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1篇
  免费   374篇
  国内免费   1579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97篇
  2022年   144篇
  2021年   177篇
  2020年   158篇
  2019年   169篇
  2018年   128篇
  2017年   119篇
  2016年   133篇
  2015年   161篇
  2014年   228篇
  2013年   195篇
  2012年   275篇
  2011年   319篇
  2010年   267篇
  2009年   280篇
  2008年   244篇
  2007年   240篇
  2006年   224篇
  2005年   173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2 毫秒
211.
酸提高绿茶提取物对脂肪酸合酶的抑制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肪酸合酶和肥胖、癌症等人类重大疾病相关.获取高活性脂肪酸合酶抑制剂有重要应用价值.50%乙醇的绿茶提取物具有抑制脂肪酸合酶和经口服降低大、小鼠体重的功能.该提取物在酸的作用下可明显地提高其抑制脂肪酸合酶的能力.采用1 mol/L硫酸或盐酸在100℃下处理绿茶提取物,发现该提取物对脂肪酸合酶的抑制活性随时间逐步提高.在25℃至120℃温度下,提高处理温度使抑制活性提高的速度加快和程度加大. 用1 mol/L盐酸120℃处理35 min或3 mol/L盐酸100℃处理30 min可使绿茶提取物抑制脂肪酸合酶的半抑制浓度下降20倍左右,达到1 μg/ml以下.用pKa值4.76至1.27的1 mol/L浓度的4种有机酸在100℃作用150 min使绿茶提取物抑制活性分别提高到1.48至5.84倍.提高酸的浓度也使被作用的提取物的抑制活性提高的更多.表现抑制活性提高的速度及程度和氢离子浓度正相关.判断绿茶提取物在酸作用下抑制活性的提高来源于其中所含儿茶素在氢离子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变化.初步实验表明其变化过程比较复杂,确定其分子机制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12.
峨眉双蝴蝶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峨眉双蝴蝶植株带芽茎段的最佳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 1.5mg/L;在1/2MS+IBA 1.0培养基上可诱导出根,生根率96%以上;生根苗经炼苗后移栽成活率在89%以上。  相似文献   
213.
对SARS病人粪便样本直接测序,得到SRAS—CoV BJ202全基因组序列(AY864806)。应用比较基因组研究方法对GenBank中公布的115株SARS—CoV基因组序列以及BJ202进行分析。以GZ02序列为参照,发现2个以上基因组中同时存在单核苷酸多态(SNP)位点共278个。多态位点在SARS—CoV基因组中呈偏态分布,大约一半突变位点(50.4%,140/278)发生在基因组3’末端1/3区域。编码Orf10-11、Orf3/4、E蛋白、M蛋白和S蛋白区域突变率较高。克隆并测序含有BJ202基因组12个多态位点的11个cDNA以及4个不含已知多态位点的cDNA片段(15个片段总长度为6.0kb),结果显示:BJ202特有的3个多态位点(13804、1503l和20792)以及另外3个多态位点(26428、26477和27243)均检出两种不同核苷酸;位点18379虽在已公布的115株SARS—CoV基因组中未发现突变,实际上也是多态位点。14个克隆中有8个克隆该位点为A,6个克隆为G。全部116个SARS—CoV基因组中共有18种缺失类型和2种插入类型。大部分缺失发生在编码ORF9和ORF10-11区域(基因组序列27700—28000bp处)。以邻位连接法(Neighbor-Joining)构建了116株SARS—CoV系统发育树,BJ202与BJ01和LLJ-2004等SARS—CoV的亲缘关系较接近。  相似文献   
214.
中国裸燕麦β-葡聚糖含量的鉴定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来源于中国13个省(区)1010份和国外引进的4份裸燕麦品种(系)进行了β-葡聚糖含量的鉴定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裸燕麦β-葡聚糖含量为2.0%~7.5%,其中含量〈3.00%的占6.61%,3.00%~4.99%的占86.4%。5.00%~5.99%的占5.72%,≥6.00%的占1.18%。按品种类型划分,地方品种的含量低于育成品种(系)。按来源地划分,河北、山西、内蒙古的含量较高,云南、贵州、四川的含量较低,而陕西的含量最低。同年不同地点或相同地点不同年份种植的相同品种(系),含量有一定的变化(0.27%~0.83%)。在鉴定中筛选出一批高β-葡聚糖品种(系)。本研究不仅为燕麦高β-葡聚糖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物质基础,而且为降脂燕麦保健片的生产提供了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215.
以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选育的单显性核不育油菜分离群体为材料,利用集群分离法(BSA)对该油菜单显性核不育基因进行了RAPD分析。在随机选取的300个10碱基随机引物中,引物S243(5′CTATGCCGAC3′)在可育集团与不育集团间扩增出特异而可重复的1.5kb的多态性片段OPU-031500,而在细胞质雄性不育和其它核不育类型油菜中均未扩增出上述特异性片段,从而确证此RAPD标记OPU-031500。片段是与甘蓝型油菜单显性核不育基因连锁的。将该多态性片段克隆并测序,发现其序列与拟南芥的一段DNA序列高度同源。根据同源序列及测序结果设计两对特异引物(P1/P2和P3/P4),引物P3/P4在可育系中可扩增到约1.5kb的单一特异片断,而在不育系中无带,从而将RAPD标记转化为稳定可靠的SCAR标记。  相似文献   
216.
217.
目的:通过营养干预的手段观察其对糖耐量减低(IGT)人群糖脂代谢厦胰岛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通过流调,以服糖耐量试验(OGTT)筛查IGT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通过营养师进行善食调查,营养教育,饮食评价糯导总计1.5年。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指导教育。两组于试验前后检查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胰岛素(Ins)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教(HOMA-IR)等。结果:饮食干预组体质指数(BMI),FPG、Ins及HomA—IR等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仅2人转为糖尿病(DM),对照组试验前后各项指标无显著变化,有6人转为DM,两组经t检验,DM的患病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营养干预对改善IGT患者的糖脂代谢,胰岛素抵抗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18.
拟小鲵属(有尾目,小鲵科)一新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比较和研究Pseudohynobius已知3物种P.flavomaculatus、P.shuichengensis、P.kuankuoshuiensis后,确定贵州省贵定县产拟小鲵为新种,贵州拟小鲵Pseudohynobius guizhouensis sp.nov..新种与P.kuankuoshuiensis极相似,但新种身体腹面具有分散细小白点;躯干椎为17枚;二额骨前端中央较尖、呈三角形与鼻骨后缘相接;额骨之间、顶骨之间骨缝连接紧密,无骨中缝;Y形软骨前端分叉细而长,与P.kuankuoshuiensis身体腹面无斑点;躯干椎为18枚;二额骨前端钝圆、呈弧形与鼻骨后缘相接;额骨之间和顶骨之间有骨中缝;Y形软骨前端分叉宽而短相区别.新种身体腹面散布有细小白点,区别于P.flavomaculatus.新种身体背面和尾部背面有近圆形桔红色或黄色斑点,区别于P.shuichengensis.  相似文献   
219.
建立了中药直立白薇中对羟基苯乙酮和2,4-二羟基苯乙酮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色谱条件为:ZOR-BAXSB-C18(4.6mm×250mm,5μm),流动相甲醇:0.1%醋酸水溶液(35:65),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75nm。对羟基苯乙酮在1.04~104.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2,4-二羟基苯乙酮在0.25~25.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其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5.40%和93.28%,RSD分别为3.71%和1.63%。本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重现性好,为白薇的质量标准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20.
不同剂量乳源活性肽与2头份猪瘟活疫苗同时分点肌肉注射仔猪,每周一次耳静脉采血,间接ELISA法检测抗猪瘟病毒抗体IgG、IgA和IgM水平.发现乳源活性肽能够明显提高抗猪瘟病毒抗体水平.当乳源活性肽为15 g/L时,与对照组相比,IgG抗体水平在注射后28 d时提高了21.0%,IgA和IgM抗体水平在注射后14 d时分别提高了13.8%和7.8%.实验组腹泻率、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比对照组低,同时发现乳源活性肽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