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164篇 |
免费 | 4832篇 |
国内免费 | 20973篇 |
专业分类
5896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03篇 |
2023年 | 1296篇 |
2022年 | 2023篇 |
2021年 | 2041篇 |
2020年 | 2077篇 |
2019年 | 2416篇 |
2018年 | 1556篇 |
2017年 | 1495篇 |
2016年 | 1569篇 |
2015年 | 2057篇 |
2014年 | 2979篇 |
2013年 | 2550篇 |
2012年 | 3605篇 |
2011年 | 3676篇 |
2010年 | 3057篇 |
2009年 | 3131篇 |
2008年 | 3341篇 |
2007年 | 3153篇 |
2006年 | 2969篇 |
2005年 | 2484篇 |
2004年 | 1915篇 |
2003年 | 1612篇 |
2002年 | 1436篇 |
2001年 | 1438篇 |
2000年 | 1311篇 |
1999年 | 793篇 |
1998年 | 437篇 |
1997年 | 272篇 |
1996年 | 217篇 |
1995年 | 169篇 |
1994年 | 122篇 |
1993年 | 127篇 |
1992年 | 122篇 |
1991年 | 119篇 |
1990年 | 92篇 |
1989年 | 70篇 |
1988年 | 95篇 |
1987年 | 72篇 |
1986年 | 68篇 |
1985年 | 71篇 |
1984年 | 53篇 |
1983年 | 40篇 |
1982年 | 76篇 |
1981年 | 35篇 |
1979年 | 14篇 |
1958年 | 12篇 |
1957年 | 22篇 |
1954年 | 12篇 |
1953年 | 13篇 |
1950年 | 2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遥感数据支持下不同地表覆盖的区域蒸散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将地表能量平衡系统(SEBS)扩展成遥感日蒸散估算模型,利用MODIS遥感数据估算了黄淮海地区的区域蒸散,并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分析了不同地表覆盖下的区域蒸散统计分布特征.在缺乏各地表覆盖类型相应蒸散量实测值进行对比的情况下,以2001年4月17日估算的日蒸散量为例,通过各地表覆盖类型日蒸散量间的相互对比分析表明,SEBS估算的区域日蒸散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黄淮海地区,荒地具有最低的蒸散量;森林、灌木、草地等地表覆盖类型具有中等的蒸散量;而水体、湿地以及耕地具有较高的蒸散量.可能由于包含绿地和水面,城镇用地的蒸散量也较高.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差异性导致森林、灌木、草地和耕地等地表覆盖类型的蒸散量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耕地蒸散量的空间差异性可以为制定合理、高效的农田灌溉计划提供指示作用.SEBS遥感日蒸散模型的局限性在于有可能低估水体和湿地等地表覆盖类型的蒸散量. 相似文献
102.
菝葜属和肖菝葜属的核型变异和系统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及花序特征对菝葜科Smilacaceae菝葜属Smilax和肖菝葜属Heterosmilax进行了系统演化研究,报道了国产菝葜科17个分类群的核型。根据已研究的部分形态学特征和已有的核型和分子序列资料,对它们的系统进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整个类群的核型变异表现在二型化、多倍化、染色体的微变异以及染色体基数递减(从16-15-13),16为菝葜类群的基本染色体基数。(2)草本菝葜的核型对称性在东亚到北美种类中,表现出从对称到不对称的变化,而木本菝葜的各组间并未表现出这种趋势。(3)先出叶(prophy11)是宿存的芽鳞,因此在菝葜组sect.China和土茯苓组sect.Coilanthus中具花序的分枝(该分枝基部具先出叶)与圆锥菝葜组sect.Macranthae和穗菝葜组sect.Smilax中着生叶腋的花序分枝或者具关节的单伞形花序是同源的;结合ITS资料,推测花序原始类型是具伞形花序无总花梗呈穗状排列的种类。从祖先类型,花序的分化朝两个方向:一为菝葜属的菝葜组和土茯苓组以及肖菝葜属的全部种类为代表的生于叶腋的单伞形花序,另一为菝葜属的圆锥菝葜组sect.Macranthae的全部种类构成的圆锥.伞形花序。(4)肖菝葜属的核型和ITS数据都表明其为非单系类群,与草本菝葜和土茯苓组成员为姐妹群,首次发现花被2/3联合的过渡类型——筐条菝葜S.corbularia,建议将肖菝葜属降为亚属,置于菝葜属。(5)核型特点支持草本菝葜是东亚起源,扩展到北美,与土茯苓组种类有共同祖先.来自于x=16的木本菝葜,赞同恢复草本组sect.Nemexia。(6)在广布种菝葜S.china中首次发现二倍体居群,已知其存在3种倍性(2x、4x和6x),发现不同倍性居群的分布规律,推测在第三纪至更新世中期日本、台湾岛与大陆分离之前,菝葜的叙居群已广泛分布,而目前广泛分布的缸居群是岛屿与大陆分离后形靠的。(7)我国西南是菝葜科现代分布和分化中心。 相似文献
103.
随着化石能源过度开采带来的能源短缺与环境恶化,丁醇凭借着其优越的理化性质成为了最具潜力的绿色燃料之一。近几年微生物在生物能源生产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主要集中在梭菌丁醇合成途径的异源表达。目前利用大肠杆菌产丁醇的产量已经接近产丁醇的天然菌株的产量。然而,大肠杆菌产丁醇仍存在很多限制性因素。主要从乙酰辅酶A依赖途径评述大肠杆菌生产丁醇的限制因素,并讨论提高丁醇产量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4.
早熟金柚果皮挥发油的提取及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早熟金柚果皮挥发油,通过正交实验优选获得早熟金柚果皮挥发油提取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早熟金柚果皮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是将柚皮粉碎60 s,加水5倍,提取6 h。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早熟金柚果皮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共分离出44个峰,鉴定出了其中的25种化合物,占峰面积的98.43%。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个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其主要成分有柠檬烯(65.82%)、β-月桂烯(25.52%)、4-侧柏烯(1.78%)、紫苏烯(0.44%)、氧化芳樟醇(0.42%)。 相似文献
105.
Lathyrus sativus seeds were treated with 60Coγ-ray and EMS(ethyl methane sulfonate), and their emergence rate and SOD,POD and CAT activities were determined.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treatment decreased the emergence rate. The activities of SOD and POD were chang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crease of irradiation dose and EMS concentration, while that of CAT had no obvious change. After treatment, the ODAP content in Lathyrus sativus decreased. Amutant was developed, with toxin content of 0.1%, compared to 0.2% in control. 相似文献
106.
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水分亏缺胁迫对叶片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施N(底肥)与不施N条件下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水分有限亏缺对叶片保护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无底肥条件下,3个生育时期水分亏缺均使保护酶系统活性有所降低,而在有底肥时酶活性多数则升高,各保护酶活性与MDA相关分析表明,苗期SOD活性与MDA呈极显著负相关;拔节却是POD活性与MDA呈极显著负相关;在灌浆期SOD、POD、CAT与MDA含量均无显著相关性,但MDA在叶片中累积至较高水平。各生育期水分处理叶片绿素含量与MDA含量达极显著负相关。这些说明在不同生育时期,受水分亏缺和供的,保护酶系统各酶的变化有明显差异。其生理作用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7.
本文记述了发现于横断山地区的叶螨三新种:横断山苔螨Bryobia heng duanensis,矛拟细须螨Tenuipalpoides hastata和长裂爪螨Schizotetranychus elongatus,其中拟细须螨属在中国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08.
昆虫的蜕皮激素(molting hormone,MH)是甾醇类激素,在昆虫体内的活性形式为20-羟基蜕皮酮(20-hydroxyecdysone,20E)。在昆虫的正常发育过程中,昆虫的蜕皮、变态和繁殖受到蜕皮激素的调控。昆虫蜕皮激素受体(ecdysone receptor,EcR)和超气门蛋白(ultraspiracle,USP)均属于核受体超家族成员,具有核受体的结构特征,包括A/B域(转录激活域transactivation domain)、C域(DNA结合域DNA-binding domain,DBD)、D域(铰链域hinge region)、E域(配体结合域ligand binding domain,LBD)和F域。蜕皮激素受体在昆虫蜕皮、变态和繁殖等重要的生命过程中的级联反应启动位置,对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正常完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蜕皮激素通过与蜕皮激素受体和超气门蛋白组成的复合体相互作用,然后启动一系列级联反应的过程。本文介绍了EcR和USP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与蜕皮激素相互作用的机理,并对EcR在农业害虫防治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并讨论了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9.
木本植物基因组DNA提取及鉴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改良后的CTAB法,对山葡萄、软枣猕猴桃、蒙古栎、核桃楸、西伯利亚红松和偃松基因组DNA进行提取。结果表明,所提基因组DNA分子量与λDNA(48 kb)接近,其紫外吸收比在1.66~1.89之间。第3次和第4次上清提取的DNA质量优于第1次和第2次。从提取产量看,每克鲜重提取DNA量最小为15 μg·g-1(核桃楸第4次上清),最高的为272 μg·g-1(山葡萄第3次上清)。西伯利亚红松和偃松第1次和第2次上清基本未提出DNA,第3次和第4次上清中得到了较高质量的DNA。经酶切鉴定和PCR扩增,所提的基因组DNA可以用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0.
祁连山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河流产流区,是气候变化敏感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其生态环境对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祁连山区气温和降水观测数据、MOD10A2积雪产品以及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流量资料,系统分析了1961—2020年祁连山区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气候变化对祁连山区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 1961—2020年,祁连山区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升温速率达0.39 ℃·(10 a)-1,西段升温速率最大,中、东段次之,冬季升温趋势最显著,春季最小;祁连山区平均气温在1997年发生突变。祁连山区年降水量总体呈波动增加趋势[10 mm·(10 a)-1],中段增加最明显,2004年以来祁连山区处于多雨时期,气候呈暖湿化趋势;四季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夏季降水增加对年降水贡献最大;年降水以年际尺度变化为主,2.8年的年际尺度贡献率高达64.3%。祁连山积雪面积受气温和降雪影响明显,与夏季气温存在负相关,与降雪量存在正相关;2016—2020年,祁连山增温趋缓、降雪增多,积雪面积呈增加趋势。2000年以来,祁连山升温加剧,降水增多,冰雪融水增加,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出山径流均呈增加趋势。研究结果对祁连山区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