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8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598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21.
主要介绍了单克隆抗体药物工业生产中宿主细胞选择、表达载体构建、转染方法、筛选技术、细胞培养工艺技术方法以及最后选定细胞株的标准等,结合单抗药物CHO细胞株开发和培养工艺的经验,对当前我国单抗CHO细胞株开发技术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22.
中国大鲵四种群的遗传结构和地理分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确定栖息地的破碎化和片断化引起中国大鲵的地理分化和遗传结构变异,本文测定了来自广西、河南、陕西和湖南4个地理种群的28条大鲵的mtDNAD loop基因全序列。根据这4个地理种群的地理分布,分成珠江单元(广西种群)、黄河单元(河南种群)和长江单元(湖南和陕西种群)。通过ClustalX、MEGA2.0、DnaSP4.0、Arlequin1.1分析发现,全序列长度为771bp,其中64个多态性核苷酸变异位点,占全部碱基数的8.26%。转换和颠换分别为6和2个,插入/缺失11个。27个单倍型间的序列差异平均为1.32%。3个单元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值都偏低,而且珠江单元的这两个指数值都低于长江和黄河两个单元。珠江单元和黄河、长江单元之间分化程度显著(P<0.001),而长江和黄河单元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地理单元内分化程度占99.31%,而单元间只有0.69%,表明遗传差异主要发生在单元内,而且各地理单元之间的基因流较频繁。构建的NJ树和MP树显示,27个单倍型呈现一种混杂的分布格局,并未分成代表3个地理单元的聚合群。  相似文献   
823.
吡虫啉与杀虫单对水稻飞虱和螟虫联合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室内测定了吡虫啉与杀虫单混配对水稻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和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的联合作用,并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与杀虫单复配对褐飞虱、二化螟有相加和增效作用,以配比1∶20~1∶40增效作用最好。吡虫啉对二化螟有较高的毒杀作用,以点滴法和稻茎浸渍法测得其致死中量为0 8873μg/头和0 3743mg L,分别是杀虫单的5 168倍和2 19倍。田间试验表明,在室内试验中CTC值较高的配比(1∶22~1∶39)的药剂在田间对水稻飞虱和螟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治稻飞虱的防效在94 7%以上,防治二化螟的效果在55 6%~90 6%之间,防治三化螟的效果在55 13%~95 41%之间,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效果在81 6%以上。  相似文献   
824.
一株蝗虫病原菌的鉴定及其毒力和病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蝗虫自然病死虫尸中分离到一株病原菌HR_3,其纯培养物的致病性被科赫原理证明。为确定该菌在分类学上的地位,经生理生化测定和分子鉴定,此病原菌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通过口服感染测定了该菌对蝗虫的毒力,毒力回归方程为y=1.067+0.809x,致死中浓度LC50=1.164×108cfu/mL。为探讨HR_3对蝗虫致病的作用机理,对HR_3感染蝗虫后的组织病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感染初期蝗虫的中肠上皮细胞受到破坏,继而出现局部变性坏死。感染48h后,消化细胞层大部分区域被空泡状物充盈。  相似文献   
825.
从生姜田土中分离到一株对姜瘟青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solanacarumSmith)有强拮抗作用的链霉菌菌株SR 11,研究拮抗性表明,对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以及多种病原真菌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该菌株进行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细胞壁组分分析及16SrDNA序列分析。基内菌丝无横隔、不断裂,气生菌丝多分枝;孢子丝波曲至螺旋形,孢子椭圆形,表面光滑。细胞壁化学组分Ⅰ型,糖型C。在培养成熟后,气丝变为灰色,可闻到浓烈的土味。以16SrDNA序列为基础构建了包括13株相关种属细菌在内的系统发育树,其中,与12个模式链霉菌株的16SrDNA序列的同源性为96 5 %~98 3%。  相似文献   
826.
从棒状链霉菌中克隆1.8kb的lat基因片段,构建了基因置换质粒pXAL1和pXAL2。运用接合转移方法把中断载体导入棒状链霉菌中进行lat的中断,得到1株接合转移子AmrThios,命名为XAL863。通过Southern杂交分析及赖氨酸转氨酶活性测定,证明此菌株的lat基因被中断。通过发酵培养,HPLC方法检测棒酸含量,发现棒酸产量明显提高,约为原产量的1.8倍。  相似文献   
827.
目的:探讨强噪声对豚鼠认知功能和血清应激激素、代谢酶、神经肽、脑红蛋白等的影响,筛选噪声性认知功能损伤的敏感指标。方法:将24只豚鼠进行5 d的认知功能训练,第6天随机分为2组(n=12):噪声组和对照组。噪声组在120 dB噪声下连续暴露4h后,用Morris水迷宫测试豚鼠的认知能力;用Elisa试剂盒检测豚鼠血清神经肽Y(NPY)、神经肽P(NPP)、脑红蛋白(NGB)、C反应蛋白(CRP)、皮质醇(CORT)、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催产素(OT)、血管升压素(VAP)含量、谷草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的活性;用回归分析评价各项敏感指标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及程度。结果:Morris水迷宫测试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噪声组豚鼠的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跨越平台次数和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均明显降低(P<0.01)。Elisa检测发现,除AngⅡ外,噪声组豚鼠血清中上述指标均与对照组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P<0.01),其中变化显著且对认知功能影响较大的指标依次为CORT、NPY、NE、NGB、NPP、CK。结论:强噪声急性暴露引起豚鼠认知功能显著下降,可能与外周血应激激素、代谢酶、神经肽、脑红蛋白等生化指标的异常有关,并初步筛选出了CORT、NPY、NE、NGB、NPP、CK等与噪声性认知功能损伤有关的敏感指标群。  相似文献   
828.
温度和氮磷浓度对平裂藻和栅藻生长及竞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6):1217-1223
为了解温度及氮磷浓度对平裂藻和栅藻生长及竞争的影响,分别在18、25和35℃条件下,以BG11培养基为基础,设置了不同的氮磷浓度组,进行了2种藻的单独培养试验和混合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在纯培养条件下,低营养浓度组(磷浓度分别为0.1和0.5 mg/L)平裂藻在3种温度下基本停止生长,高营养盐浓度组(磷浓度分别为1.0和1.5 mg/L)除18℃1.0 mg/L组停止生长外,其余均能正常生长增殖,且细胞最大密度表现为25℃ 18℃ 35℃, 1.5和1.0 mg/L浓度组细胞生长差异不显著。栅藻在纯培养条件下,细胞密度总体表现为随着营养盐浓度升高而增加的趋势,细胞最大密度表现为18℃ 25℃ 35℃。在混合培养试验中,除35℃、1.5 mg/L组平裂藻对栅藻的竞争抑制参数大于栅藻对平裂藻的竞争抑制参数外,其余试验组均表现为栅藻受平裂藻影响较小。在混合培养体系中, 0.1 mg/L组平裂藻仍基本停止生长, 0.5 mg/L组受栅藻的刺激作用,生长优于纯培养体系。1.0和1.5 mg/L组均受栅藻的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829.
Quercus wutaishanica is warm temperate deciduous broad leaved forest region one of the typical vegetation types. Qwutaishanica vegetation types as a representative of Shanxi, is the main part of shanxi forest. Past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subject of Qwutaishanica results, the study of the herb layer seldom reported. The understory layer dominant species of Qwutaishanica community on Qiliyu of Taiyue Moutains, whose abundances clearly vary along environmental(altitudinal) gradients.Herbaceous plants highly responsive to changes i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at reflect the dynamic relations between vegetation and environment. In this paper, using the method of sample, investigated the community of Qwutaishanica on Qiliyu of Taiyue Moutains, Shanxi. We used the results of this investigation to calculate species importance values and frequency, which were used to identify 27 dominant species in herbages. χ2 tests, together with association coefficient and percentage cooccurrence, were used to measure interspecific associations of the dominant species of herbaceous. Plant functional types (PFTS) were defined according to interspecific associations and cluster analysis of the dominant species. In studies of forest understory plant assemblages, designating PFTs according to dominant herbaceous species is feasible. Dominant herbaceous species formed seven PFTs: each with its uniqu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re identifiedⅠ.amphigenous Ⅱ.pelouse edge Ⅲ.wet sparse Ⅳ.gap drought resistant Ⅴ.hill edge Ⅵ.alpine Ⅶ.dank. Plant functional types(PFTs) of herbaceous plants varies with altitude gradients, which refl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wutaishanica and environment well.  相似文献   
830.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松墨天牛 Monochamus alteratus 成虫及越冬幼虫体型大小的差异,探讨该虫越冬后成虫体型大小和越冬幼虫体重大小关系及原因。【方法】于2014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浙江富阳野外诱捕松墨天牛,通过测量野外诱捕到的松墨天牛成虫体长、体宽,确定林间松墨天牛成虫体型的差异;松墨天牛越冬幼虫的采集和称重测量明确越冬幼虫的组成和体重大小差异;进而通过对越冬幼虫单头跟踪饲养至化蛹、羽化,确定越冬幼虫体重大小与发育所得蛹和成虫大小的关系,阐明林间松墨天牛成虫体型差异的原因。【结果】浙江富阳野外诱捕发现,松墨天牛的活动期间很长,从5月中旬到10月初一直能诱捕到松墨天牛成虫,高峰期在6和7月份。松墨天牛雌雄成虫体型差异很大,雌虫平均体长和体宽分别为20.59±0.19和6.59±0.06 mm;雄虫平均体长和体宽分别为19.90±0.26 和6.44±0.08 mm; 雌虫的平均体长明显高于雄虫,但二者体宽没有显著差异;并且雌雄成虫体长和体宽呈显著正相关。越冬幼虫的头宽测定表明头宽的变化很大,最小为2.20 mm,最大为4.24 mm,经比对越冬幼虫由4龄和5龄幼虫组成;幼虫体重差异大,平均体重为304.2 mg, 介于71.6~858.0 mg之间,其中5龄越冬幼虫显著重于4龄越冬幼虫。进一步将越冬幼虫单管饲养跟踪研究发现,越冬幼虫体重大小决定蛹和羽化后的成虫的大小,二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并且由4龄越冬幼虫发育所得的蛹和成虫显著轻于由5龄幼虫发育所得的蛹和成虫。【结论】松墨天牛成虫体型差异很大,这与越冬幼虫体重差异相关;越冬幼虫的体重大小决定了其化蛹后的蛹重和羽化后成虫的体型和体重的大小;造成越冬幼虫体重差异的可能原因包括松墨天牛成虫扬飞周期长导致的产卵期长而使得天牛发育进度不一致以及寄主不同部位营养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