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30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1.
旱地小麦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水分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陕西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冬小麦不同栽培模式对旱地土壤水分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试验设栽培模式、施氮和密度等3种因子,栽培模式设露地栽培(常规)、秸秆覆盖(覆草)、地膜覆盖(平膜)、垄上覆膜沟中覆草垄沟种植(垄沟)4种方式;施氮设不施氮、施120kg/hm^2N和240kg/hm^2N三个水平;密度设播量180kg/hm^2和225kg/hm^2 2个水平。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水分在不同生育期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平覆膜与垄沟种植均有良好的保墒和集水作用,平覆膜水分的生产效率比常规模式增加41.3%~52.4%;垄沟种植比常规模式增加38.8%~64.6%。覆草具有一定的保墒作用,在小麦生长前期及40cm以上的土层中效果明显,其水分生产效率高于常规种植的24.1%。氮肥对土壤贮水量具有极显著影响,但不同密度对土壤贮水量基本上无影响。  相似文献   
12.
山牡荆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山牡荆根茎的化学成分。山牡荆根茎经80%丙酮提取,采用硅胶和凝胶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从山牡荆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牡荆葡基黄酮(2)、20-羟基蜕皮素-20,22-单丙酮化合物(3)、3,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4)和胡萝卜甾醇(5),这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Dicer基因的RNA酶III结构域作为靶区,设计并构建了两个抗Dicer基因的小发夹样RNA(shRNA)表达载体,将其转染2215、结肠癌TC细胞和基因组中整合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的HepG2A9细胞,通过RT-PCR评价RNA干扰抑制Dicer基因表达的效率;当HepG2A9细胞Dicer基因表达被上述RNA干扰抑制时,再转染抗GFP的shRNA表达载体,通过RT-PCR和荧光显微镜观察GFP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在不同细胞系中,这两个抗Dicer基因shRNA表达载体,均能明显抑制Dicer基因的表达;当Dicer基因受抑时,后续转染抗GFP的shRNA表达载体不能有效抑制GFP的表达。结果表明,抗Dicer基因shRNA表达载体,能够明显抑制Dicer基因的表达;shRNA表达载体的功能发挥需要Dicer酶的直接参与。  相似文献   
14.
在前期工作已证实HCV基因组5’UTRDNA序列具有启动子活性的基础上,分别构建5’UTR不同结构域的DNA序列驱动虫荧光素酶基因表达的质粒pGL3-5’UTR,转染HepG2细胞以及用全长的5’UTRcDNA构建质粒分别转染HepG2、Hela、HEK293、L02细胞,用双荧光素酶检测系统检测虫荧光素酶的表达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虫荧光素酶基因mRNA水平,并与相应对照作比较。结果显示当四个结构域都具备时,荧光素酶相对活性为5.91±0.65,为SV40启动子的18.7%;失去结构域I以后,荧光素酶相对活性为9.52±0.32;失去结构域I和II以后,荧光素酶相对活性为2.64±0.25;失去结构域III和IV以后,荧光素酶相对活性为0.32±0.09;失去结构域IV以后,荧光素酶相对活性为2.72±0.45,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与之相符;全长5’UTRcDNA在L02、hepG2、HEK293、Hela细胞中荧光素酶相对活性分别为0.75,0.49,0.23,0.14。结果提示结构域III是HCV5’UTRDNA序列具备启动子活性的核心结构,结构域I对其5’UTRDNA序列的启动子活性具有抑制效应,而结构域II和IV可增强5’UTRDNA序列的启动子活性;HCV5’UTRcDNA的启动子功能无组织特异性,但在正常的肝细胞(L02)中表达最高。  相似文献   
15.
无脊椎动物的比较发育免疫(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动物是由低等动物经过一个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来的,其免疫机制也是伴随这一过程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免疫的进化不能象身体结构的进化一样可被化石记录下来;只能通过对现存动物的免疫机制、免疫组织及器官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进行比较研究来搞清。近年来比较免疫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涉及的动物也越来越广泛,本文就已掌握的资料;对无脊椎动物的免疫机制、免疫组织及器官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进行了比较和综述,从中可以看出,免疫机制普遍存在于无脊椎动物中,其免疫主要以吞噬作用、凝集作用和抗菌作用为主;免疫特异性较弱,细胞免疫的特异性远较体液免疫的特异性程度高;在较低等的腔肠动物就已出现了免疫记忆和移植排斥反应,并且在其后的无脊椎动物中广泛存在;凝集素广泛存在于无脊椎动物中,很可能在免疫识别甚至免疫记忆中扮演重要角色;无脊椎动物的免疫是随进化而逐渐加强的。  相似文献   
16.
孙丽娟  衣维贤  郑长英 《生态学杂志》2017,28(10):3403-3408
为了明确微小花蝽以小菜蛾卵做为饲料的适宜性及其对小菜蛾的控制能力,在室内以桃蚜作为参比猎物,研究捕食小菜蛾卵对微小花蝽生长发育、繁殖的影响,并结合捕食功能反应评价微小花蝽对小菜蛾的捕食能力.结果表明: 微小花蝽取食小菜蛾卵能够完成世代发育,并能够正常繁育后代.取食小菜蛾卵时,微小花蝽雌、雄若虫的历期(♀: 12.3 d,♂: 12.2 d)、成虫体长[♀: (2.13±0.01) mm,♂: (1.91±0.00) mm]、体宽[♀: (0.87±0.01) mm,♂: (0.71±0.01) mm]、单雌产卵量(12.7±1.1)、产卵前期[(5.1±0.6) d]和产卵期[(3.7±0.4) d]均与桃蚜处理组无显著差异;雌、雄成虫寿命[♀: (10.7±1.4) d,♂: (9.1±1.3) d]显著长于桃蚜处理组[♀: (8.5±0.5) d,♂: (6.4±0.3) d];若虫存活率[(65.0±6.8)%]不及桃蚜处理组[(80.0±8.2)%],且雌性比例偏低.微小花蝽对小菜蛾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微小花蝽1~5龄若虫对小菜蛾卵的日均最大捕食量(Nmax)分别为7.5、16.3、23.3、29.1和38.7粒;雌、雄成虫的日均最大捕食量分别为39.0和26.9粒;5龄若虫对小菜蛾低龄幼虫的日均最大捕食量为41.3头;雌、雄成虫的日均最大捕食量分别为40.8和23.9头.单头雌、雄微小花蝽一生中最多可捕食小菜蛾卵(711.3±58.1)和(535.4±30.6)粒,小菜蛾低龄幼虫(371.9±52.0)和(253.9±32.3)头.微小花蝽以小菜蛾卵饲养可行,且对小菜蛾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工作构建了含有hDAF基因的转基因小鼠,以便研究hDAF基因能否消除异种器官移植中的排斥反应。 采用DNA重组的方法构建hDAF基因的表达载体pSP64HP(Fig.1)。通过受精卵显微注射,将其中的目的基因片段,转移到小鼠体内,建立转基因小鼠。再通过Dot blotting和Southern blotting杂交方法对出生小鼠的基因组特征进行查证。 连续两次对直接裂解菌液做PCR扩增,筛选出重组质粒(Fig.2&3),酶切图谱(Fig.4)和Southern杂交(Fig.5)分析结果与预期吻合,出现预期条带;小鼠受精卵注射后存活比率为77.9%,受精卵的发育率为3.4%,出生小鼠中,10.5%出现清晰杂交信号。 表明:hDAF基因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并整合入小鼠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8.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与光学显微镜之比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在活细胞的动态检测、光学切片和三维结构重建等方面较光学显微镜有质的飞跃。本文对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进行了比较和讨论,并简单介绍多光子激光扫描显微镜。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Dicer基因的RNA酶Ⅲ结构域作为靶区,设计并构建了两个抗Dicer基因的小发夹样RNA(shRNA)表达载体,将其转染2215、结肠癌TC细胞和基因组中整合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的HepG2 A9细胞,通过RT-PCR评价RNA干扰抑制Dicer基因表达的效率;当HepG2 A9细胞Dicer基因表达被上述RNA干扰抑制时,再转染抗GFP的shRNA表达载体,通过RT-PCR和荧光显微镜观察GFP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在不同细胞系中,这两个抗Dicer基因shRNA表达载体,均能明显抑制Dicer基因的表达;当Dicer基因受抑时,后续转染抗GFP的shRNA表达载体不能有效抑制GFP的表达.结果表明,抗Dicer基因shRNA表达载体,能够明显抑制Dicer基因的表达;shRNA表达载体的功能发挥需要Dicer酶的直接参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近4年临床分离的103株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和同源性分析,了解该院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特点及院内感染流行状况.方法 2008年至2011年间该院临床科室分离的103株鲍曼不动杆菌,进行药敏试验并对耐药性分析;提取细菌基因组DNA,以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方法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出的103株菌呈现出高耐药率及多重耐药率的特点,其中对左氧氟沙星和亚胺培南的耐药性最低,分别为69.9%和57.3%.103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用RAPD分型共分为16种基因型:A~P,其中A型84株,为主要流行型别;B型3株;C型、G型各2株;其余12型各1株.结论 该院鲍曼不动杆菌具有多重耐药及高耐药率,可能存在以A型鲍曼不动杆菌克隆株传播方式的院内流行,临床上应加强对A型鲍曼不动杆菌的监控,采取有效的措施以预防院内感染的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