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11篇
  免费   7443篇
  国内免费   13826篇
  47780篇
  2025年   14篇
  2024年   899篇
  2023年   1123篇
  2022年   1650篇
  2021年   1686篇
  2020年   1671篇
  2019年   1942篇
  2018年   1257篇
  2017年   1190篇
  2016年   1308篇
  2015年   1634篇
  2014年   2396篇
  2013年   2016篇
  2012年   2825篇
  2011年   2945篇
  2010年   2467篇
  2009年   2520篇
  2008年   2641篇
  2007年   2490篇
  2006年   2382篇
  2005年   1960篇
  2004年   1511篇
  2003年   1294篇
  2002年   1126篇
  2001年   1160篇
  2000年   1048篇
  1999年   643篇
  1998年   342篇
  1997年   202篇
  1996年   169篇
  1995年   139篇
  1994年   100篇
  1993年   102篇
  1992年   91篇
  1991年   101篇
  1990年   71篇
  1989年   60篇
  1988年   78篇
  1987年   54篇
  1986年   62篇
  1985年   61篇
  1984年   47篇
  1983年   30篇
  1982年   56篇
  1981年   28篇
  1958年   11篇
  1957年   20篇
  1954年   11篇
  1953年   11篇
  1950年   1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管理措施对人工林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可持续性生产力是人工林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然而,人工林培育过程中常出现土壤质量退化和人工林生产力下降等问题。管理措施是人工林发展过程中土壤质量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正确的管理措施能够维护和提高林地的土壤质量。管理措施主要包括整地、施肥、林地收获与凋落物管理和营造混交林等。不同的整地方式、整地强度、整地时间等能改变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进而对其土壤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施肥措施能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人工林生产力,而过量施肥能够导致林地养分的流失和地下水质的恶化;木材收获和林地凋落物焚烧导致人工林系统养分的大量流失,加强对人工林系统有机物质的保护有利于林地土壤质量的改善;营造混交林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土壤质量维护,由于物种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其对混交树种、混交方式和立地条件的选择等管理措施均能影响土壤质量。最后,文章对今后人工林管理措施对土壤质量影响的重点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962.
确定土壤水分的植被承载力是我国北方半干旱地区合理调控土壤水分和植被生长关系、科学恢复林草植被的核心问题。我国北方半干旱地区的土壤水分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作为土壤水分限制型生态系统的坡面植被, 植物种类和植被密度等结构特征与降水量紧密相关。根据六盘山石质山区的特点, 基于水量平衡原理, 建立了阴坡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和阳坡草地的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数学模型, 即由4~10月的生长季降雨量(P)计算得到可承载的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公式: LAItree= exp((0.773 1×P-186.12)/146.46)和LAIgrass= exp((0.511 2×P-345.93)/227.89), 并提出了考虑坡面水分再分配影响的不同坡位的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计算方法。阴坡华北落叶松的植被承载力(用LAI表示)从坡顶的1.45升高到坡中的4.83, 然后稳定在3.0~3.3。对于阳坡草地, 土壤水分可承载的LAI从坡顶的0.37上升到坡中的0.46, 然后在0.41~0.47之间变动, LAI的计算值与实测值较为接近, 计算结果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963.
甘蔗ACC氧化酶全长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CC氧化酶是高等植物乙烯生物合成途径中的限速酶。根据报道的植物ACC氧化酶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从甘蔗cDNA文库中克隆到一ACC氧化酶基因片段,命名为GZ-ACO,该基因长792bp,与甘蔗基因组文库中克隆的ACO基因片段仅18个碱基之差。根据该cDNA片段序列,设计两对末端扩增的特异引物,利用RACE-PCR技术,获得GZ-ACO片段的5′端和3′端序列。用VectorNTI7.0软件对三个序列进行拼接和分析,结果得到全长的甘蔗GZ-ACO氧化酶基因。GZ-ACOcDNA核苷酸序列长1307bp,具有一个972bp完整的读码框,启动子ATG位于126bp,终止子TAA位于1097bp,推导编码323个氨基酸。系统进化分析表明,GZ-ACO基因氨基酸序列与其它植物已报道的ACC氧化酶基因具有65%~86%的同源率,且与单子叶禾本科植物首先聚类,其次与单子叶芭蕉科、兰科植物聚类,最后与双子叶植物聚类,与植物形态的系统进化结果一致。该基因已在DDBJ/EMBL/GenBank基因数据库注册,注册号为AY521566。  相似文献   
964.
上海广富林地区广富林遗址IT1238和IT0446剖面的孢粉记录,并根据14C数据和遗址层位所建立的年代标尺,通过孢粉分析结果表明,在5300cal.aB.P.之前,本区尚无人类活动的迹象,遗址点周围主要生长由栎树和榆科等植物构成的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气候温暖湿润。良渚文化中前期,在花粉谱上出现了农作物的证据,说明当地已有人类进驻,并开展农业活动;大量水生植物花粉的分布说明当时水体面积扩大,降水量增多。良渚文化晚期以后,栎树林几近消失,水生植物减少,而蒿、藜增加,可能是由于水体面积的减少,以及区域气候变得干冷所致。广富林遗存、战国和东汉文化层时期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良渚文化晚期的特征。在战国和东汉文化层时期,栎树林有所恢复,人类活动在后期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965.
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转变与碳循环   总被引:44,自引:6,他引:4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转变对于全球碳循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总结国内外有关森林砍伐以及森林、草地转变成农田对于碳循环的影响,阐述了可能引起全球“未知汇”现象的重要原因,强调未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应充分重视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转变对于全球碳循环的影响研究,包括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的不同发展阶段(自然与退化生态系统)、利用方式的改变(森林转化为人工林或农田,草地转化为农田、退耕还林草等)所引起的碳库类型转换的增汇机理及其对全球变化响应,并指出了建立统一观测方法与规范的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观测网  相似文献   
966.
967.
968.
969.
蛋白药物的聚乙二醇定点修饰策略与最佳位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乙二醇修饰是一种改善蛋白质药物临床药效行之有效的方法。聚乙二醇修饰具有延长蛋白质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降低免疫原性和延缓蛋白酶降解、提高稳定性和溶解性等优点。而聚乙二醇的定点修饰由于能够获得均一性和高活性保留率的产物,并能提高产率,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综述了近年来聚乙二醇定点修饰蛋白质药物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聚乙二醇定点修饰的策略及最佳修饰位点,并对聚乙二醇定点修饰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70.
山西历山珍稀药用植物AM真菌资源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山西历山自然保护区暴马丁香、连香树、南方红豆杉和领春木4种珍稀药用植物为材料,研究其根际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AMF)的菌根结构类型和种属分布,同时分析土壤因子与其侵染率和孢子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暴马丁香菌根类型为中间型(I-型),连香树和领春木为重楼型(P-型),南方红豆杉为疆南星型(A-型);4种植物根际共鉴定AMF 27种,分别隶属于球囊霉属(Glomus)、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多孢囊霉属(Diversispora)和原囊霉属(Archaeospora)5属,其中Glomus为优势属。(2)pH与暴马丁香和领春木的侵染率和孢子密度呈正相关,但与连香树和南方红豆杉呈负相关;速效磷与暴马丁香、南方红豆杉和领春木的侵染率和孢子密度呈正相关,但与连香树呈负相关;碱解氮、有机质与暴马丁香、连香树和领春木的侵染率和孢子密度呈正相关,但与南方红豆杉呈负相关。(3)4种药用植物的菌根侵染率主要受其根际土壤碱解氮的影响,而根际AMF孢子密度主要受根际土壤pH制约。可见,历山自然保护区内AMF资源丰富,多样性程度也较高;宿主植物不同,土壤因子对其侵染率和孢子密度的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