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5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29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31.
目的:观察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划痕损伤活化后的形态和活性改变,以探讨亚低温对脊髓损伤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的影响。方法:体外原代培养新生SD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以划痕实验制备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亚低温选择33℃,细胞培养48 h。实验分为对照组、划痕组、亚低温组和划痕+亚低温组。各组在相应的时间点观察细胞形态,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Nestin阳性率,MTT比色法观察细胞活性,PI染色方法观察细胞凋亡程度。结果:与对照组和亚低温组相比,划痕组和划痕+亚低温组细胞胞体肥大,周围突起增多、延展以及胞浆丰富,细胞生长率明显升高。与划痕组相比,划痕+亚低温组细胞变化减慢,周围突起减少,细胞长入划痕处所需时间增加,细胞Nestin阳性率、PI阳性率和细胞生长率明显降低,各结果差异显著(P<0.01)。结论:划痕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为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并会增生,亚低温明显抑制脊髓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增生,并可以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832.
In-Cell Western技术是基于近红外激光成像系统而开发的检测技术,可应用于大分子ryanodine受体2(RyR2)蛋白的检测。本研究通过对In-Cell Western固定剂的选择、细胞通透化、封闭液的选择、抗体工作浓度和心肌细胞密度等方面进行优化,建立心肌细胞RyR2蛋白检测的In-Cell Western方法,并分别用SGF和Verapamil以及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研究结果及方法进行了验证。优化后的In-Cell Western参数:H9C2细胞的种板密度选择1×104个/孔,选择甲醛作为固定剂,细胞经过Triton X-100洗脱液通透化处理,选择酪蛋白作为封闭液,选择1∶500稀释的RyR2一抗工作浓度。应用优化的参数检测心肌细胞RyR2蛋白,并用前期已被证明能显著提高心肌细胞RyR2蛋白荧光值的土茯苓黄酮和Verapamil进行验证,同时与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心肌细胞RyR2蛋白相比,检测结果一致。表明本文建立的In Cell Western方法检测大分子功能蛋白RyR2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33.
离子注入对微生物细胞的刻蚀与对DNA的损伤及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耐辐射异常球菌为试材,以E. coli 为对照,用显微扫描电镜和3H-TdR标记,研究了离子注入对微生物细胞的刻蚀与对DNA的损伤及其修复。结果表明,注入离子对细胞存在着刻蚀损伤;中性蔗糖梯度密度离心沉降分析证明, 大剂量下离子注入可直接导致DNA损伤,并观察到在对应的存活率峰值注入剂量下,D. radiodurans修复损伤DNA的能力比E. coli 强,还证明了细胞经不同时间温育后,损伤的DNA分子得到了部分修复。 Abstract: The direct action of N+implantationin on D. radioduransand E. coliwas investigated by SEM, and their cells were labeled with 3H-TdR, which were implanted by 20keV N+after incubation 18hours, then the DNA of lysed cells was subjected to the neutral sucrose gradient(5%~20%) ultra-centrifugation sedimentat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implantation exerted direct action on two kinds of microorganisms; the momentum transfer and energy deposition of implantation ions produced the direct etching damage on cells, and repair DNA efficiency of D.radioduran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E. coli. Meanwhile, the damaged DNA incomplete repairing was observed. When incubation was continued up to 6 hours, the rejoined DNA molecules broke again. The repair of damaged DNA could be inhibited by 200μg/ml chloramphenicol. This suggested that DNA damage was serious by ion implantation and damaged DNA repair of cells need continuously synthesizing repair enzyme.  相似文献   
834.
By using the EST strategy for identifying novel members belonging to homologous gene families, a novel full-length cDNA encoding a protein significantly homologous to UDP-Gal: N-acetylglucosamine β-1, 4-galactosyltransferase (GAlT) was isolated from a human testis cDNA library. A nucleotide sequence of 2 173 bp long was determined to contain an open reading frame of 1032 nucleotides (344 amino acids). In view of the homology to members of the galactosyltransferase gene family and especially the closest relationship to Gallus gallus GalT type I (CK I), the predicted product of the novel cDNA was designated as human β-1, 4-galactosyltransferase homolog I (HumGT-H1). Its mRNA is present in different degrees in 16 tissues examined. Southern analysis of human genomic DNA revealed its locus on chromosome 3.  相似文献   
835.
莱氏野村菌产几丁质酶条件及酶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i)菌株CQ031021产几丁质酶条件及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最适产酶碳源为2.0%(W/V)葡萄糖,氮源为1.2%(W/V)复合氮源(蛋白胨、牛肉膏按1∶1的比例),接种量为孢悬液2mL(1×107个/mL),培养温度28℃,培养液初始pH6.0,培养时间6d;一定浓度的吐温-80对几丁质酶活性有促进作用,而SDS有抑制作用;粗酶液最适反应温度50℃,最适pH6.0,在40℃以下及pH5.5~6.5范围内酶活力较稳定。  相似文献   
836.
837.
为探讨国产豆科(Leguminosae)鸡血藤属(Callerya Endl.)和崖豆藤属(Millettia Wight et Arn.)的属间和属下分类,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鸡血藤属11种5变种和崖豆藤属6种2变种的花粉形态。结果表明,鸡血藤属和崖豆藤属植物的花粉都是3孔沟或3沟的单粒,辐射对称,赤道面观主要为类球形或近扁球形,极面观主要为圆形或圆状三角形。鸡血藤属植物的花粉大小为中等,而崖豆藤属的为小型。两属植物花粉的沟膜呈现或多或少的隆起或凹陷,附有细微的或粗糙的颗粒,花粉外壁纹饰可分为6种类型。花粉形态不支持Schot合并所有灰毛鸡血藤复合体中除了亮叶鸡血藤[C.nitida(Benth.)R.Geesink]与喙果鸡血藤[C.cochinchinensis(F.P.Metcalf)Z.WeiPedley]为灰毛鸡血藤[C.cinerea(Benth.)Schot]的观点,花粉大小支持将鸡血藤属从广义崖豆藤属中分离。  相似文献   
838.
邹晓沨  涂娟  吴建元  秦俊  黄建英 《生物磁学》2013,(27):5377-5380
本文就国内涉及人的医学科研项目伦理审查现状进行了简要介绍,并结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近年来伦理审查的工作实际,对涉及人的医学科研项目伦理审查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管理部门和伦理委员会应加强对研究人员伦理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科研项目伦理行为的过程监督,保护受试者权益,保证医学科研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39.
目的:周围神经再生过程中巨噬细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对于神经内内源性和外源性巨噬细胞的具体作用了解的却很少,因此本实验研究了小鼠坐骨神经损伤后早期再生过程中内源性和外源性巨噬细胞数量比例变化的情况,探索周围神经再生的规律。方法:移植CAG-EGFP转基因小鼠的全骨髓有核细胞到骨髓灭活野生型C5781/6小鼠体内建立嵌合体小鼠模型。待移植成功3个月后夹伤小鼠一侧坐骨神经,并在损伤后第2、7、14和28天取材、切片,使用巨噬细胞特异性抗体cD68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分析损伤神经段中内源性巨噬细胞(CD68+/EGFP-)、外源性巨噬细胞(CD68+/EGFP+)的数量及其比例变化情况。结果:①夹伤骨髓移植模型小鼠坐骨神经后,参与坐骨神经损伤修复的巨噬细胞可分为两类,即内源性巨噬细胞(CD68+/EGFP-)和外源性巨噬细胞(CD68+/EGFP+);②夹伤坐骨神经后,浸润的总巨噬细胞数量从第2天开始逐渐增加,到第14天达到高峰,约为正常情况下的60倍,随后逐渐减少;③起初外、内源性巨噬细胞间的比例是1:1,差值最大出现在损伤后第14天为4:l。结论:小鼠坐骨神经夹伤后,内外源性巨噬细胞共同参与了受损神经组织远心段的修复和再生过程,损伤初期发挥作用的主要是内源性巨噬细胞,随后大量浸润的外源性巨噬细胞占主导作用。本实验首次连续观察并定量分析了神经损伤后早期内源性和外源性巨噬细胞的数量改变,证实了瓦勒氏变性过程中内源性和外源性巨噬细胞在不同阶段对巨噬细胞总量的贡献作用。  相似文献   
840.
杨桂  喻明霞  谢艺  范维  徐婷  陈浩  涂建成 《生物磁学》2013,(35):6972-6977
目的:通过与法国医学教育模式的比较,发现我国医学教育的问题并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方法:通过查阅资料、问卷调查、个别采访及集体讨论等,分析和探讨我国医学教育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借鉴法国医学教育模式,探讨解决我国医学教育面临问题的策略。结果:尽管我国医学教育在不断的探索道路中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差距,这需要我们国家政府和全体公民齐心协力,使我们的医学教育更加完善。结论:我国的医学教育模式有待改进,医学教育必须在政府适当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下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