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434篇
  免费   4554篇
  国内免费   6352篇
  2024年   115篇
  2023年   672篇
  2022年   1364篇
  2021年   2747篇
  2020年   1970篇
  2019年   2508篇
  2018年   2278篇
  2017年   1757篇
  2016年   2447篇
  2015年   3526篇
  2014年   4202篇
  2013年   4325篇
  2012年   5177篇
  2011年   4628篇
  2010年   2961篇
  2009年   2609篇
  2008年   2964篇
  2007年   2584篇
  2006年   2309篇
  2005年   1884篇
  2004年   1588篇
  2003年   1472篇
  2002年   1250篇
  2001年   907篇
  2000年   802篇
  1999年   736篇
  1998年   471篇
  1997年   442篇
  1996年   396篇
  1995年   332篇
  1994年   285篇
  1993年   227篇
  1992年   262篇
  1991年   212篇
  1990年   174篇
  1989年   133篇
  1988年   107篇
  1987年   89篇
  1986年   76篇
  1985年   86篇
  1984年   38篇
  1983年   48篇
  1982年   33篇
  1981年   23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21篇
  1978年   10篇
  1974年   9篇
  1973年   11篇
  1971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991.
总结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收集中山市博爱医院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3例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引起的脑膜炎患儿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显示,3例患儿脑脊液中培养出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其中2例血培养为同种细菌。3例患儿均为足月顺产,2例为新生儿期发病,1例为出生后35天发病,起病前均未发现致病高危因素。患儿以发热为主要起病表现,无抽搐及脑膜刺激征表现。3例患儿外周血常规白细胞总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均升高;脑脊液潘氏试验均为阳性,伴脑脊液白细胞数增高,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或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术(computer tomography,CT)可见脑膜强化、软脑膜增厚、脑外间隙增宽,均无脑实质受累。3例检出菌株的药敏结果表现出高度一致性,均提示对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敏感。2例患儿以环丙沙星治疗,1例患儿以美罗培南联合万古霉素治疗。其中1例治愈,2例临床症状好转后出院。经电话随访,3例患儿一般情况尚可,无生长发育异常。本病例报道提示,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脑膜炎主要见于新生儿期,以发热起病为主要表现,该菌对儿科常用抗菌药物多显示体外耐药,对喹诺酮类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992.
Figs and fig pollinators are one of the few classic textbook examples of obligate pollination mutualism. The specific dependence of fig pollinators on the relatively safe living environment with sufficient food sources in the enclosed fig syconia implies that they are vulnerable to habitat changes. However, there is still no extensive genomic evidence to reveal the evolutionary footprint of this long-term mutually beneficial symbiosis in fig pollinators. In fig syconia, there are also non-pollinator species. The non-pollinator species differ in their evolutionary and life histories from pollinators. We conducted comparative analyses on 11 newly sequenced fig wasp genomes and one previously published genome. The pollinators colonized the figs approximately 66.9 million years ago, consistent with the origin of host figs. Compared with nonpollinators, many more genes in pollinators were subject to relaxed selection. Seven genes were absent in pollinators in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stress and immune activation. Pollinators had more streamlined gene repertoires in the innate immune system, chemosensory toolbox, and detoxification system. Our results provide genomic evidence for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pollinators and nonpollinators. The data suggest that owing to the long-term adaptation to the fig, some genes related to functions no longer required are absent in pollinators.  相似文献   
993.
短梗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brevipedicellus是林业害虫的一种重要卵寄生蜂,目前国内外对其生物学特性尚没有报道.本研究在温度25±1℃、相对湿度70% ±5%、光周期14 L:10 D条件下对该蜂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以柞蚕卵为寄主,该蜂的发育历期为23.58 d,其中卵期、幼虫期、预蛹-蛹期分别为2.73 d、8.96 d、11.50 d;在无营养补充条件下,雌、雄蜂平均寿命分别为2.92 d和1.96 d;单卵平均出蜂量为7.04头,后代雌蜂比为87.49%.该蜂羽化主要发生在白天,日羽化最高峰在10:00-12:00,占全天羽化总数的33.33%.此外,成蜂交配行为均发生在寄主卵外,且雄蜂可多次交配,但雌蜂一般只交配1次,平均交配时间为43.60 s.本研究基本明确了短梗长尾啮小蜂的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该蜂防治林业害虫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4.
为探明三氟苯嘧啶不同种子处理方式对稻飞虱的田间防治效果、防治时长以及对稻田蜘蛛和水稻的安全性,为该药剂种子处理防治稻飞虱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设置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按不同浓度(0.375、0.75、1.125和1.5 g a.i./kg种子)对水稻种子分别以干种子拌种(干拌)、清水浸种后拌种(湿拌)和药剂浸种3种方式,清水处理作为空白对照.结果表明,3种处理方式下的水稻发芽率和出苗率均与空白对照间无显著差异,播种后100 d,各浓度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当药剂浓度相同时,干拌与湿拌防治时长要优于药剂浸种;不同浓度三氟苯嘧啶药剂处理在3种方式下稻田蜘蛛种群数量均略低于空白对照田蜘蛛数量.因此,水稻生产中使用三氟苯嘧啶0.375~1.5 g a.i./kg种子干拌或湿拌处理,可有效降低田间稻飞虱种群数量,对天敌蜘蛛影响较小,对水稻种子发芽、出苗安全,可在水稻生产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95.
针对白蚁防治药剂联苯菊酯传统加工剂型存在的安全性差、持效期短等缺点,采用溶剂蒸发法制备联苯菊酯微胶囊.通过粒径大小、外观形貌、包封率以及载药量筛选出最佳芯壁比、乳化剂用量和剪切时间,并对微胶囊理化特性及释放性能进行表征,同时考察微胶囊对白蚁的杀灭效果和持效性.研究结果表明,芯壁比为1:1.5,乳化剂用量为7%,剪切时间为6 min时制备的联苯菊酯微胶囊粒径适中(97.6μm),包封率高达70.5%,缓释性能良好,与市售乳油相比,对白蚁的杀灭效果相当,但持效性能优异.该研究获得的联苯菊酯微胶囊为安全、高效防治白蚁提供了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996.
家蝇Phormicin作为防御素家族的成员,是一类具有广普抗菌活性的抗菌肽.本研究采用原核表达法表达并纯化获得了家蝇PhormicinA蛋白.将家蝇Phormicin A原核表达蛋白与完全佐剂和不完全佐剂乳化混匀,先后免疫新西兰白兔获得其多克隆抗体.通过原核表达蛋白中和吸附实验,以及Western blot实验验证了抗体的特异性.进一步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刺激家蝇三龄幼虫样品,进行内源性验证并测定抗体的效价.结果 显示,该多克隆抗体既可以识别家蝇Phormicin A原核表达蛋白,也可以识别金黄色葡萄球菌刺激家蝇三龄幼虫产生的内源性Phormicin A蛋白.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Phormicin在家蝇天然免疫和防御中的机制等后续工作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97.
MicroRNAs (miRNAs)是一类非编码的小分子单链RNA,通过与靶基因的mRNA结合,抑制mRNA的翻译,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本实验室前期通过高通量测序发现90日龄牦牛胚胎的背最长肌中miR-383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成年牦牛.为探究miR-383在牦牛骨骼肌发育中的分子功能和机制,本研究对miR-383的靶基因进行预测,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TargetScan、miRDB和miRanda 3个软件预测了miR-383的靶基因,然后合并miRTarbase数据库中已被证实的靶基因作为基因集,分别用DAVID和KOBAS3.0在线软件对基因集进行功能注释(GO分析)和Pathway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表明,牦牛miR-383序列在各物种间高度保守,靶基因功能富集于CD8阳性T细胞增殖的调控、核糖核蛋白复合物定位和负调控T细胞分化等生物学过程.信号通路分析发现靶基因的信号通路显著富集于PI3K-Ak、AMPK、FoxO和Focal adhesion等与肌肉发育相关的信号通路中.该研究结果将为miR-383功能及调控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也为解析牦牛肌肉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98.
为克隆杧果(Mangifera indica L.)蔗糖合成酶基因序列,预测其编码蛋白特性,阐明其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的表达规律和作用.本研究采用同源克隆法和RACE技术克隆了1个编码蔗糖合成酶基因的全长cDNA,命名为MiSS,其cDNA全长2110 bp,开放阅读框为1455 bp,编码484个氨基酸,相对分子量为55.3 kD,理论等电点为6.08.系统进化分析显示,MiSS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温州蜜柑(Citrus unshiu)、荔枝(Litchi chinensis)、龙眼(Dimocarpus longan)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90%~93%.RT-qPCR分析显示,MiSS基因表达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果实发育各时期果皮内MiSS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果肉,综合分析MiSS基因可能与淀粉的合成密切相关.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MiSS基因在杧果蔗糖代谢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从分子角度阐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杧果蔗糖代谢的影响机理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999.
昆虫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AMPs)是一类昆虫先天免疫系统中十分重要的效应因子,它分子量小、热稳定,并且具有广谱抗菌性,能够抑制、杀死多种细菌、真菌.近几年来,由于昆虫抗菌肽具有抗肿瘤的活性且其不具有抗原性而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昆虫种类多、分布广,因此昆虫抗菌肽具有很高的开发潜力和实际应用价值.但是,目前对于昆虫抗菌肽抗肿瘤能力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对其作用机制还没有一套准确并且系统的理论.现在普遍认为昆虫抗菌肽的抗肿瘤机制与其抗菌机制类似,可以分为破坏细胞膜机制以及非破坏细胞膜机制,并且同一种昆虫抗菌肽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抑制甚至杀死肿瘤细胞,但是对正常真核细胞无明显的毒副作用.相较于传统化疗药物的无差别杀伤,昆虫抗菌肽在肿瘤治疗领域有着巨大潜力.本文简要综述了昆虫抗菌肽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并对其开发潜力和实际应用价值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00.
甘蔗(Saccharum spp.)是世界也是中国主要的糖料作物.由甘蔗黑穗病菌(Sporisorium scitamineum)引起的甘蔗黑穗病是中国甘蔗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每年造成重大损失.分泌蛋白在真菌侵染寄主植物与获取营养及病理过程起重要作用.本实验室在分析甘蔗黑穗病菌基因组与转录组数据时,发现1个与真菌细胞壁降解有关的β-1,6葡聚糖酶前体的基因Ssa4p.为了揭示Ssa4p对甘蔗黑穗病菌致病性和分泌蛋白组的影响,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和T-DNA双元载体所构建的甘蔗黑穗菌基因敲除系统,成功获得了Ssa4p基因的失活突变株.ΔSsa4p突变株(Δ35-Ssa4p)与野生型菌株JG36的配合能力降低且致病性减弱.用iTRAQ方法对Δ35-Ssa4p和野生型菌株的分泌蛋白组进行比较分析,共鉴定到蛋白质1430个,其中上调差异表达蛋白质685个,下调差异表达蛋白质745个.GO功能富集分析及KEGG分析表明,差异蛋白主要定位于无膜细胞器和核糖体,其功能包括参与核糖体、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等生物学过程.本研究发现β-1,6葡聚糖前体影响植物病原真菌的分泌蛋白,加深了对真菌致病性调控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