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7篇
  免费   349篇
  国内免费   1529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96篇
  2022年   143篇
  2021年   172篇
  2020年   150篇
  2019年   161篇
  2018年   127篇
  2017年   116篇
  2016年   132篇
  2015年   152篇
  2014年   218篇
  2013年   185篇
  2012年   268篇
  2011年   314篇
  2010年   246篇
  2009年   268篇
  2008年   233篇
  2007年   229篇
  2006年   213篇
  2005年   165篇
  2004年   131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102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61.
雅致玉凤花——陕西省兰科一新分布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陕西省兰科(Orchidaceae)玉凤花属(Habenaria)一新分布种——雅致玉凤花(Habenaria fargesii)。  相似文献   
962.
从深圳大鹏湾南澳赤潮爆发海域的表层海水中分离得到1株对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具有溶藻活性的海洋细菌,菌株编号为N10。利用液相感染法研究了该溶藻细菌的溶藻效果和溶藻作用方式。结果表明,菌株N10能使藻细胞失去运动活性,并膨胀变形,细胞膜内物质聚集于一端,藻细胞最终破裂死亡。菌悬液接种到藻液中的量越大,初始细菌密度越高,其溶藻效果越强。菌悬液以1∶10的体积比接种到藻液中时,藻细胞在24 h的死亡率为83%,至72 h全部溶解死亡;体积比为1∶20的藻细胞在24 h的死亡率为71%,之后藻细胞密度略有波动,120 h时死亡率达77%;而体积比为1∶100的藻细胞密度在前24 h有所下降,死亡率达39%,之后藻细胞密度又开始明显上升;对照组的藻细胞密度均呈明显上升趋势。菌悬液过滤液和高温加热处理后的菌悬液过滤液对海洋原甲藻均无溶藻活性,表明菌株N10的溶藻方式为直接溶藻。通过16S rRNA序列分析并与GenBank数据进行同源性检索,并结合细菌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菌株N10隶属于黄杆菌科(Flavobacteriaceae)中的Muricauda sp.。  相似文献   
963.
田中平  庄丽  李建贵 《生态学报》2012,32(4):1151-1162
针对伊犁河谷北坡山地的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因子沿海拔的分布方式进行研究。对研究地海拔1000-2200m植物和环境特征进行调查,选取群落样地总数为44个,共调查到植物种155种,其中乔木7种、灌木18种、草本130种,调查到的群落类型完全涵盖了研究区所有沿海拔上升的群落类型。通过NLFS高级模拟显示总的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都与海拔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一个特殊分布格局。出现了两个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地带,其中一个是低山荒漠到落叶阔叶林,另一个是山地草原到针叶林带。土壤养分和盐分也表现出了类似多样性的分布格局。通过PCA和相关分析表明,环境因子控制着物种丰富度和它的分布方式。水分在低海拔比较重要,在高海拔温度比较重要,而由于逆温层的作用,在较高海拔的针叶林带物种多样性出现了上升。物种丰富度与土壤总盐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r=-0.343),与土壤全盐也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r=-0.341)。Simpson指数与土壤pH值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r=-0.465)。Shannon-Wiener指数与土壤电导率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r=-0.367)。Pielou均匀度指数与土壤电导率呈现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0.477),总之,多样性指数和土样盐分表现出了强相关性。这个研究为伊犁河谷植被与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为河谷区山地植被与环境关系提供基础科学理论,为山地退化植被的修复提供参考案例和可借鉴的基础性数据。  相似文献   
964.
福建中部近海浮游动物数量分布与水团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丰歌  徐兆礼 《生态学报》2012,32(4):1097-1104
根据2009—2010年在福建中部近海24°55'—25°13'N、119°11'—119°32'E水域冬、春、夏3个季节的调查资料,探讨了该水域浮游动物总丰度与生物量的平面分布、季节变化及其与台湾海峡水团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水域浮游动物的数量在冬、春之交变化较大,而在春、夏季变化较小。浮游动物冬、春两季的平均丰度分别为8.90 个/m3和245.65 个/m3,夏季为236.82 个/m3。冬、春两季,该水域浮游动物的分布特征相近。其数量在近岸较高,向外侧水域逐渐降低。冬季浮游动物的丰度最高为31.56 个/m3,春季最高达到831.67 个/m3。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是冬、春季影响总丰度变化最主要的种类。与冬、春季不同,夏季浮游动物的数量在离岸水域较高,丰度最高达1053.13 个/m3,而在近岸较低,最低值仅19.17 个/m3。汉森莹虾(Lucifer hanseni)、双生水母(Diphyes chamissonis)是影响总丰度变化最主要的种类。浮游动物在各季的不同分布特征与台湾海峡的季节性水团变化有关。受季风转换影响,从冬季到夏季,海峡内沿岸流势力逐渐减弱,台湾暖流水势力逐渐增强,并影响到沿岸的水文环境。这导致调查水域内浮游动物的优势种类由暖温种向暖水种演替。由于冬、春季的重要优势种类中华哲水蚤与夏季的汉森莹虾、双生水母具有不同的温度适应性,受不同性质水团的影响,在近岸和离岸水域各自呈现出不同的数量高低。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各季浮游动物总数量的分布。  相似文献   
965.
不同耕作措施的温室气体排放日变化及最佳观测时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连续6 a耕作模式的基础上,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常规耕作与免耕条件下小麦生育后期麦田CO2、CH4、N2O通量日变化进行了连续48 h观测,并确定1 d中最佳的观测时间。结果表明,常规耕作与免耕条件下小麦生育后期麦田CO2、CH4、N2O通量具有显著的日变化特征,常规耕作处理和免耕处理土壤表现为CH4的吸收汇、CO2、N2O的排放源。CH4日均吸收通量: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处理(AC)>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处理(PC)>免耕(PZ);CO2日均排放通量: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处理(PC)>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处理(AC)>免耕(PZ);N2O日均排放通量: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处理(PC)>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处理(AC)>免耕(PZ)。相关性分析表明,常规耕作及免耕条件下CO2、CH4、N2O通量日变化与地表温度和5 cm地温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的正相关关系,温度是决定温室气体日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通过矫正系数和回归分析表明,在小麦生育后期(4—6月),CO2的最佳观测时间段在8:00—10:00,CH4为8:00—10:00,N2O为8:00—12:00。  相似文献   
966.
筑坝扩容下高原湿地拉市海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德荣  袁华  田昆  杨杨 《生态学报》2012,32(3):815-822
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实地调查与验证,对高原湿地拉市海筑坝扩容13a来湿地植物群落类型、物种组成、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对比分析筑坝扩容前后植物群落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拉市海当前分布有水葱 (Scirpus tabernaemontani)、两栖蓼 (Polygonum amphibium) 等2个挺水植物群落,鸭子草 (Potamogeton tepperi)、菱 (Trapa bispinosa)等2个浮叶植物群落,穗状狐尾藻 (Myriophyllum spicatum)、篦齿眼子菜 (Potamogeton pectinatus)、菹草 (Potamogeton crispus)、穿叶眼子草 (Potamogeton perfoliatus)、小叶眼子菜 (Potamogeton pusillns)等5个沉水植物群落,草甸植被分布于湖周。湿地植物物种共计61种,隶属于25科、48属,物种丰富度随沉水→浮叶→挺水→草甸逐渐增加。沉水植物群落分布面积最大(615.08 hm2),其次是草甸(214.60 hm2)、浮叶植物群落(140.01 hm2),挺水植物群落分布面积最小 (9.34 hm2),群落垂直层次随沉水→浮叶→挺水呈复杂化的趋势。筑坝13a来,拉市海植物群落类型从单一的沉水型植物群落发展成为由沉水、浮叶、挺水型组成的、水平空间多样化配置的湿地植被系统,其中穗状狐尾藻、篦齿眼子菜、小眼子菜等植物群落在筑坝蓄水13a后没有发生演替得以保留,而扇叶水毛茛(Butrachium bungei)、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和轮藻(Chara spp.)群落发生演替而消失。研究掌握了筑坝扩容下拉市海湿地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特征,为科学评估筑坝蓄水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了基础性数据,同时也为水文改变下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以及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67.
中介体是一种大分子蛋白复合物,由至少25个亚基组成,是转录因子和转录起始复合物间信息传递的平台。中介体在植物蛋白编码基因和非蛋白编码基因的转录调控中均发挥重要的作用,是植物生长发育和胁迫抗性中不可缺少的关键调节因子。不同中介体亚基基因的功能缺失导致植物生长发育的表型变异不同,说明单个中介体亚基的功能缺失并没有影响全基因组基因的整体表达水平,而仅仅改变了特异靶基因的表达水平。可见,植物不同的发育进程和信号途径由特定的中介体亚基基因所调控,阐明不同中介体亚基的功能对于全面了解植物的发育和胁迫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植物中介体研究的成果,对植物中介体复合物的结构和组成、植物中介体在植物发育调控中的功能以及植物中介体亚基基因的组织表达特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植物中介体将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68.
2种生物有机肥对葡萄芳香物质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7月22日对5年生‘贵人香’葡萄分别用生物有机肥Ⅰ号和Ⅱ号进行0.02%根施和0.01%叶面喷施处理,待果实成熟后(9月22日),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及气相-质谱联用技术测定葡萄果实的芳香物质含量,以探讨2种生物有机肥对‘贵人香’葡萄果实香气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2种生物有机肥各处理的芳香化合物的检出种类分别为33、28、31、27种,均显著高于对照的22种,但对芳香化合物检出率的影响不显著。(2)使用生物有机肥对‘贵人香’葡萄果实中相对含量最多的4种芳香化合物2-己烯醛、己醛、2-己烯-1-醇、1-己醇的影响不显著,但可显著提高具有特殊香味的橙花醇、里那醇、松油醇、大马酮的相对含量,其中根施0.02%生物有机肥Ⅰ号与对照的差异最显著,橙花醇、里那醇、大马酮相对含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320.0%、485.7%、860.0%,松油醇的相对含量为0.63%,在对照中未检测出。(3)使用生物有机肥可以显著提高葡萄果实中酮、酯、酸、苯衍生物、烯烃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各处理均显著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969.
辽东山区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辽东山区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样地调查并结合辽宁省200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利用异速生长方程和植被类型法对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不同组分碳密度及碳储量进行估算.结果显示,辽东山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为300.050Mg· hm-2,各层碳密度的大小顺序为:土壤层(232.452 Mg·hm-2)>乔木层( 63.237Mg · hm-2)>凋落物层(3.529 Mg·hm-2)>灌木层(0.558 Mg · hm-2)>草本层(0.274Mg·hm-2).乔木层碳密度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大,灌木层碳密度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减小,土壤、草本和凋落物层碳密度在不同龄组间的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性.辽东山区305.852×104 hm2的生态系统碳储量为917.709 Tg C,其中生物量碳储量为206.751Tg C,土壤碳储量为710.959 Tg C,土壤碳储量是生物量碳储量的3.44倍.通过比较本次调查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发现,利用森林清查资料,由于低估了幼龄林的乔木碳密度,导致辽东山区的乔木碳储量低估,且以往研究中用简单的换算系数高估了林下植被碳密度,但远低估了土壤碳密度.  相似文献   
970.
田耀武  黄志霖  肖文发 《生态学杂志》2012,31(11):2742-2747
研究三峡库区典型流域退耕地植物种类和凋落物对土壤有机碳(SOC)固定和迁移的影响.2008年设计C3植物处理(A1)、C4植物香附子无凋落物处理(B0)和双倍凋落物处理(B2)裂区试验,2010年分层采集土壤和植物样品,测定SOC碳密度和稳定性碳同位素δ13C值的变化.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典型流域退耕地土壤SOC密度由于土地利用的变化均发生了变化,退耕2年后,A1区内0~ 30 cm层内SOC量持续增加,平均增加了58.4 g·m-2(1.1%);C4处理的无凋落物区B0,SOC密度增加最为显著,为303 g·m-2(4.9%),但双倍凋落物区B2,SOC密度降低了79g·m-2(1.1%).凋落物对SOC密度影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