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318篇 |
免费 | 1412篇 |
国内免费 | 6751篇 |
专业分类
1848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0篇 |
2023年 | 385篇 |
2022年 | 713篇 |
2021年 | 641篇 |
2020年 | 658篇 |
2019年 | 726篇 |
2018年 | 464篇 |
2017年 | 517篇 |
2016年 | 480篇 |
2015年 | 638篇 |
2014年 | 849篇 |
2013年 | 766篇 |
2012年 | 1166篇 |
2011年 | 1039篇 |
2010年 | 863篇 |
2009年 | 976篇 |
2008年 | 1042篇 |
2007年 | 1038篇 |
2006年 | 968篇 |
2005年 | 810篇 |
2004年 | 595篇 |
2003年 | 501篇 |
2002年 | 455篇 |
2001年 | 473篇 |
2000年 | 425篇 |
1999年 | 257篇 |
1998年 | 120篇 |
1997年 | 88篇 |
1996年 | 67篇 |
1995年 | 57篇 |
1994年 | 48篇 |
1993年 | 44篇 |
1992年 | 45篇 |
1991年 | 32篇 |
1990年 | 28篇 |
1989年 | 28篇 |
1988年 | 30篇 |
1987年 | 27篇 |
1986年 | 34篇 |
1985年 | 28篇 |
1984年 | 21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29篇 |
1981年 | 15篇 |
1979年 | 7篇 |
1978年 | 10篇 |
1959年 | 11篇 |
1957年 | 9篇 |
1954年 | 9篇 |
1951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构建考虑高温天气过程(包括发生时间、持续日数)的水稻高温热害指标,可以实现对水稻高温热害等级的动态判识,对精准监测、预警与评估水稻高温热害意义重大。以江西早稻为对象,利用气象资料、早稻高温热害灾情史料和生育期资料,反演历史早稻高温热害,采用K-S分布拟合检验和置信区间方法,构建基于高温天气过程的早稻高温热害动态指标,并采用预留的独立的早稻高温热害样本进行检验验证。在此基础上,计算江西各站点早稻高温热害指数(M),并分析水稻热害。结果表明: 高温天气过程起始时间、持续日数是影响早稻高温热害发生程度的关键因子,其中,起始时间的影响大于持续日数。3~5 d早稻轻、中、重度高温热害的起始时间阈值分别为抽穗后第10~12、5~9、2~4天;6~8 d早稻轻、中、重度高温热害的起始时间阈值为抽穗后第11~18、8~10和1~7天;>8 d早稻轻、中、重度高温热害的起始时间阈值为抽穗后第12~18、8~11和0~7天。指标验证完全一致的吻合率为73.7%,完全一致及相差1级的吻合率为89.5%。1981—2015年,M的线性倾向率为0.04·a-1,1999年左右发生由低到高突变;M高值区域主要位于江西中部和东北部,M>0.18;江西中部、东北部和南部地区M值呈显著增加趋势,线性倾向率均大于0.04·a-1。总体来说,本文构建的指标实现了基于高温天气过程的早稻高温热害动态判识,江西中部和东北部是早稻高温热害的高风险区域。 相似文献
102.
该研究利用光学显微镜对鳞毛蕨科24种植物的叶表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1)24种鳞毛蕨科植物的上表皮细胞形状为长条形或不规则形,垂周壁为深波状或浅波状,下表皮细胞均为无规则形,垂周壁均为深波状;上表皮细胞长宽比在1.5~5.7之间,下表皮细胞长宽比在2.2~3.9之间。(2)在24种鳞毛蕨科植物中共观察到8种气孔器类型,分别为不等细胞型、无规则四细胞型、极细胞型、腋下细胞型、横列型、无规则型、聚腋下细胞型和聚合极细胞型,每种植物具有2~8种气孔器类型,气孔均为下生型,多为椭圆形;气孔的长宽比在1.2~1.8之间,气孔密度在17.4~86.0个/mm~2之间,气孔指数为8.60%~37.4%。(3)通过对24种鳞毛蕨科植物的观察可将其上表皮细胞形状、垂周壁形状、上表皮细胞长宽比、主要气孔器类型及衍生类型等作为叶表皮形态特征的分类依据。(4)根据叶表皮形态特征可将24种鳞毛蕨科植物分为2类:即耳蕨类和鳞毛蕨类。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秦仁昌分类系统对鳞毛蕨科的划分,为鳞毛蕨科植物的系统分类及演化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痛泻要方对"肝气乘脾"泄泻小鼠肠道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番泻叶-离心管束缚夹尾法"进行"肝气乘脾"泄泻造模,造模成功后以痛泻要方治疗,造模和治疗后分别分析小鼠肠道酶活性。结果造模后,模型组小鼠肠道内容物的淀粉酶活性显著降低(t=4.007,P=0.015),纤维素酶、蛋白酶、蔗糖酶活性下降不显著。模型组小鼠肠黏膜蛋白酶、淀粉酶、蔗糖酶活性显著下降(t_蛋=5.652,P=0.005;Z_淀=-1.964,P=0.050;t_蔗=4.737,P=0.009)。痛泻要方治疗后,中药干预组小鼠肠道内容物蛋白酶、纤维素酶、乳糖酶和蔗糖酶活性变化不显著;自然恢复组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正常组(t=-7.497,P=0.002)。中药干预组小鼠肠道前段黏膜蛋白酶、乳糖酶、淀粉酶、蔗糖酶活性恢复不显著;中药干预组小鼠肠道黏膜中段乳糖酶、蔗糖酶活性显著低于自然恢复组(t_乳=4.074,P=0.013;t_蔗=8.072,P0.001),而蛋白酶、淀粉酶及纤维素酶活性均高于自然恢复组;中药干预组小鼠肠道后段黏膜乳糖酶、蔗糖酶及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正常组(t_乳=-7.962,P0.001;t_蔗=-15.921,P0.001;Z_淀=6.489,P=0.034),蛋白酶与纤维素酶活性均有所升高。结论 "肝气乘脾"泄泻肠道内容物及黏膜淀粉酶活性显著降低,痛泻要方对"肝气乘脾"泄泻小鼠肠黏膜乳糖酶、蔗糖酶及淀粉酶活性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04.
105.
106.
107.
综述了中国木兰科10属的次生木质部解剖学特征,包括导管分子,纤维管胞和木射线。同时,进一步讨论了其系统演化。这10属分为两亚科,即:木兰亚科(Magnoliodeae),包括木兰族(Magnolieae)和含笑族(Michelieae Law),木兰族有木莲属(Maglietia Bl.)、华盖木属(Manglietiastrum Law)、木兰属(Magnolia L.)、拟单性木兰属(Parakmeria Hu et Cheng)、单性木兰属[Kmeria(Pierre) Dandy]、长蕊木兰属(Alcimandra Dandy)共六属;含笑族有含笑属(Michelia L.)、合果木属(Paramichelia Hu)、观光木属(Tsoongiodendron Chun)共三属。鹅掌楸亚科[Liriodendroideae(Bark) Law],仅鹅掌楸属(Liriodendron L.)一属。大量的木材解剖学研究表明,木兰科的原始性很明显,但也有一些进化特征。可以通过属间的差别来分析本科的系统演化。木兰科的系统演化可简单总结为:木兰亚科[木兰族(木莲属,华盖木属,拟单性木兰属,单性木兰属→木兰属,长蕊木兰属)→含笑族]→鹅掌楸亚科。 相似文献
108.
109.
110.
研究小花杜鹃(Rhododendron minutiflorum)的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采用正相硅胶、ODS、Sephadex LH-20和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从小花杜鹃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和文献数据对比,鉴定其结构分别为rhodominutinan A(1)、rhodominutinan B(2)、3,4-di(4-hydroxy-3-methoxybenzyl)tetrahydrofuran(3)、venkatasin(4)、苔色酸甲酯(5)、苔黑酚羧酸乙酯(6)、2,4-二羟基-3,6-二甲基苯甲酸甲酯(7)、芹菜素(8)、山奈酚(9)。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的木脂素,化合物3~9为首次从小花杜鹃中分离得到。通过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体外筛选模型评价化合物的潜在降血糖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8和9具有较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57.51±6.35、54.70±3.67μ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