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526篇 |
免费 | 8849篇 |
国内免费 | 17428篇 |
专业分类
5980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4篇 |
2024年 | 1134篇 |
2023年 | 1357篇 |
2022年 | 2047篇 |
2021年 | 2078篇 |
2020年 | 2107篇 |
2019年 | 2418篇 |
2018年 | 1559篇 |
2017年 | 1500篇 |
2016年 | 1612篇 |
2015年 | 2057篇 |
2014年 | 2979篇 |
2013年 | 2550篇 |
2012年 | 3603篇 |
2011年 | 3673篇 |
2010年 | 3059篇 |
2009年 | 3131篇 |
2008年 | 3335篇 |
2007年 | 3147篇 |
2006年 | 2969篇 |
2005年 | 2485篇 |
2004年 | 1915篇 |
2003年 | 1611篇 |
2002年 | 1436篇 |
2001年 | 1438篇 |
2000年 | 1311篇 |
1999年 | 793篇 |
1998年 | 435篇 |
1997年 | 272篇 |
1996年 | 216篇 |
1995年 | 169篇 |
1994年 | 122篇 |
1993年 | 127篇 |
1992年 | 122篇 |
1991年 | 119篇 |
1990年 | 92篇 |
1989年 | 70篇 |
1988年 | 95篇 |
1987年 | 72篇 |
1986年 | 68篇 |
1985年 | 71篇 |
1984年 | 53篇 |
1983年 | 39篇 |
1982年 | 76篇 |
1981年 | 35篇 |
1979年 | 14篇 |
1959年 | 14篇 |
1957年 | 22篇 |
1953年 | 13篇 |
1950年 | 2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目的:提高16型人乳头瘤病毒(HPV16)L1基因在杆状病毒昆虫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为研制预防性HPV疫苗奠定基础。方法:根据昆虫细胞密码子偏性对野生型HPV16L1基因进行改造,利用Bac-to-Bac表达系统获得重组杆状病毒,感染昆虫细胞Sf9和High Five。Western blot鉴定表达产物;电镜下观察病毒样颗粒形成。利用ELISA法评价HPV16L1基因的优化效果,探讨L1蛋白表达的最佳条件。结果:在相对分子质量56kDa处出现HPV16L1的特异性条带;电镜下可见病毒样颗粒在昆虫细胞的核内形成;优化型HPV16L1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野生型。High Five细胞表达的最佳条件为MOI=10,表达时相72h,其L1蛋白表达量至少比Sf9细胞高3倍。结论:密码子优化技术确实能够促进HPV16L1蛋白的高效表达,而High Five细胞表现出的显著优势尤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2.
目的对普通级新西兰兔进行剖宫产,获得无菌兔,比较无菌兔、SPF兔和普通级兔的脏器系数。方法采取剖宫产手术获得无菌兔,在无菌隔离器内人工哺乳饲养。用电子天平和刻度尺测量无菌兔、SPF兔和普通兔心、肝、脾、肺、肾、肾上腺、胸腺、脑等脏器的脏器重量和长度,计算脏器系数。结果经检测无菌兔符合国家标准;无菌级、SPF级和普通级新西兰兔在左颌下腺、右颌下腺、心脏、肺、胆囊、脾脏、左肾上腺、右肾上腺、子宫+卵巢、左睾丸、胃长、蚓突长度、盲肠长度、盲肠总重、盲肠干重、胃总重、胃干重等17项指标差异显著(P〈0.05);脑、肝脏、左肾、右肾、胰脏、右睾丸、胃宽、小肠长度、直肠长度、大肠长度等10项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不同等级微生物环境对新西兰兔脏器系数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3.
水杨酸对不同灌水下限青花菜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青花菜为试材,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0.15mmol/L水杨酸(SA)对不同灌水下限(75%、60%和45%土壤相对含水量)青花菜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1)随灌水下限的降低,青花菜叶片相对含水量、水势及叶绿素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而其叶片电解质渗透率以及游离脯氨酸(Pro)、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Pr)含量逐渐升高;青花菜的花球重及维生素C含量(Vc)随灌水下限的降低而降低,相反硝酸盐含量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随之升高。(2)叶面喷施0.15mmol/L SA显著提高了青花菜叶片相对含水量、水势、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产量及品质,且降低了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其中以45%灌水下限处理效果最为显著,60%灌水下限处理次之,75%灌水下限处理最小。研究认为,适宜浓度外源SA通过改善青花菜叶片水分生理状况,提高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降低质膜透性来增强其对干旱胁迫的抗性,且以60%灌水下限配合叶面喷施0.15mmol/L SA处理较佳。 相似文献
74.
Hofbauer细胞起源于绒毛问质,是胎盘巨噬细胞,不仅能够吞噬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参与母胎免疫反应;还可表达DC—SIGN、Fc等多种受体,这些受体分子可与乙肝病毒颗粒相互作用,使病毒通过跨膜转运进入细胞内。同时HofDauer细胞能够在母体间游走,当HBV感染Hofbauer细胞后,可借助HoPoauer细胞游走性介导HBV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75.
目的按照实验动物国家标准和农业部对于兽医诊断制品的要求研制小鼠仙台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并在临床检测中分析其适用性。方法建立仙台病毒的种子批和BHK-21细胞的细胞库;标化仙台病毒生产工艺、抗原蛋白纯化工艺;优化ELISA反应板体系;标化质控血清。使用规范化的ELISA试剂盒对我单位672份送检血清样品进行检测,使用IFA和Western blot方法进行复检。结果病毒的种子批检验表明在-80℃保存半年以上毒力稳定;病毒生产和抗原纯化工艺的标准化提高了抗原生产的稳定性;对照体系的设定降低了环境等变量对于结果判定的影响。在对临床样本的检测过程中发现3种方法的灵敏度ELISA高于Western blot高于IFA。结论规范化的小鼠仙台病毒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能对小鼠仙台病毒感染状况作出准确判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结果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76.
自从克隆羊多莉诞生以来,有关克隆人的伦理学争论就一直喋喋不休。世界上的各种政治组织和各国政府都明确反对生殖性克隆,而科学家们则对克隆技术的不完善心存疑虑。为了克服克隆过程中的伦理学障碍和技术缺陷,科学家们在核移植技术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异种核移植技术、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等。诱导的多能干细胞可以分化成各种组织,甚至能发育成个体,这些方法使克隆技术不再破坏胚胎,避免了伦理学纠纷。尽管科学技术在进步,但是人们对克隆人仍有很多不解和困惑。从自主、不伤害、行善和公正等四大生命伦理学原则着手,在技术层面上提出了尽管克隆人不会搞乱人际关系,不会减少人类基因多样性,也不会克隆出类似希特勒的战争狂人,但是,人类的生殖性克隆却剥夺了克隆人的自主性,对克隆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有所伤害,违反了公正和行善的原则。因此,是否可以克隆人在伦理上仍然是需要长期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77.
连静静;李全健;王彩霞;刘芬;田敏 《植物研究》2012,32(6):707-711
以授粉后无距虾脊兰不同发育阶段的蒴果为材料,对果实生长动态进行研究,并用石蜡切片法进行果实结构研究。观察结果表明:无距虾脊兰果实授粉至授粉后40 d生长速度最快。果实由3心皮组成,横切面为6瓣,3瓣有胎座,3瓣无胎座,开裂后6瓣于顶端连接。发育的过程中,果皮细胞层数及果实内外表皮细胞体积不变,果实直径的增加主要来自于细胞平周分裂和中果皮细胞体积的增大。果实成熟时只有少数细胞有细胞壁增厚现象,开裂线的前体细胞细胞壁发生木质化并向不同方向收缩导致果实的开裂。 相似文献
78.
79.
【目的】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 (Matsumura)是一种危害大豆的主要害虫,在中国北方地区危害较重。本研究旨在探讨大豆食心虫在中国东北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变异。【方法】测定了10个不同地理种群153个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 (mtCOI)基因的657 bp序列,利用DnaSP 5. 0和Arlequin 3. 5. 1. 2等软件对大豆食心虫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基因流水平和分子变异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10个地理种群间的COI基因共有36个变异位点和17个单倍型,其中1个单倍型为10个种群所共享。总种群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456,各地理种群单倍型多样度范围在0~0.634之间。总群体的固定系数Fst为0.12545,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06326,总基因流Nm为3.49,且各种群间的基因流均大于1,种群间基因交流的水平较高。【结论】大豆食心虫种群内遗传多样性水平处于中低等水平。总群体和各种群的Tajima’s D检验结果皆不显著,说明中国东北地区大豆食心虫在较近的历史时期内没有出现种群扩张现象。AMOVA分子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大豆食心虫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种群内部,而种群间未发生明显的遗传分化。各地理种群的单倍型在系统发育树上和中介网络图上散布在不同的分布群中,缺乏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各种群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没有显著线性相关性,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并未受到地理距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0.
资源型城市前期发展导致了生境丧失或退化,实现高质量转型需要深入理解城市转型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土地利用转型特征及其对生境质量的影响规律研究为此提供依据与支撑。以资源型城市--乌海市为研究区,通过地学信息图谱和InVEST模型探究2005-2018年乌海市土地利用转型特征、生境质量时空变化及土地利用转型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5-2018年乌海市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发生改变,土地利用转型明显,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单元数量逐渐增加78.14%,分布范围逐渐广泛。主要表现为草地与建设用地、采矿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化,第一阶段(2005-2015年)草地大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和采矿用地大面积增加,第二阶段(2015-2018年)趋势相反。(2)乌海市生境质量变化呈现先强退化后弱提升趋势。2005-2015年乌海市18.75%的区域生境质量退化,提升面积较小;2015-2018年生境质量提升面积略大于退化面积。(3)2005-2015年草地向采矿用地、建设用地转化是区域生境质量降低的主要原因,2015-2018年区域生境质量提升的主导因素是采矿用地和建设用地向草地转化。研究结果揭示了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转型过程中生境质量的响应规律,可为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转型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