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68篇
  免费   934篇
  国内免费   1830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181篇
  2022年   338篇
  2021年   497篇
  2020年   403篇
  2019年   428篇
  2018年   362篇
  2017年   306篇
  2016年   393篇
  2015年   599篇
  2014年   685篇
  2013年   687篇
  2012年   814篇
  2011年   773篇
  2010年   515篇
  2009年   466篇
  2008年   557篇
  2007年   530篇
  2006年   491篇
  2005年   413篇
  2004年   322篇
  2003年   300篇
  2002年   278篇
  2001年   202篇
  2000年   144篇
  1999年   110篇
  1998年   102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9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6篇
  1974年   6篇
  196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91.
目的:探讨波生坦治疗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16例IPAH患者予波生坦口服治疗20周,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心功能、6分钟步行距离(6MWD)、肺动脉压力以及血常规、肝肾功能变化。结果:患者心功能由治疗前Ⅲ级13例、Ⅳ级3例变为Ⅱ级14例、Ⅲ级2例。6MWD较治疗前明显延长(P<0.01),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平均压及肺动脉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结论:口服波生坦治疗IPAH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血流动力学指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研究发酵法培养新生隐球菌的可能性,探索发酵法较传统方法培养上清用于纯化甘露糖蛋白的优势.方法 采用发酵法培养新生隐球菌CAP67,收集上清使用ConA琼脂糖凝胶4B亲和柱亲和纯化隐球菌甘露糖蛋白.结果 从新生隐球菌无荚膜株CAP67的发酵培养上清中获得了毫克级的甘露糖蛋白.结论 发酵法可以成功培养新生隐球菌,上清可用于纯化隐球菌甘露糖蛋白,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耗时少,产量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993.
报道1例面部皮肤念珠菌性肉芽肿.患者女,14岁,口角糜烂10 a,面部散在斑块、结痂6 a.表现为面部大小不等圆形暗红色斑块,表面见黄褐色厚痂.额部皮损真菌镜检见大量菌丝,真菌培养鉴定为白念珠菌.组织病理见真皮浅中层弥漫性淋巴细胞、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并见多核巨细胞.PAS染色示角质层及痂皮内见大量菌丝,真皮多核巨细胞内见孢子.诊断为念珠菌性肉芽肿.给予灰黄霉素治疗2个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6个月、伊曲康唑治疗7个月后,皮损减少,面部痂皮大部分脱落,目前仍在治疗中.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本实验检测PRDM5在HTB-182、A549、HBE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系中甲基化状态及去甲基化处理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运用MSP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PRDM5在A549、HTB-182和HBE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系的甲基化状态,再加入不同浓度的去甲基化药物检测PRDM5在A549、HTB-182和HBE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的甲基化状态,用RT-PCR检测PRDM5在加药前后的mRNA表达水平;用Western-Blot检测PRDM5在加药前后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在肺肿瘤细胞系中,PRDM5存在不同程度的高甲基化,加入不同浓度去甲基化药物后,甲基化表达水平逐渐减弱(P<0.05),mRNA表达水平逐渐增强(P<0.05),蛋白表达水平也逐渐增强(P<0.05)。结论:在肺癌细胞系中PRDM5启动子高甲基化是导致PRDM5表达水平降低的主要原因,PRD-M5启动子去甲基化可能成为肺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人微小病毒B19感染所致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及其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肾移植术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过程及预后。结果:两周内在本中心接受肾移植手术的6例患者中,有4例在术后60天内均出现发热、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等相似症状;综合骨髓穿刺、ELISA方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G、IgM等方法诊断为人微小病毒B19感染;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调整免疫抑制方案等综合治疗后,4例患者病情均明显缓解。结论:(1)贫血是肾移植术后患者感染人微小病毒B19的典型临床症状;(2)PCR检测和/或ELISA方法,结合骨髓穿刺及其他实验室指标可诊断人微小病毒感染;(3)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是肾移植术后人微小病毒B19感染导致PRCA的首选治疗方法,病情反复时,再次应用仍然有效。同时予以调整免疫抑制剂方案等综合治疗,可获得理想疗效。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CO2激光联合胸腺五肽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年2月-2011年8月期间收治的82例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采用CO2激光器治疗联合胸腺五肽肌注;对照组32例单纯采用CO2激光器治疗;两组治疗疗程结束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50例,一次治愈者46例,占92%;二次治愈者4例,占8%。对照组32例,一次治愈者19例,占59.4%;二次治愈者13例,占40.6%。两组一次治愈率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局部轻度水肿和疼痛,无需处理1~3天缓解或痊愈。结论:CO2激光联合胸腺五肽治疗尖锐湿疣临床疗效好,并具有治疗简便,术后不良反应少,治愈率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恶性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非典型恶性综合征患者1例,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患者因高龄、全身状况差、长期并联合应用多种抗精神病药物、合并应用多种其他药物而诱发,表现为肌张力增高,心率增快,血压增高,经过停用抗精神病药,给予甲磺酸溴隐亭片、盐酸金刚烷胺片及对症支持治疗,患者病情好转。结论:恶性综合征是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严重并发症,其临床表现可无发热等典型表现,且可出现各系统症状,可能首诊于多个科室,各科临床医师均应熟悉该病的临床表现,以便及时作出诊断,及时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经鼻空肠管早期行肠内营养(EN)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 AP)治疗中的作用。方法:40例S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肠内营养。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和淀粉酶水平、血浆内毒素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变化情况。考察治愈率症、感染率、病死率、平均住院时间及费用。结果:治疗组患者行肠内营养后,血浆内毒素、TNF-α下降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感染率、平均住院时间与费用明显降低。结论:EN能改善ASP患者的营养状况,改善肠道黏膜屏障及降低炎性细胞因子分泌来加强治疗效果,是SAP重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中下段胆管癌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79例中下段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分析对确定的单因素进行生存率的描述,用Cox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法对单因素进行生存分析评价。结果:79例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0.2%,36.2%,19.1%,中位生存时间为19.8个月。行根治性手术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7.9%、45.5%和24.2%,分别显著高于姑息性手术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28.9%、14.3%和7.1%);行根治性手术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4.5个月,较姑息性手术患者显著延长(8个月),根治术与姑息性手术1、3、5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时间比较四项均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病理分化,慢性病史,淋巴结转移为影响中下段胆管癌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慢性病史、手术切缘、肿瘤病理分化程度是影响中下段胆管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慢性病史、手术切缘、肿瘤病理分化程度为中、下段胆管癌行切除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治性手术可提高中、下段胆管癌患者的生存率和延长其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000.
Besides transketolase (TKT), a thiamin-dependent enzyme of the 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the human genome encodes for two closely related transketolase-like proteins, which share a high sequence identity with TKT. Transketolase-like protein 1 (TKTL1) has been implicated in cancerogenesis as its cellular expression levels were reported to directly correlate with invasion efficiency of cancer cells and patient mortality. It has been proposed that TKTL1 exerts its function by catalyzing an unusual enzymatic reaction, a hypothesis that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recent controversy. The most striking difference between TKTL1 and TKT is a deletion of 38 consecutive amino acids in the N-terminal domain of the former, which constitute part of the active site in authentic TKT. Our structural and sequence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TKTL1 might not possess transketolase activity. In order to test this hypothesis in the absence of a recombinant expression system for TKTL1 and resilient data on its biochemical properties, we have engineered and biochemically characterized a “pseudo-TKTL1” Δ38 deletion variant of human TKT (TKTΔ38) as a viable model of TKTL1. Although the isolated protein is properly folded under in vitro conditions, both thermal stability as well as stability of the TKT-specific homodimeric assembly are markedly reduced. Circular dichroism and NMR spectroscopic analysis further indicates that TKTΔ38 is unable to bind the thiamin cofactor in a specific manner, even at superphysiological concentrations. No transketolase activity of TKTΔ38 can be detected for conversion of physiological sugar substrates thus arguing against an intrinsically encoded enzymatic function of TKTL1 in tumor cell metaboli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