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2篇
  免费   526篇
  国内免费   2259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52篇
  2022年   256篇
  2021年   276篇
  2020年   236篇
  2019年   235篇
  2018年   164篇
  2017年   177篇
  2016年   183篇
  2015年   230篇
  2014年   326篇
  2013年   284篇
  2012年   427篇
  2011年   456篇
  2010年   380篇
  2009年   382篇
  2008年   401篇
  2007年   364篇
  2006年   313篇
  2005年   298篇
  2004年   211篇
  2003年   156篇
  2002年   168篇
  2001年   165篇
  2000年   153篇
  1999年   100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3篇
  1950年   8篇
  194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生物化学家杨福愉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月5日20时4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杨福愉先生原籍浙江宁波镇海,1927年10月30日出生于上海市,1946年毕业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1960年在前苏联莫斯科大学生物系获哲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历任生物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生物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是中国生物膜领域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杨福愉先生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后,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生物学研究所,在贝时璋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的言行垂范下获得科学启蒙;1956~1960年留苏期间,获得了系统的科研训练;回国后在生物物理研究所带领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研究小组,研究电离辐射对线粒体氧化磷 酸化功能的影响,从此确立了为之奋斗一生的“生物膜结构与功能”这一重要研究方向。   杨福愉先生长期围绕膜脂-膜蛋白相互作用及其调控机理开展系统、深入的原创性研究。提出镁离子通过改变膜脂流动性影响ATP酶的结构与活性模型,为膜脂物理状态影响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提供清晰的实例;在此基础上开展跨膜钙离子浓度梯度调节膜蛋白的构象与活性的研究,揭示膜脂物理状态调控钙ATP酶及G蛋白偶联跨膜信号转导通路的新机制;发现胰凝乳蛋白酶不只是消化酶,还介导溶酶体-线粒体细胞凋亡新途径。同时,杨福愉先生非常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曾在核爆炸现场承担放射生物学科研任务,总结出的慢性放射病早期诊断生化指标为核安全打下基础;用“匀浆互补法”预测农作物杂交优势,为促进农业增产提供科学依据;开展克山病病因的研究,提出“克山病是一种心肌线粒体病”的观点等。在研究中,杨福愉先生善于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从不同层次开展研究,研究成果彰显开拓性、富于原创性。杨福愉先生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出版《生物膜》等专著2部,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获得广泛承认,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何梁何利奖等重要奖项。   杨福愉先生重视学术团体、学术会议、学术期刊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曾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长、《生物物理学报》主编等职,积极推动1981年首届全国膜生物学讨论会举办,并担任首届会议大会主席。   杨福愉先生重视青年人才培养。作为2013年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贝时璋杰出贡献奖得主,杨福愉先生于2018年向贝时璋奖捐款30万元,用于表彰后续贝时璋青年奖获奖者,表达了老一辈科学家对生物物理学领域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殷切期望。   先贤虽去,风范永存。杨福愉先生的家国情怀与学术精神将永远指引我们奋斗!   杨福愉先生千古! (感谢黄有国研究员为此文撰写提供历史线索和整理、凝练素材。)  相似文献   
42.
By using the techniques of partial digestion of cell wall and selective extraction,we examined the cytoskeleton of wheat yong leaf cells under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A 3-dimensional cytoskeletal system,showing some new features,was observed.The cortical network located beneath the cross wall was an anastomosing organization.The association of nucleus with the cell wall by some skeletal filaments was also found.It is notice able that there were cytoskeletal filaments,which passed through cell wall and connected together with cytoskeletal arrays of adjacent cells,Thus,it is possible that an integral skeletal network existed within the yong leaf tissue of wheat.  相似文献   
43.
通过对新疆野核桃自然保护区丛生野核桃(Juglans regia)进行普查,以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采用匀滑技术编制种群静态生命表,并运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种群数量动态,从而获得丛生野核桃树的龄级结构与动态。结果表明,不同坡向丛生野核桃以中龄级为主,年龄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型;4个坡向种群年龄结构的动态指数Vpi虽大于0,但最大仅为19.10%,且Vpi’极低,最大为1.12%,阳坡种群增长趋势最高,抗干扰能力最强,种群稳定性最好,半阳坡种群增长趋势最弱,抗干扰能力最弱,种群稳定性最差;各坡向种群均存在多个死亡高峰,阳坡最高峰在15龄级,半阳坡在15和18龄级,阴坡和半阴坡均在9龄级,存活曲线更接近Deevey-Ⅱ型;在未来2、5、10龄级后,中龄级个体数量减少,老龄个体呈增加趋势,丛生野核桃种群稳定性难以长期维持。因此对丛生野核桃幼苗的保护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44.
为研究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根的抗HIV蛋白酶活性成分及其分子对接机制,采用硅胶、MCI、Sephadex LH-20等多种色谱分离方法,对越南槐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采用HIV蛋白酶对化合物进行体外抗HIV活性筛选,运用分子对接手段初步探究活性化合物与HIV-1蛋白酶的结合机制。结果表明,从越南槐中共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根据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三叶豆紫檀苷(1)、苦参碱(2)、N-acetylnicotinamide (3)、2′-O-甲基腺苷(4)、毛蕊异黄酮苷(5)、玫瑰花苷(6)、环广豆根素(7)、芒柄花苷(8),此外还分离得到塑化剂衍生物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9)和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10)。抗HIV蛋白酶活性测试显示化合物1和2的IC50分别为13.2和38.6μg/m L,分子对接表明其与HIV蛋白酶有一定的结合作用。化合物3~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2显示中等的抗HIV蛋白酶活性。  相似文献   
45.
氯丙醇酯是国际上广泛关注的食品加工过程污染物,其水解产物氯丙醇对人体(特别是婴幼儿)危害风险较大。采用固相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对食用植物油和含脂食品中的氯丙醇酯[3-氯-1,2-丙二醇脂肪酸酯(简称3-MCPD酯)和2-氯-1,3-丙二醇脂肪酸酯(简称2-MCPD酯)]进行检测。该方法准确度高(3-MCPD酯和2-MCPD酯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9%和96.5%)、灵敏度高(3-MCPD酯和2-MCPD酯的检出限分别为0.042 mg·kg-1和0.058 mg·kg-1)、重现性好(相对标准偏差均低于5%)。76批次监测样品中,3-MCPD酯和2-MCPD酯的含量分别为0.042~4.865 mg·kg-1(平均值为0.773 mg·kg-1)和0.058~2.592 mg·kg-1(平均值为0.469 mg·kg-1)。经机构间的协同验证和英国FAPAS样的能力验证,2种氯丙醇酯在0.200~3.000 mg·kg-1范围内线性良好,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食品加工企业严格控制生产过程建立了一种可行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46.
SUNHONG  WEIKANGSHI 《Cell research》1996,6(2):155-166
Human gastric cancer MKN-45 cells which are resistant to TGF-β growth inhibition and possess TGF-β type I and type Ⅲ receptors,but not type Ⅱ receptors,have been used as a model system to reconstitute these cancer cells with TGF-β RII cDNA.The results of these experiments indicated that the reexpression of TGF-β RII gene in MKN-45 cells can restore their sensitivity to TGF-β growth inhibition,decrease their growth rate,reduce their cloning efficiency in soft agar and tumorigenicity in nude mice in stable transfectants,in comparison with their control MKN-45 cells.Among different RII transfectants,their difference in the changes of these parameters,as a result of the regain of autocrine negative growth control by TGF-β,is roughly proportional to their level of expression of transfected RII mRNA.From these data,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inactivation of TGF-β RII gene is related to the escape of growth control by TGF-β in MKN-45 cells.The importance of the study of the interplay of TGF-β and its receptor system in the negative growth control of gastric cancer,and possibly also of other cancers,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47.
大血藤科花粉形态及外壁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大血藤科及木通科的八月瓜属HolboelliaWall.和木通属AkebiaDecne花粉进行了光镜及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其花粉形态具有较为明显的相似性,如花粉均为3沟,外壁表面具穴状纹饰,甚至大小也很近似。但从其外壁结构看,大血藤花粉的外壁内层为结均一的致密层组成  相似文献   
48.
抗白粉病小麦染色体组型的分子标记与生化标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胜雯  王二明 《遗传学报》1997,24(6):524-530
应用与小麦第六同源群有关的分子和生化标记,包括DNA探针pSc5·3H3和pSR167以及同工酶Est-5和a-Amy-1,对来自六倍体小黑麦Beagle与普通小麦科冬58杂交后代F1花粉植株的抗白粉病株系M24.M09及M17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M24、M09及M17不同程度地含有黑麦染色体成分,而且电泳谱带差别较大,据此推断,M09为6RL的易位系。因此,生化和分子标记不仅可以用于确定外源片段的存在,而且可以帮助确定染色体组型和外源片段的位置  相似文献   
49.
新型γ-氨基丁酸受体:GABAc受体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众多的证据表明,在神经系统,特别是视觉神经通路中,除通常的GABAA和GABAB受体之外,还存在着一种具有不同药理特性的GABAC受体。这种受体不为荷包牡丹碱(bicuculline)所阻遏,亦不为氯苯氨丁酸(baclofen)所激活,在激活后并不显示失敏现象,可能在视网膜中视杆通路的信,自传递和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0.
缩胆囊素和促胰液素对豚鼠离体胃平滑肌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8个肌槽同时记录豚鼠胃不同部位肌条的收缩活动,以观察八肽缩胆囊素(CCK-8)和促胰液素的影响。结果表明:CCK-8能(1)增高各部位纵行肌和环行肌的张力;(2)加快胃体纵行肌,胃窦纵行肌、环行肌和幽门环行肌的收缩频率;(3)增大胃窦环行肌收缩波平均振幅和(4)增加幽门环行肌收缩波运动指数,但减少胃体和胃窦纵行肌收缩波平均振幅。上述作用均不能被阿托品和消炎病所阻断。而促胰液素对各部位肌条的收缩活动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