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26篇 |
免费 | 368篇 |
国内免费 | 1586篇 |
专业分类
448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7篇 |
2023年 | 101篇 |
2022年 | 150篇 |
2021年 | 173篇 |
2020年 | 160篇 |
2019年 | 165篇 |
2018年 | 130篇 |
2017年 | 118篇 |
2016年 | 136篇 |
2015年 | 158篇 |
2014年 | 222篇 |
2013年 | 192篇 |
2012年 | 270篇 |
2011年 | 322篇 |
2010年 | 251篇 |
2009年 | 274篇 |
2008年 | 244篇 |
2007年 | 238篇 |
2006年 | 223篇 |
2005年 | 170篇 |
2004年 | 140篇 |
2003年 | 115篇 |
2002年 | 105篇 |
2001年 | 79篇 |
2000年 | 89篇 |
1999年 | 49篇 |
1998年 | 41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5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为了解睡莲花朵的致香物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62个栽培种花朵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检测出72种挥发性成分,以烯烃类(26种)、烷烃类(11种)和醇类(9种)较多,其中花香成分有53种(73.60%)。40个热带睡莲花朵中共检测出56种挥发性成分,其中花香成分39种;22个耐寒睡莲品种花朵共检测出37种挥发性成分,其中花香成分27种。花香成分中主要致香物质有乙酸苄酯、顺式-罗勒烯、苯甲醇、金合欢烯、月桂烯、柠檬烯、苯甲醛、α-异松油稀、α-蒎烯、肉桂醇和β-丁香醇等。利用组内联接余弦的方法,分别根据挥发性成分和花香成分,62个睡莲栽培种(品种)可分成3和4组。这为睡莲香气物质的开发利用及与传粉动物的协同进化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2.
豆突眼长蝽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恒温条件下 ,观察了不同温度对豆突眼长蝽ChauliopsfallaxScott生长发育的影响 ,用直接最优法和直线回归法分析数据 ,结果表明直接最优法能较好地反应实际情况。卵、1~ 5龄若虫和整个若虫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 7 98℃ ,7 1 6℃ ,6 5 3℃ ,8 81℃ ,6 75℃ ,8 2 7℃和 7 5 0℃ ,有效积温分别为85 8,60 8,5 2 0 ,71 4,1 0 1 5 ,66 3和 3 5 3 0日·度 ,发育速率最大时的温度分别为 3 4 84℃ ,3 4 48℃ ,3 4 1 6℃ ,3 4 1 2℃ ,3 4 75℃ ,3 5 1 1℃和 3 3 65℃。 相似文献
103.
不同温度条件对利用黄粉甲繁育管氏肿腿蜂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在恒温 2 0 ,2 2 ,2 4,2 6,2 8和 3 0℃的实验条件下 ,利用黄粉甲TenebriomolitorL .做中间寄主繁育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guaniXiaoetWu ,测定了其发育历期和寄生率等生物学参数。结果显示 ,在被测温度范围内 ,管氏肿腿蜂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正比关系 ,即随着温度的升高 ,发育历期逐渐缩短。卵至羽化的发育起点温度为 1 3 60℃ ,有效积温为 3 2 0 0 7日·度。温度对管氏肿腿蜂的寄生率、寄生成功率、产卵量、子代蜂的数量和性比都有较显著影响。结合发育历期的结果 ,认为适于人工大量繁蜂的温度范围为 2 4~ 2 8℃ ,2 6℃为最适温度。 相似文献
104.
广州市十种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规律,在广泛收集资料和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对广州10种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0种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密度在108.35~151.85 t C·hm-2,其中乔木层碳密度在10.85~48.86 t C·hm-2,0~60 cm土壤层在87.74~99.01 t C·hm-2,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大气流向植被层的碳流量为4.41~9.15 t C·hm-2·a-1,植被层流向土壤层的碳流量为0.74~2.06 t C·hm-2·a-1,土壤层流向大气层的碳流量为3.94~5.42 t C·hm-2·a-1,即系统从大气净吸收碳在0.47~4.97 t C·hm-2·a-1之间.各种林分的净系统生产力不同,阔叶林大于针叶林,混交林大于纯林,天然次生林大于人工林. 相似文献
105.
106.
siRNA介导的RNA干扰技术已经成为基因功能研究和开展疾病治疗的有用工具.近年发现,siRNA在哺乳动物体内可激活天然免疫系统,诱导干扰素等炎症因子的分泌,并且可非特异性抑制某些非靶基因的表达,有可能极大限制RNA干扰技术的应用.进行高效特异性siRNA的设计和修饰,以保持或者增强siRNA的特异性靶基因沉默作用,又消除siRNA对机体的非靶免疫副作用,成为使siRNA安全有效应用于临床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7.
Response of physiologic metabolism and cell structures in mango fruit to exogenous methyl salicylate under low-temperature stres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e explored the effects of exogenous methyl salicylate (MeSA)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ling injury symptom, and the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the pericarp, in mango ( Mangifera indica L. cv. 'Red 6') fruit under low-temperature stress using histochemical analysis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ogether with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IR) analysi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hilling injury symptom was remarkably limited in the fruit treated with MeSA at 0.1 m M as compared to the 5°C control, demonstrating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MeSA in reducing chilling injury of mango fruit in low-temperature storage. In MeSA-treated fruit, the pericarp wax surface showed many cracks, and exocarp cells exhibited normal separation. The cell wall of exocarp contained lower amounts of pectic substances, aliphatics and phenolics in MeSA-treated fruit. In addition, MeSA-treated fruit contained more esterified substances and less carboxylate and carboxyl substances. Our work revealed the importance of MeSA in enhancing fruit tolerance to low-temperature stress and suggested a contribution of cellular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to this effect, which has not been reported previously. 相似文献
108.
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TAI-27中附加染色体的显微切割及特异性探针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长穗偃麦草基因组DNA为探针 ,与普通小麦 中间偃麦草TAI 2 7进行染色体原位杂交 ,表明有 4条与长穗偃麦草同源的染色体 ;以P .stipifolia (St)基因组DNA为探针 ,有 4条与St同源的染色体 .这说明TAI 2 7中有 4条St染色体 .TAI 2 7是异代换 附加系 .对TAI 2 7中附加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进行显微切割 ,并建立其微克隆库 ,从中筛选获得了中间偃麦草的特异性探针 ,同源性分析表明该序列为一新序列 .这为进一步筛选抗病、抗逆和优质基因打下基础 . 相似文献
109.
对不同苗龄(1-12d)的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幼苗进行观察,比较了其初生维管组织的发育变化。结果表明:根中的初生维管组织借助下胚轴过渡到子叶中,而茎中的初生维管组织与下胚轴中的维管组织仅是简单的连接。这与Esau等认为幼苗的外部形态可以分为根-下胚轴-子叶和上胚轴苗两个系统的观点是一致的。本研究亦证实了可以将刺槐幼苗的外部形态描述为这两个系统,二者的维管组织只是简单的连接,不存在过渡。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