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80篇
  免费   5001篇
  国内免费   20855篇
  2024年   502篇
  2023年   1295篇
  2022年   2024篇
  2021年   2039篇
  2020年   2075篇
  2019年   2416篇
  2018年   1555篇
  2017年   1495篇
  2016年   1567篇
  2015年   2056篇
  2014年   2976篇
  2013年   2550篇
  2012年   3603篇
  2011年   3673篇
  2010年   3057篇
  2009年   3130篇
  2008年   3335篇
  2007年   3147篇
  2006年   2968篇
  2005年   2484篇
  2004年   1914篇
  2003年   1611篇
  2002年   1436篇
  2001年   1438篇
  2000年   1312篇
  1999年   794篇
  1998年   435篇
  1997年   272篇
  1996年   217篇
  1995年   169篇
  1994年   122篇
  1993年   127篇
  1992年   122篇
  1991年   119篇
  1990年   92篇
  1989年   70篇
  1988年   95篇
  1987年   72篇
  1986年   68篇
  1985年   71篇
  1984年   53篇
  1983年   39篇
  1982年   76篇
  1981年   36篇
  1979年   14篇
  1958年   12篇
  1957年   22篇
  1954年   12篇
  1953年   13篇
  1950年   2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61.
摘要 目的:调查社区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自我管理水平及分析T2DM并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影响因素。方法:于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苏州市6个社区符合纳排标准的539例T2DM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社区T2DM患者血糖自我管理水平情况,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并检测血生化指标,统计社区T2DM患者的DPN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2DM患者并发DPN的影响因素。结果:本次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539份,实际回收531份,其中T2DM并发DPN者86例,根据是否并发DPN将所有入选患者分为DPN组(n=86)和无DPN组(n=445)。社区T2DM患者的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平均得分率为(49.38±5.23)%,DPN组和无DPN组在病程、体质量指数(BMI)、腰围、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胰岛素(FINS)、低 密 度 脂 蛋 白(LDL-C)、血 尿 素 氮(BUN)、血肌酐(Cr)、合并外周动脉疾病(PAD)、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7年、HbAlc≥8 mmol/L、合并PAD、合并DR、BMI≥25 kg/m2是社区 T2DM患者并发DPN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苏州市6个社区的T2DM患者血糖自我管理水平较低,且T2DM并发DPN的概率较高,病程≥7年、HbAlc≥8 mmol/L、合并PAD、合并DR、BMI≥25 kg/m2均是社区 T2DM患者并发DPN的危险因素,临床可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有效降低T2DM并发DPN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62.
摘要 目的:总结原发性子宫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及病理学特点,以期提高对原发性子宫恶性淋巴瘤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通过PubMed、万方、维普、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2001年1月至2019年12月报道的原发性子宫恶性淋巴瘤的文献,结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1例原发性子宫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例资料,对此类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及病理学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进行总结。结果:患者女,64岁,发现盆腔肿物半月伴有绝经后阴道流血,盆腔CT提示:宫体与宫颈局部巨大团块状软组织密度灶,宫底及宫体上段可见内膜。宫腔镜下组织活检病理:(宫内物)符合低分化恶性肿瘤,结合免疫组化结果,诊断原发性子宫大B细胞淋巴瘤。行开腹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大网膜及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接受CHOP方案化疗六程,现治疗后随访17月,未发现复发。结论:原发性子宫恶性淋巴瘤极少见,组织学上以大B 细胞淋巴瘤为主,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最终需要结合免疫组化确诊。该疾病恶性程度高,治疗上以根治性手术联合化疗为主,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63.
摘要 目的:分析我院2015-2018年度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与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的关系。方法:统计2015年1月~2018年12月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以及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资料来源于检验科临床送检的伤口分泌物、痰液、血液、尿液等病原学标本。结果:2015年~2018年,共分离到菌株13246株,其中分离到鲍曼不动杆菌株1927株,分离率为14.55 %。其中 2015 年的分离率为3.11 %,2016年的分离率为4.51 %,2017 年的分离率为5.15 %,2018 年的分离率为2.11 %;鲍曼不动杆菌标本分离率最高的为痰液,占78.83 %,其次为伤口分泌物,占12.51 %,尿液标本占5.81 %,血液标本占2.85 %;鲍曼不动杆菌在我院所有致病菌中的排序均为第一位或者第二位;2015年~2018年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逐年升高,2018年有所降低;2015年~2018年鲍曼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美洛培南以及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逐年升高,2018年有所降低;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美洛培南以及亚胺培南的耐药性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美洛培南以及亚胺培南的使用,是造成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364.
美国白蛾是我国重大外来入侵害虫,寄主范围十分广泛。酚类物质是最广泛的植物次生代谢物之一,在植物抵御昆虫取食的化学防御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人工饲料添加没食子酸的方法,探究不同浓度的没食子酸对美国白蛾幼虫的营养效应及解毒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浓度(1.0%、1.5%、2.0%、2.5%、3.0%)没食子酸对美国白蛾4龄幼虫的近似消化率、食物利用率、相对取食量和相对生长率均具有显著影响(P<0.05),近似消化率和相对取食量不同程度下降,食物利用率和相对生长率则不同程度上升。不同浓度的没食子酸处理对美国白蛾幼虫的乙酰胆碱酯酶、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细胞色素P450的活性均具有显著影响(P<0.05)。1.0%没食子酸作用时间不同,美国白蛾4龄幼虫的乙酰胆碱酯酶、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细胞色素P450的活性差异显著(P<0.05)。没食子酸能够始终诱导细胞色素P450的活性,而羧酸酯酶的活性却受到抑制。不同浓度的没食子酸对乙酰胆碱酯酶作用总体上不明显,但较低浓度时(1.0%)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却随处理时间延长而抑制作用加强。较低浓度(1.0%~1.5%)的没食子酸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有一定诱导作用,但随着没食子酸浓度提高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却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没食子酸能抑制美国白蛾幼虫的取食,并且对解毒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表现出一定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表明美国白蛾幼虫可能通过调节食物利用和解毒代谢等多种途径降低没食子酸的毒害作用,从而对含没食子酸的寄主植物产生适应。  相似文献   
365.
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与介壳虫形成的菌腔虫瘿是该菌营养机制研究的关键环节。本研究先后在云南、四川和广西3省区暗褐网柄牛肝菌产区的16个地点,对菌腔虫瘿的生态和生物学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调查。发现根部着生菌腔虫瘿的寄主植物有31种,涉及16个科的28个属。与暗褐网柄牛肝菌形成菌腔虫瘿的介壳虫种类有12种,其中10种隶属粉蚧科Pseudococcidae、绵蚧科Monophlebidae、蚧科Coccidae各1种。在不同的寄主植物上菌腔虫瘿的寄生位置和形状会有所不同,与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形成菌腔虫瘿的寄主植物和介壳虫之间不存在专一性。上述研究结果为暗褐网柄牛肝菌的仿生栽培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66.
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是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和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ée)的优势卵寄生蜂。为优化稻螟赤眼蜂田间释放技术,作者分别在安徽、福建和贵州进行了稻螟赤眼蜂不同释放高度和密度对防控两种水稻螟虫效果影响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对于防控稻纵卷叶螟,释放量一定时,赤眼蜂在稻株顶部以上5 cm高度、8点/0.07 hm 2释放密度的防治效果优于其他释放密度和高度的处理。而对于防控二化螟,不同释放高度对赤眼蜂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67.
为筛选对入侵害虫木瓜秀粉蚧毒力较好的农药及复配增效配比,为该虫的化学药剂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叶面喷雾法测定了11种农药对木瓜秀粉蚧2龄若虫的室内毒力,挑选毒力较好的两种药剂进行复配,筛选增效配比,并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1种农药对木瓜秀粉蚧的毒力大小依次为:螺螨酯>哒螨灵>噻虫胺>联苯菊酯>矿物油>高效氯氰菊酯>炔螨特>啶虫脒>吡虫啉>噻螨酮>四螨嗪。哒螨灵与螺螨酯(60∶40)复配共毒系数最大,为182.47。田间药效试验发现,混配药剂防效均高于单剂且达到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368.
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是柑橘黄龙病(huanglongbing,HLB)的重要传播媒介。为了利用灯光诱控技术防治柑橘木虱,本实验于室内条件下研究柑橘木虱对波长为360 nm、400 nm、440 nm、480 nm、520 nm、560 nm和600 nm的LED光源和不同光照强度趋光行为反应。结果表明:柑橘木虱对7种单色光都有正趋向性。其中雌雄混合存在时对400 nm的紫光趋向性最强,其次是560 nm的绿光;单独处理时,雌成虫对400 nm的紫光趋性最强,其次是520 nm的绿光,雄成虫则是对520 nm的绿光趋性最强,其次是400 nm的紫光。在200μw/cm 2到1000μw/cm 2的光照强度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柑橘木虱雄成虫趋光行为逐渐增强,在光照强度为1000μw/cm 2时趋光行为最强,但雌成虫趋光行为变化不明显。该研究表明:柑橘木虱雌雄成虫具有明显的正趋光性,且对光谱和光强的反应存在差异。这一结果可为柑橘木虱田间的灯光诱控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69.
2019年在广东湛江、江门调查了玉米上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Smith)发生为害动态,分析了不同生育期玉米上该虫发生为害差异规律。发现各个地区草地贪夜蛾的虫口数量与玉米受害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呈现不均衡性;该虫对玉米苗期为害最严重,其次为大喇叭口期;建立了2个地区玉米6个生育期受害率与虫口数量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研究结果可为草地贪夜蛾监测预警及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70.
为明确饥饿程度对拟小食螨瓢虫 Stethorus (Allosstethorus) parapauperculus 控害潜能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饥饿程度下拟小食螨瓢虫对朱砂叶螨 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的功能反应和自身密度干扰效应,探讨不同饥饿程度拟小食螨瓢虫对朱砂叶螨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饥饿程度对拟小食螨瓢虫朱砂叶螨的捕食量有明显的影响,瓢虫的取食量与朱砂叶螨的密度呈正相关,表现为饥饿48 h>饥饿24 h>未饥饿;拟小食螨瓢虫对各虫态朱砂叶螨的捕食作用均符合Holling Ⅱ模型。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拟小食螨瓢虫个体间存在竞争和相互干扰,Hassell Varley模型能较好地反映拟小食螨瓢虫在捕食各虫态朱砂叶螨时受自身密度的干扰情况。在同样饥饿状态下,随着瓢虫自身密度增加,捕食效率降低,干扰效应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