheat population. Five QTLs for three agronomic traits were identified from this population. However, more markers are needed to increase the density and resolution of this map in the future study.  相似文献   
18.
太湖湖滨生态修复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梯度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忱  刘茂松  徐驰  汤浩  王磊  黄成 《生态学杂志》2012,31(5):1186-1193
2010—2011年对太湖贡湖湾湖滨带生态修复区滨岸挺水植物带(Ⅰ)、湾相沉水植物带(Ⅱ)和堰外开敞水体(Ⅲ)3个滨岸生境梯度带的水质状况和底栖动物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共发现底栖动物13科18种,其中仅出现于1个生境梯度带的物种7个;在其余的11个物种中,有5个种群的密度在生境梯度带间存在显著差异;比较发现,按底栖动物摄食功能类群的相对比例,刮食者相对丰度在带Ⅰ最高,收集者在带Ⅱ最高,滤食者在带Ⅲ最高,不同生境梯度带间底栖动物的摄食功能类群构成存在显著差异。对底栖动物相对丰度和水环境参数的冗余分析显示,环节动物和昆虫与DO、NO3--N和PO43--P浓度正相关,软体动物则与NO3--N和PO43--P负相关,一些腹足类对低DO耐受能力较强,与NH4+-N和COD正相关。修复区3个梯度带水动力条件、水质状况和底质类型的差异性对底栖动物的分布有重要影响,形成了生活习性、摄食特征等显著不同的3个底栖动物群落。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7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和影响防护林的主导环境因子,对三峡库区的森林立地进行分类,并通过选取水源涵养量、生物量和林分生产力3个指标,利用多目标灰色局势决策模型对库区现有的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灌木林4种防护林类型进行空间优化配置.结果表明: 2007年,三峡库区森林立地可划分为40种类型;空间配置优化后,研究区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灌木林的面积比例分别为32.55%、29.43%、34.95%和3.07%.与优化前相比,优化后针叶林和灌木林的面积比例分别减少了8.79%和28.55%,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分别增加了10.23%和27.11%.通过防护林类型的空间优化,三峡库区整体的水源涵养能力、生物量和林分生产力分别增加14.09×108 m3、0.35×108 t和1.08×106 t.  相似文献   
20.
红松单木高生长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邓红兵  郝占庆 《生态学杂志》1999,18(3):19-22,31
1引言生长模型是定量研究树木生长过程的有效手段。它既可对林木生长作出现实的评价,也可用来预估将来各测树因子的变化;既是编制修订各种数表的基础,也是森林经营中各种措施实施的依据。在林学上,生长模型主要包括单木生长模型和林分生长模型,其中单木生长模型是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