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5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612篇
  172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1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2年   1篇
  1951年   2篇
  1950年   2篇
  194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黄庄  王维奇  仝川  王纯 《生态学报》2023,43(22):9294-9304
为了探究台风风暴潮导致的盐度脉冲、潮汐涨落以及两者的耦合作用对河口湿地土壤二氧化碳(CO2)与甲烷(CH4)排放产生的影响,选取闽江河口道庆洲短叶茳芏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不同潮汐过程情景下由于盐度和潮水涨落变化,河口湿地CO2与CH4排放特征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潮汐淹水显著抑制CO2排放,但促进CH4排放(P<0.05)。盐度增加(0-8‰)促进了土壤CO2排放(P>0.05);0-2‰盐度促进土壤CH4排放(P>0.05),2‰-8‰盐度抑制土壤CH4排放(P<0.05)。(2)盐度脉冲耦合潮汐过程显著抑制了CH4排放(P<0.05),且一定程度上抑制了CO2排放(P>0.05)。(3) CO2排放与孔隙水中的氨态氮(NH4+-N)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硝态氮(NO3--N)、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P<0.05)。盐度脉冲耦合潮汐过程对CO2与CH4排放的影响是一个正负消长的博弈过程,在0-8‰的盐度内,潮汐淹水对CO2排放的影响更大,而盐度在CH4排放中起主导作用。相较于盐度,潮汐淹水是影响闽江河口湿地含碳温室气体全球增温潜势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992.
淀山湖蓝藻季节动态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掌握淀山湖蓝藻门浮游植物群落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09年5月—2010年4月在全湖选取9个点位对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应用CANOCO4.5软件对获得的蓝藻门种类和环境因子数据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CA),并绘制了物种与环境因子关系的二维排序图。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出现蓝藻门15属46种,微囊藻属占69.9%,其次颤藻属占20.5%;蓝藻数量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密度变化范围为9.0×104~7.6×106 cells·L-1,蓝藻细胞密度与叶绿素a、总氮、营养状态指数TSIM(chl-a)和TSIM(TN)相关性较好,表明总氮浓度对蓝藻细胞密度影响较大,而密度和相对丰度影响着湖泊中的叶绿素含量和透明度等;CCA分析表明,春季水体受水温、生物需氧量、总磷影响较大,夏季水体受总磷、BOD5、透明度影响较大,秋季环境因子影响类型较为集中但不显著,冬季各环境因子影响较夏、秋两季明显,水体与铵态氮、透明度(SD)均呈正相关;分析了蓝藻中作为全湖优势种类的铜绿微囊藻和弱细颤藻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前者与水温、总氮呈显著正相关,与pH值呈现负相关;后者四季均有出现,数量变化受水温影响最大,在夏季与较低的pH值有关;环境因子改变与蓝藻季节演替内在联系表现为蓝藻群落在春冬2季受水温影响最大,夏季受TP、TN影响显著,秋季则与水体的透明度相关性最大。本实验对于理解淀山湖蓝藻优势种季节演替特征及对其开展监测治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3.
目的:合成具有酸敏特性的叶酸-氨基己酸-阿霉素连接物,并观察其抗肿瘤活性以及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性.方法:首先将叶酸与氨基己酸连接,然后利用腙键与阿霉素连接,采用核磁共振、质谱等方法鉴定其结构;采用MTT法观察连接物对叶酸受体袁达阳性的口腔表皮样癌细胞KB细胞及叶酸受体表达阴性肺癌A549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在氮羟基琥珀酰亚胺和二环己基碳二亚胺的催化作用下,合成了叶酸-氨基己酸-阿霉素连接物,波谱分析提示为目标产物.与游离阿霉素相比,连接物对KB细胞具有更强的细胞毒性,而且细胞毒性作用可被外源性叶酸抑制;而连接物对A549细胞的毒性弱于游离阿霉素,而且外源性游离叶酸对其细胞毒性没有显著影响.结论:叶酸-氨基己酸-阿霉素连接物能经叶酸受体介导靶向于叶酸受体丰富的肿瘤细胞,是一种潜在的新型抗肿瘤药物.  相似文献   
994.
动脉粥样硬化从脂质条纹的形成到更复杂的病变和斑块破裂的进程是由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和细胞因子网络共同参与作用的,其中最主要的是Th17细胞和Treg细胞及它们分泌的细胞因子。大量研究显示,Th17细胞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仍存在争议,但大部分研究仍认为其具有促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Treg细胞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Th17/Treg平衡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将对Th17细胞、Treg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以及Th17细胞、Treg细胞和Th17/Treg平衡对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95.
目的:塔里木马鹿(Cervus elaphus yarkandensis)为马鹿的新疆特有亚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现已隔离成3个孤立的小种群,即沙雅种群、尉犁种群和且末种群.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濒危野生动物.方法:基于塔里木马鹿线粒体控制区部分序列对3个种群的控制区结构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在34个序列比对中得到342bp的片段,含变异位点12个,占分析序列长度的3.51%,由此定义了6个单倍型.显示出3个种群总的核苷酸多样性较低(0.01351±0.00063),单倍型多样性较高(0.693±0.051);就单个种群而言,且末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最低,而沙雅种群最高.从Tajima's D和Fu and Li's D值的估算结果来看,塔里木马鹿尉犁和沙雅种群相对于中性进化的歧异度并没有明显的偏离(P>0.1),且末种群则出现了明显的偏离(分别为P<0.05和P<0.02),这预示着3个塔里木马鹿种群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平衡选择.分子变异分析表明,沙雅和尉犁种群间基因流Nm大于4,说明这2个塔里木马鹿种群间存在着非常丰富的基因流,且末种群分别与沙雅、尉犁种群间基因流Nm均小于1,而且末种群分别与沙雅和尉犁种群产生了明显的遗传分化(Fst分别为0.409;0.718,P值均小于0.001),以及3个塔里木马鹿种群单倍型间的序列差异为0.012.结论:以上数据都显示了3个塔里木马鹿种群的单倍型间已经出现了明显分化.结合系统发生关系分析,应将沙雅种群和尉犁种群联合建立管理单元进行重点保护.  相似文献   
996.
建立共表达猪瘟病毒(Classic swine fever virus,CSFV)E2蛋白主要中和性抗原表位基因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反向遗传操作平台,为进一步研究PRRSV作为病毒载体提供实验数据。本研究在PRRSVHuN4-F112疫苗株感染性分子克隆的基础上,采用突变PCR技术将CSFV E2蛋白的主要中和性抗原表位基因插入HuN4-F112弱毒株PRRSV已鉴定出的两个NSP2蛋白的复制非必需区,经基因片段的克隆、拼接,构建了两株含有CSFV E2蛋白的主要中和性抗原表位基因的感染性PRRSV cDNA克隆psk-HuN4-F112-Δ508-532+E2和psk-HuN4-F112-Δ480-532+E2。用限制性内切酶SwaΙ分别将两株共表达的感染性克隆线性化,之后通过细胞外转录获得病毒RNA,用脂质体法分别将病毒RNA转染BHK-21细胞包装出病毒粒子,再分别将其转接到MARC-145细胞传代拯救出两株病毒。分别对两株拯救病毒进行RT-PCR扩增、酶切和序列分析鉴定。结果表明,两株拯救病毒含有不同于亲本病毒的分子标记(拯救病毒基因组的14 667位因同义突变产生的MluⅠ酶切位点)和插入基因序列。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表明,CSFV E2蛋白主要中和性抗原表位基因均能在两株拯救的PRRSV中表达,且能够在其传代过程中稳定遗传。病毒生长特性结果比较显示两株拯救病毒与亲本病毒在MARC-145细胞上具有相似的增殖特性。本研究构建了两株共表达CSFV E2蛋白主要中和性抗原表位基因的PRRSV感染性克隆并获得了拯救病毒,且外源基因能在拯救病毒中稳定表达,为进一步开发新型PRRSV二联疫苗提供了有效的反向遗传操作平台。  相似文献   
997.
湿地农田土壤磷素的分布、形态与有效性及磷素循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向万胜  童成立  吴金水  李学垣 《生态学报》2001,21(12):2067-2073
对江汉平原四湖地区湿地农田土壤磷素的含量分布、形态、有效性、磷素循环及施肥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农田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随着地势的降低呈明显降低趋势,潜育性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均极显著低于非潜育性土壤.水田土壤Ca-P、Al-P、Fe-P和O-P分别占无机磷总量的58.1%、3.7%、10.6%和27.5%,其中Ca-P和Al-P与有效磷呈高度正相关(r分别为0.9286**和0.9038**),说明Ca P和Al-P是该地区水田土壤有效磷的主要来源之一.潜育性土壤Ca-P、Al-P和Fe-P的平均含量分别比非潜育性土壤低84.0、10.2和21.1mg/kg,其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证明潜育性土壤磷素降低的主要原因是Ca-P、Al-P和Fe-P的损失.五种耕作制度下潜育性稻田土壤磷素输入输出平衡值为盈余2.3~27.9kg/hm2·a,其输入输出比(1/0)为1.06~1.88.对于土壤速效磷小于5mg/kg的潜育性稻田,早、中、晚稻的最高产量施磷量分别为4.83,4.93和1.78 P2O5kg/666.7m2.  相似文献   
998.
为确定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分子标记物及COPD与肺鳞状细胞癌(LUSC)共存的差异表达基因,探寻COPD合并肺癌的预测因子,发现新的治疗靶点。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GEO数据库中筛选3套基因芯片数据集,挖掘COPD患者小气道上皮细胞(SAEC)的差异表达基因(DEG)以及潜在的生物标记物,并通过基因本体(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预测DEGs的功能及参与的代谢途径。继而对DEGs构建PPI网络,使用Cytoscape软件筛选子模块和Hub基因,并将Hub基因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其在LUSC中的差异表达情况及差异基因间的相关性。结果共获得52个上调基因和24个下调基因,代谢通路主要集中在细胞色素P450对外源物质的代谢、化学致癌、花生四烯酸代谢及甲状腺激素合成四条途径上,通过Cytoscape软件从PPI网络中筛选得到2个功能模块和10个Hub基因,进一步验证发现其中5个基因在TCGA数据库中的LUSC样本中同样差异表达。由此推测SPP1、ALDH3A1、SPRR3、KRT6A和SPRR1B 可能为COPD 分子标记物及COPD与LUSC共存的DEGs,从而为研究COPD和LUSC的发病机制及二者潜在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99.
黄土丘陵区三种典型退耕还林地土壤固碳效应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黄土丘陵区退耕种植10—40a的柠条、沙棘及刺槐林地土壤总有机碳库及其活性组分密度随退耕时间、土层分布及相对比例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100 cm深土壤碳库在退耕10a时仅柠条林地碳库未比坡耕地显著增加,但退耕20—40a3种林地比退耕10a时都已有显著增加,且增幅均为刺槐>沙棘>柠条,其中总有机碳的最大增幅分别达到90.92、27.87、14.89Mg/hm2,活性有机碳的分别达到30.28、10.51、9.67 Mg/hm2。各还林地碳库增加在退耕10a时主要来自0—40 cm浅层土,而40—100 cm深层土碳库到退耕20a起才开始显著增加。对比退耕10a时,到退耕40a时柠条、沙棘及刺槐林地0—20 cm表层土分别平均累积了35.4%、27.9%、27.1%的总有机碳,20.2%、45.1%、23.1%的活性有机碳,而20—100 cm各土层间对碳库累积比例大小变化无一致规律,平均每20 cm厚土层累积了17.4%的总有机碳和17.6%活性有机碳。并且相比坡耕地,各林地均使100 cm深土壤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提高,改良了碳库质量。综上分析,长期退耕下3种林地固碳效应有明显差异,以刺槐林地碳累积效应较强。  相似文献   
1000.
殡葬行业是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特殊领域,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各地区公墓建设起步较晚且发展水平不均衡.通过实地调查、资料收集、数据分析,了解了我国公墓发展现状,并探索与公墓发展地区性差异关系紧密的因素,初步分析了人口密度与公墓发展现状的关系.其中,2010年各省人口数与总墓穴数相关系数为0.366,各省人口密度与墓穴人均占有量、入墓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9、0.854,初步分析了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这为公墓总体规划和生态化建设提供依据,并为相关部门制定殡葬政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