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435篇
  免费   3170篇
  国内免费   2962篇
  2024年   61篇
  2023年   457篇
  2022年   861篇
  2021年   2242篇
  2020年   1409篇
  2019年   1775篇
  2018年   1793篇
  2017年   1238篇
  2016年   1732篇
  2015年   2527篇
  2014年   2955篇
  2013年   3221篇
  2012年   3765篇
  2011年   3338篇
  2010年   2085篇
  2009年   1695篇
  2008年   2062篇
  2007年   1788篇
  2006年   1654篇
  2005年   1337篇
  2004年   1088篇
  2003年   947篇
  2002年   802篇
  2001年   695篇
  2000年   620篇
  1999年   668篇
  1998年   365篇
  1997年   385篇
  1996年   359篇
  1995年   328篇
  1994年   340篇
  1993年   271篇
  1992年   323篇
  1991年   257篇
  1990年   232篇
  1989年   198篇
  1988年   130篇
  1987年   110篇
  1986年   97篇
  1985年   89篇
  1984年   63篇
  1983年   56篇
  1982年   35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23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8篇
  1975年   9篇
  197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11.
Summary Mesoderm formation is a result of cell-cell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vegetal and animal hemisphere and is thought to be mediated by inducing peptide growth factors including members of the FGF and TGF superfamilies. Our immunochemical study analyses the distribution of FGF receptors coded by the human flg gene during embryogenesis of Xenopus laevis. Immunostaining was detected in the dorsal and ventral ectoderm and also in the marginal zone of early cleavage, blastula and gastrula stages. Signals were very strong in the mid and late blastula (stage 8 and 9) and declined slightly in the early gastrula (stage 10). A dramatic decrease was observed up to the late gastrula (stage 11+). In stage 13 embryos, immunostaining was only found in cells around the blastopore. Isolated ectoderm cultured in vitro showed a similar temporal expression and decrease of the signal as the normal embryo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receptor expression is independent of the interaction of the animal cells with the vegetal part of the embryo. Of interest is the fact that the signal cannot only be found at or near the cell surface but also within the cell. This suggests the presence of an intracellular isoform of the receptor resulting from the endogenous expression of splice variants and the internalization of transmembrane receptor. Taken together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loss of competence (for bFGF around stage 10) is not directly correlated with the presence of receptors. The possible roles of heparan sulphate glucosaminoglycans (low affinity receptors) and control mechanisms in the intracellular signalling pathway downstream of the receptor level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相似文献   
112.
113.
灭幼脲Ⅲ号在好气水环境中的降解代谢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了新农药灭幼脲Ⅲ号在好气水环境中的降解与代谢。在避光条件下,观察了灭菌组与实验组中灭幼脲Ⅲ号及其主要代谢产物的消长过程,比较了它的化学水解与微生物降解的差异。在室内模拟好气系统中,研究了母体化合物在水体中的残留动态和生物降解半衰期,及其初期主要代谢途径的转化产物,同时分别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吸收光谱扫描,以及特征有机质谱图,对灭幼脲Ⅲ号的两种主要代谢产物进行了定性定量测定。结果表明:灭幼脲Ⅲ号在室内好气环境中较易水解,而且水中微生物的存在能加速它的降解,母体化合物在水体中初期代谢主要途径为分子中的苯甲酰碳与脲氮键首先开裂,生成邻氯苯甲酸(CBA)和对氯苯基脲素(CPU)。  相似文献   
114.
对山西省朔县省虹鳟试验场1987年8月在亲鱼中爆发的一次流行病进行了病原菌分离、培养、毒力试验和详细的生理生化测定,确定点状气单胞菌为其病原菌。并对该菌胞外产物的致病性进行了研究,通过测定其溶血活性、酪蛋白酶活性、对鱼致死性以及对其引起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的观察,初步确定了胞外产物与该菌侵袭力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5.
本文取中国乌头属50种(含变种)植物,选取形态学性状46个、化学性状8个、组织学性状5个、生态学性状1个,运用数量分类方法,对该属进行属下等级的分类研究。根据数学分析结果,确定了树系图中变种、种、系、亚属的分级界线,并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各等级类群的划分。  相似文献   
116.
“缺体回交法”选育普通小麦—山羊草异代换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从兰单体自交分离得到的5个自花结实的4D缺体小麦(映72180、块天选15等)作母本与11个山羊草(Ae.speltoides, Ae.sharonensis等)杂交,再以4D缺体为轮回亲本对杂种进行回交,借助于幼胚培养技术,获得了缺天选15×拟斯卑尔脱山羊草二体异代换系,缺72180×沙融山羊草单体异代换系。代换系生长发育良好,育性基本正常,表明山羊草的4S染色体能够补偿小麦缺失的4D染色体的功能。证明利用“缺体回交法”选育普通小麦—山羊草异代换系是有效的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7.
中更新世以来兽类地理分布的变化及其天文气候学的解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更新世以来,兽类的地理分布曾发生过重大的变化,如西伯利亚的兽类曾三次大举西迁,入侵西欧.它们分别发生在氧同位素的第16、6、2-4阶段.如果考察过去73万年以来全球所获得的、北半球冬半年平均的太阳辐射量的变化,那么第16、6、2-4阶段乃是太阳辐射量比较低的时期.故中更新世以来兽类地理分布的变化是受气候变迁的制约的.而后者则是受天文因素的自然变化所控制的.  相似文献   
118.
利用XeCI准分子激光辐照主动脉血管正常组织和斑块组织,观察到组织被激光消融。消融所产生的凹坑与辐射时间呈对数直线关系。308nm激光感生的血管壁荧光光谱在可见波段出现二个荧光极大值,用二极值的相对强度之比可以判断正常或斑块组织。  相似文献   
119.
为了探讨高原低氧对机体无氧代谢阈值(AT)的影响,本研究采用Wasserman无创性方法,分别测定了11名新兵在平原(四川淮口,海拔500m)和经空运进驻高原 (西藏错那,海拔4370m)后的第3、5、7和14天的AT。结果表明:新兵进驻高原后AT由平原的813.6±147.4kg·m/min降低到395.5±194.5 kg·m/min(P<0.01);高原低氧引起AT的降低幅度与受试者平原AT的高低呈正相关(r=0.933,P<0.01);进驻高原后第3、5、7天AT维持在较低水平,随后呈上升趋势。但移居高原1年战士的AT仍低于平原水平(P<0.05)。提示,高原低氧能够显著地降低机体的AT,并且AT越高的个体进驻高原后受低氧环境的影响程度越大。  相似文献   
120.
西双版纳傣族“龙山”的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傣族“龙山”是西双版纳地区傣族的民族植物文化中的一例。其概念是“神居住的地方”,在这个地方的动植物都是神的家园里的生灵,是神的伴侣,是不能砍伐、狩猎和破坏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