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7篇
  免费   357篇
  国内免费   1570篇
  4464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02篇
  2022年   150篇
  2021年   171篇
  2020年   154篇
  2019年   168篇
  2018年   127篇
  2017年   119篇
  2016年   133篇
  2015年   157篇
  2014年   221篇
  2013年   195篇
  2012年   284篇
  2011年   322篇
  2010年   252篇
  2009年   276篇
  2008年   248篇
  2007年   234篇
  2006年   223篇
  2005年   165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117篇
  2002年   102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89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971.
为探讨Balb/c小鼠增龄过程中线粒体DNA损伤及其修复基因表达与衰老之间的关系,采用逆转录 多聚酶链反应(RT PCR)方法,检测年轻与老年Balb/c小鼠脑、肝脏和脾脏中线粒体自身编码基因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单位Ⅰ基因(coⅠ)和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单位Ⅲ基因(coⅢ)及8 氧鸟嘌呤糖基化酶基因(ogg1)、DNA聚合酶γ(DNA polymeraseγ)基因、胸腺嘧啶乙二醇DNA糖基化酶基因(nth1)等碱基切除修复基因在mRNA水平的变化.用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小鼠脾脏中COⅢ和OGG1的蛋白质水平的变化.结果发现,老年小鼠脾脏中coⅠ和coⅢ的mRNA水平比年轻小鼠显著增加(P<0.05),CO Ⅲ的蛋白质水平亦比年轻小鼠显著升高(P<0.05);老年小鼠脾脏OGG1的mRNA和蛋白水平上均比年轻小鼠显著增加(P<0.05).老年小鼠肝脏和脾脏DNA聚合酶γ和NTH1的mRNA水平比年轻小鼠显著升高(P<0.05).提示线粒体DNA自身编码的基因及碱基切除修复基因的表达失衡可能是Balb/c小鼠衰老的原因之  相似文献   
972.
内毒素法兔发热动物模型及其标准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大肠埃希菌内毒素(LPS),实验室的温湿度、动物的固定方法和动物的生理机能状态对兔发热反应的影响.方法实验在能控制温湿度的实验室内进行,静脉注射不同剂量(0.5?ng/kg\,2?ng/kg\,20?ng/kg\,100?ng/kg\,200?ng/kg\,2000?ng/kg)大肠埃希菌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发兔发热反应.结果随LPS注射剂量的增加兔发热反应增强.表现在发热潜伏期逐渐缩短;发热高峰值逐渐增加;发热时程逐渐延长;体温反应指数逐渐加大.另外LPS注射剂量不同,动物发热曲线的峰型亦不相同,小剂量LPS(0.5?ng/kg及2?ng/kg)可诱发单峰型发热反应;用量增加到20?ng/kg以上时,呈双峰型发热反应.静脉注射剂量为100~200?ng/kg时兔发热反应呈典型的双峰热,且发热反应均一,是造模的适宜剂量.实验结果证明实验室的温度为25℃左右动物以颈部固定方法为宜.  相似文献   
973.
目的:研究羟基喜树碱(HCPT)对体外培养的人眼Tenon囊成纤维细胞(Human Tenon’s capsule fibroblasts,HTFs)增殖、移行的影响。方法:取正常供体新鲜的Tenon囊组织,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进行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并用光镜、免疫荧光法观察鉴定;MTT法、划痕法检测不同浓度的HCPT(0、0.031、0.062、0.125、0.25、0.5、1、2、4mg/l)对HTFs增殖、移行的影响,并与MMC对比。结果:HTFs体外生长良好,经光镜和免疫荧光法观察鉴定为成纤维细胞;与空白对照组比较,HCPT(0.031-4mg/l)、MMC(0.0031-0.4mg/l)均能有效抑制HTFs的增殖,且呈一定的剂量、时间依赖性,HCPT作用24h、48h、72h的IC50分别为2.24mg/l、0.76mg/l、0.39mg/l,MMC作用24h、48h、72h的IC50分别为0.34mg/l、0.24mg/l、0.07mg/l;与空白对照组比较,HCPT(0.031-4mg/1)、MMC(0.0031-0.4mg/l)均能抑制HTFs迁移,呈剂量依赖性,而与时间无显著相关。结论:HCPT、MMC均能有效抑制HTFs的增殖和移行,其效应MMC约为HCPT的10倍。  相似文献   
974.
植物microRNAs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李培旺  卢向阳  李昌珠  方俊  田云 《遗传》2007,29(3):283-288
植物microRNAs(miRNAs)是一类与RNA诱导沉默复合体相关的约由22个核苷酸组成的单链小RNA分子, 其主要功能是, 通过特异性剪切靶mRNA或阻遏靶mRNA的正常翻译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的负表达。植物miRNAs的靶标主要是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防御应答的转录因子家族。文章主要综述miRNAs在植物体内的生物发生、作用机制及其调控作用研究新进展。  相似文献   
975.
中国玉兰属两新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描述了中国木兰科玉兰属两新种,奇叶玉兰(Yulania mirifolia D.L.Fu,T B Zhao etZ.X.Chen,sp.nov.)和青皮玉兰(Yulania viridula D.L.Fu,T B Zhao et G.H.Tian,sp.nov.)的形态特征和分布情况,并与近缘种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76.
探讨了在大肠杆菌中生产小分子泛素样修饰蛋白与人表皮生长因子(SUMO-hEGF)的最佳表达及纯化条件。将重组表达载体pET3c-SUMO-hEGF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AI)中,以阿拉伯糖为诱导剂,对诱导表达参数进行优化,并进一步通过离子交换层析,Ni-NTA亲和层析及分子筛层析等进行纯化分析。结果表明: SUMO-hEGF在BL21(AI)中的最佳诱导表达温度为37℃,诱导剂阿拉伯糖的最佳浓度为5.0g/L,最佳诱导表达时间为4h,表达量约为20.2%,Western blot 分析证实,纯化后的蛋白是hEGF,为进一步开发hEGF基因工程药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77.
小麦Na^+/H^+反转运蛋白基因的克隆和特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水稻 (OryzasativaL .)Na /H 反转运蛋白cDNA片段为探针 ,从小麦盐胁迫cDNA文库中筛选和克隆了 2个小麦Na /H 反转运蛋白基因 ,分别命名为TaNHX1和TaNHX2。序列分析表明TaNHX1为 2 0 2 9bp ,包含一个完整的 16 38bp的ORF ,编码 5 4 6个氨基酸 ,其中含有DIFFIYLLPPI跨膜区。TaNHX2为 16 93bp ,包含部分ORF及 80 8bp的 3′_UTR。这 2个基因与已知的水稻、拟南芥 (Arabidopsisthialiana)和滨藜 (Atriplexgmelini)中的同类基因NHX的相似性约为 70 %。RT_PCR分析表明小麦苗经 4 0 0mmol/LNaCl处理 1h后 ,TaNHX1的转录水平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978.
二刺角蝉属HemicentursMelichar的分类地位历来有很大的争议,不同的作者往往把该属放在不同的亚科甚至不同的科中。该属全世界已知5种,均分布于东洋区,我国已记载有二种,即:H.cornutusFunkh.和H.atenuatusFunkh.。作者研究了保存于西北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的二刺角蝉属标本50余件,鉴定出6种,其中有5新种:宽二刺角蝉H.latus,褐二刺角蝉H.brunneus,细二刺角蝉H.tenuis,短二刺角蝉H.brevis,斜二刺角蝉H.obliquus。并基于详细的形态学、细胞学、幼期形态特征的研究,进一步论证了该属的分类地位,认为应放到角蝉科Membracidae露盾角蝉亚科Centrotinae弧角蝉族Leptocentrini.。  相似文献   
979.
综述了昼夜温度波动对水生动物生长影响的研究概况,其中包括变温研究涉及的实验动物种类、温度设置、变温对生长的影响、变温促长的机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等.  相似文献   
980.
河南太行山自然保护区猕猴冬春季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1月-2009年4月,在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了40份太行山猕猴粪样和38科91种植物标本,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法研究了太行山猕猴的冬春季食性。结果表明:1)太行山猕猴在冬季采食植物13科21种,其中栓皮栎、青冈、羊胡草、露珠草、大叶榉是其冬季的主要采食植物,共占所采食植物总量的55.4%;小叶榉、千金榆、南蛇藤、君迁子等10种是常见采食植物,共占所采食植物总量的39.1%;第三类是少见采食植物,包括板栗、毛栗、辽东栎,蒙古栎、黄荆等5种,共占所采食植物总量的5.2%;2)共记录到猕猴春季采食植物24科37种,其中栓皮栎、青冈、早熟禾、大叶榉、小叶榉、千金榆、鹅耳枥、枳椇、构树、博落回等10种为主要采食植物,共占所采食植物总量的70.8%;唐松草、白丁香、紫丁香等14种是常见采食植物,共占所采食植物总量的23.4%,少见采食植物包括马齿苋、铁线莲、槐、胡枝子等16种,共占所采食植物总量的5.7%;3)部分植物在冬季和春季均被猕猴取食,但在2个季节所取食的部位有所不同,在冬季主要取食嫩芽和果实,在春季则主要取食花和叶。太行山猕猴在春季的取食植物比冬季更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