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13篇 |
免费 | 399篇 |
国内免费 | 771篇 |
专业分类
268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6篇 |
2023年 | 55篇 |
2022年 | 88篇 |
2021年 | 92篇 |
2020年 | 97篇 |
2019年 | 118篇 |
2018年 | 62篇 |
2017年 | 64篇 |
2016年 | 62篇 |
2015年 | 97篇 |
2014年 | 149篇 |
2013年 | 141篇 |
2012年 | 154篇 |
2011年 | 166篇 |
2010年 | 124篇 |
2009年 | 141篇 |
2008年 | 139篇 |
2007年 | 139篇 |
2006年 | 115篇 |
2005年 | 99篇 |
2004年 | 83篇 |
2003年 | 64篇 |
2002年 | 78篇 |
2001年 | 58篇 |
2000年 | 62篇 |
1999年 | 51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7年 | 2篇 |
1962年 | 1篇 |
1961年 | 1篇 |
195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胶州湾中部海域蟹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月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在胶州湾中部海域逐月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对胶州湾中部海域蟹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月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调查海域共捕获蟹类18种,隶属于11科17属;蟹类相对资源量具有明显的月间变化,其中6-8月平均网获量较高.全年优势种为双斑蟳.蟹类群落优势种组成具有明显的月变化,双斑蟳、日本蟳、三疣梭子蟹、绒毛细足蟹和隆线强蟹分别为不同月份的优势种.蟹类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D)为0.54~2.86,Shannon多样性指数(H)为0.06~2.59,均匀度指数(J)为0.03~0.97.各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在冬季月份最高,秋季月份次之,春夏季月份最低.聚类分析(CLUSTER)与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MDS)分析可以将全年蟹类群落划分为3个月份组:Ⅰ(5-10月)、Ⅱ(4、11、12月)和Ⅲ(1-3月).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不同月份组群种类组成差异显著;Ⅰ与Ⅱ、Ⅰ与Ⅲ组群差异显著,Ⅱ与Ⅲ组群差异不显著.各月份组群的典型种包括双斑蟳、三疣梭子蟹、日本蟳、隆线强蟹、绒毛细足蟹,以及月份组群间分歧种包括双斑蟳、日本蟳、三疣梭子蟹,对蟹类群落结构月变化的影响明显.生物-环境分析(BIOENV)显示,各环境因子中底层水温是影响胶州湾中部海域蟹类群落结构月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32.
新疆冬春麦区小麦地方品种贮藏蛋白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236份新疆小麦地方品种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的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Glu-Ⅰ位点共有19种等位基因,其中Glu-Al位点3种,Glu-Bl位点7种,Glu—D1住点9种;亚基null、7+8、2+12在各自的位点上出现频率最高,分别达到91.95%、85.17%、80.93%;亚基组成类型共有21种,主要为null/7+8/2+12,频率达70.34%;同时筛选出33份含有1、2^*、13+16、14+15、5+10、1.5+10、174-18等优质亚基的材料,可作为优质基因源。利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对其中的65份地方品种进行醇溶蛋白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电泳出现64条迁移率不同的谱带,构成65种组合,其中ω区出现的谱带最多,达17条;其次是β和γ区各16条,α区出现的谱带数最少,为15条。从每条谱带在65份材料中出现的频率看,总的变异范围为1.54%~93.85%;α、β、γ和ω4个分区多样性指数(H1)分别为0.498、0.386、0.523和0.348,表明新疆麦区小麦地方品种贮藏蛋白位点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33.
为了评估目前常用的去白细胞滤器去除血液成分中人巨细胞病毒( HCMV) 的效果, 我们在献血员中筛选获得HCMV-IgG、pp65 皆阴性的血液, 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 将HCMV 感染的人成纤维细胞与PBMC 共培养, 感染HCMV 的PBMC 经抗人成纤维抗体和抗CD45 磁珠2 次分选纯化后, 将CD45 + 单核细胞加回原全血中, 建立HCMV 潜伏感染的模型, 再用去白细胞滤器过滤。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 PCR) 定量测定过滤前、后血液样本中的病毒载量, 残留成纤维细胞所含的HCMV 通过定量反转录PCR( RT - PCR) 扩增脯-4-羟化酶exon12a mRNA 来校正。结果显示, 使用去白细胞滤器后, 每单位( 200 ml) 全血血液中, 白细胞的去除率为99. 98% 。全血中平均HCMV 病毒载量从3 742 拷贝/ μl 降至22. 57 拷贝/ μl, 降低2. 50 log10 , 说明去白细胞滤器虽然可明显减少全血中HCMV 病毒的载量, 但并不能完全去除病毒。 相似文献
34.
作者用蜡皮蜥(Leiolepis reevesii)为模型动物,检验产卵于温暖且热稳定巢内的蜥蜴应有相对较高但较窄的孵化温度的假设。卵在三个恒定温度(27、30和33℃)、一个波动温度处理下孵化。温度的平均值而非方差影响孵化期,27、30和33℃的平均孵化期分别为101.1、69.6和55.3d。幼体性别不受孵化温度影响。不同处理孵出的幼体仅有稍许形态差异,但运动表现差异显著。27℃孵出幼体在跑道上的表现比其它处理孵出幼体差。卵能在27℃和33℃下孵化,但这两个孵化温度并不适宜。蜡皮蜥适宜的孵化温度范围可能处于最频繁的巢温变化范围(28℃-32℃)内。与其它在低温生境或温暖生境但产卵于浅巢的有鳞类爬行动物相比较,蜡皮蜥有相对较高但较窄适宜的卵孵化温度。因此,作者的数据支持上述假设。 相似文献
35.
36.
首次对鸭跖草科杜若(Pollia japonicaThunb.)进行了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并重新报道了该种的染色体数目为2n=32。结果显示,减数分裂中期I构型为16Ⅱ,并且观察到次级联会现象。减数分裂后期I和后期Ⅱ存在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断片、二次分裂不同步等异常现象,统计各时期畸形率都低于10%。随机统计花粉粒活性,成熟率达到90%以上。这说明杜若的减数分裂过程基本正常,也证明了2n=32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37.
38.
杂交鹅掌楸不同无性系对Pb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法研究了4个杂交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L.tulipifera)无性系扦插苗对土壤Pb胁迫的生理响应与抗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Pb胁迫能抑制杂交鹅掌楸无性系扦插苗生长,使叶片失绿变黄、根系活力下降,且1.0mg·g-1Pb胁迫的抑制效果更明显。随Pb胁迫时间的延长,4个杂交鹅掌楸无性系扦插苗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均持续增加,胁迫结束时,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分别是对照的1.45~1.92倍和2.23~3.23倍。叶片的POD活性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在整个Pb胁迫过程中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不同无性系的SOD活性变化存在一定差异。随着Pb浓度的增加,杂交鹅掌楸不同无性系扦插苗各生理指标的变化幅度各异。比较发现,无性系NE60对Pb胁迫的抗性最强。 相似文献
39.
涉及近年来采集自青岛沿海的自由生聚缩虫属纤毛虫14种,包括9个国内新纪录:交替聚缩虫Zoothamnium alternans Claparède & Lachmann,1859,弗氏聚缩虫Z. foissneri Ji et al.,2005,黑凯聚缩虫 Z. hiketes Precht,1935,海洋聚缩虫 Z. marinum Mereschkowski, 1879,霉聚缩虫Z. mocedo Entz,1884,倪氏聚缩虫 Z. nii Ji et al.,2005,拟树状聚缩虫 Z. pararbuscula Ji et al., 2005,王氏聚缩虫Z.wangi Ji et al., 2005,许氏聚缩虫 Z. xuianum Sun et al.,2005;以及其他5个已知种:群栖聚缩虫Z. commune Kahl, 1933,双缘聚缩虫Z. duplicatum Kahl,1933,巨大聚缩虫Z.maximum Song,1986,羽状聚缩虫Z.plumula Kahl,1933,中国聚缩虫Z.sinense Song,1991.对以上各种作了简要的综合性描述,并给出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40.
JI Priego AG Lucas-Cuevas I Aparicio JV Giménez JM Cortell-Tormo P Pérez-Soriano 《Biology of sport / Institute of Sport》2015,32(3):219-223
The use of graduated compression stockings (GCS) in sport has been increasing in the last years due to their potential positive effects for athletes. However, there is little evidence to support whether these types of garments actually improve cardiorespiratory performanc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cardiorespiratory responses of GCS during running after three weeks of regular use. Twenty recreational runners performed three tests on different days: test 1) – a 5-min maximal effort run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participants’ maximal aerobic speed; and tests 2) and 3) – a fatigue running test of 30 minutes at 80% of their maximal aerobic speed with either GCS or PLACEBO stockings at random. Cardiorespiratory parameters (minute ventilation, heart rate, relative oxygen consumption, relative carbon dioxide production, ventilatory equivalents for oxygen and carbon dioxide, and oxygen pulse) were measured. Before each test in the laboratory, the participants trained with the randomly assigned stockings (GCS or PLACEBO) for three week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GCS and PLACEBO were found in any of the cardiorespiratory parameters. In conclusion, the present study provides evidence that running with GCS for three weeks does not influence cardiorespiratory parameters in recreational runner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