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9篇
  免费   251篇
  国内免费   1028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102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140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168篇
  2011年   161篇
  2010年   166篇
  2009年   145篇
  2008年   166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41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3篇
  1965年   3篇
  1962年   3篇
  1961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01.
L.SP.HXQ001菌对家免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乳酸细菌中的明串珠对家兔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检测健康家兔口服L.sp.HXQ001菌液前后,血清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及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活性。结果: L.sp.HXQ001菌及其发酵产物可明显提高GSH-ox、SOD活性,降低血清MDA水平,并维持较长时间。结论:L.sp.HXQ001菌及其发酵产物有提高家兔抗氧化能力的作用,有望成为新的微生态调节剂。  相似文献   
202.
紫荆属的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紫荆属(Cercis L.)约含8种,间断分布于亚洲东、西部、欧洲南部和北美。应用核糖体DNA的ITS基因序列研究紫荆属的系统发育关系。在最简约性分析,北美的两个种和南欧、西亚的一个种构成一单系群而隐藏于东亚的种类中。这表明紫荆属北美的种类和南欧、西亚的种类之间的关系比它们的各自与东亚的种类的关系要密切。研究还发现北美洲东、西部的种类可能具较近亲缘。紫荆属以白令陆桥或北大西洋陆桥为迁移途径的可能性似乎都不能排除;北半球的生物地理分布式样可具有复杂的起源。  相似文献   
203.
红蕉花部维管束系统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蕉花单性、同株 ,雄花与雌花花梗部的维管束均可分为外环维管束、中环维管束及中央维管束区。雌花外环维管束逐渐外移 ,并分支、变小、数目增多 ,至子房室区中部时几乎贴近表皮 ;中环维管束与外环维管束形态基本相似、稍大 ,至延长部中上部时与外环维管束合成一轮 ,最后进入花被片 ,成为花被维管束系统 ;中央维管束区在花梗部时排列为六组 ,组间有一些小的维管束分布。在室下区 ,近轴面隔膜维管束组消失 ,至子房室区基部时 (室下区 )其它五组逐渐聚集成明显五束 ;而组间的小维管束向中央聚拢 ,于子房室区基部时排列成环形 ,接着进入子房室中轴成为胎座维管束 ,随后束形变小 ,且随子房室的变小而外移 ,经延长部最后进入花柱 ,与心皮背束内方的三枚分支一起成为花柱维管束系统。三束心皮背束延伸至延长部时均分裂为内、外两支 ,三枚外方的分支进入三枚外轮雄蕊。两束远轴面隔膜束进入两枚内轮雄蕊。雄花与雌花的维管束系统基本相似 ,差异主要在雄花无子房室区及中轴的胎座维管束消失。  相似文献   
204.
脂多糖保守表位模拟肽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用针对脂多糖保守表位的单抗2B4对噬菌体随机12肽库进行亲和筛选,通过噬菌体ELISA实验及脂多糖(LPS)竞争抑制实验鉴定阳性克隆.经三轮筛选后,与抗体结合的噬菌体得到明显富集,噬菌体ELISA结果显示,阳性率达80%.将其中12个阳性噬菌体克隆做鼠伤寒杆菌和大肠杆菌LPS竞争抑制实验,抑制作用非常明显,有良好的剂量依赖关系,证明这12个克隆与LPS具相似表位.DNA测序并推导噬菌体展示肽的氨基酸序列为,GPPQWFFSQPQL(5/12,41.7%),LPQYFWNTATTA(3/12,25%),FPQNHWNVPWAT(2/12,16.6%),HSQSFWNAPLAM和AHPWTHGYFPPL(1/12,8.3%).实验结果表明,用2B4抗体筛选到的噬菌体短肽克隆可模拟保守表位,即脂多糖的模拟肽(位).  相似文献   
205.
核孤儿受体TR3/nur77是一种立刻早期基因(immediate-early gene)的产物,与固醇类激素受体结构相似,是核受体超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可被多种生长因子或凋亡诱导剂诱导表达,具有复杂的生物学功能,涉及细胞增殖、分化发育和凋亡过程.最近对其诱导凋亡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发现当细胞受到凋亡诱导剂刺激后,TR3基因表达升高,其产物从细胞核移位至线粒体膜,引起细胞色素c释放,从而导致细胞凋亡.即TR3的转录激活功能和诱导凋亡功能是由其不同的亚细胞定位结合所决定的,其诱导凋亡过程与其对基因的反式激活功能无关.核转录因子p53也具有类似情况.这种核转录因子由细胞核移位至细胞浆并发挥生物学功能的调控方式是一种新模式,可能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6.
文华安  应建浙 《菌物学报》2001,20(3):297-303
本文报道采自贵州贵阳花溪和云南思茅的松塔牛肝菌属的两个新种,它们是网盖松塔牛肝菌 Strobilomyces areolatus, 和黑鳞松塔牛肝菌Strobilomyces atrosquamosus. 研究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HMAS)。  相似文献   
207.
A total of 15 polymorphic tetranucleotide microsatellite loci in the red panda, Ailurus fulgens, were characterized in this study. Based on evaluations of 33 red pandas, the number of observed alleles for each locus ranged from seven to 17 and the expected and observed heterozygosities were 0.412–0.897 and 0.121–0.909, respectively. The mean polymorphic information content was 0.721. These markers would greatly strengthen the utilization of microsatellite tools in genetic variation studies in red panda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208.
209.
目的:探讨不同含湿率及加载条件对人皮质骨纳米压痕测试的影响。方法:采用美国Hysitron纳米压痕仪,设定不同加载模式(高峰载荷分别为300、400、500 nm;加载速度分别为6、8、10 nm/s)对不同含湿率(20‰、30‰、40‰、50‰、60‰)人皮质骨进行弹性模量及硬度测量。结果:在同一加载模式下,不同含湿率标本的测试值随着含湿率增高,弹性模量及硬度值均显著降低(P0.01);三种不同加载模式对含湿率为20‰标本测试值无明显变化;对含湿率60‰标本测试值有显著性影响(P0.02)。结论:纳米压痕仪测试骨微观力学特性时,测试值不仅受标本本身含湿率的影响,当测试条件改变,对湿润标本测试结果也完全不同。当使用纳米压痕技术时,通常采用脱水包埋处理的标本测试出的机械性能,对我们在微观层面认识人体骨在湿润的生理环境下的机械性能是不够全面的。  相似文献   
210.
影响玉米螟微孢子虫病田间传播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问锦曾 《昆虫学报》1984,(4):468-471
玉米螟微孢子虫病很早就被认为是玉米螟自然平衡的重要因素(Paillot,1928)。它对玉米螟的生存、繁殖和越冬都造成严重影响(zimmack等,1957;Kramer,1959;Frye等,1974;问锦曾,1975;Windels等,1976)。在室内饲养的玉米螟群体,常会因微孢子虫病的污染而毁灭。但在田间,玉米螟自然发病率一般仅0—40%(Weiser,1956;问锦曾.1975)。近年Lewis(1978)在田间小区玉米上人工接种螟虫的试验中发现,螟虫群体初始仅有25%染病,通过粪便传染,后期染病率可高达90%以上。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