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0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264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344篇
  2010年   261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70篇
  2004年   372篇
  2003年   145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113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21篇
  1992年   78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本文简要地讨论了菌物学发展的前景,特别是在中国的前景。讨论的问题涉及到现代菌物分类新技术的概念以及和它密切相关的学科例如植物病原菌物学,菌物病理学,菌物生理学,菌物生态学,菌物地理学,生物工程在菌物中的应用,野生食用菌和药用菌的驯化栽培,菌根和菌毒。  相似文献   
942.
从全国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分离到的镰刀菌中,随机抽取335株分别接种到大米培养基上,进行变温培养。用薄层扫描法定量检测培养物在不同温度阶段的玉米赤霉烯酮含量。检测结果表明,50.7%的受检菌株具有产生玉米赤霉烯酮的能力,分布广泛,产量范围为0.3—5143.8mg/kg大米.玉米赤霉烯酮产量与低温无必然相关性。125株菌株(占产生菌的73.5%)在常温下即可产生玉米赤霉烯酮。经低温处理后,它们之中仅有41.6%的菌株显著增加了产量。产生菌分属7个种: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大刀镰刀菌(F.culmorum),燕麦镰刀菌(F.avenaceum),半裸镰刀菌(F.semitectum),木贼镰刀菌(F.equiseti),紧密镰刀菌(F.compactum)和克地镰刀菌(F.crookwellense)。其中,禾谷镰刀菌占85.3%。  相似文献   
943.
本文记述铲头叶蝉科(Hecalidae)长头叶蝉属(Bumizana)一新种。模式标本存放在贵州农学院。折端长头叶蝉Bumizana reflexana,新种(图 1-8)  相似文献   
944.
在脊茧蜂属Aleiodes Wesmael中,有一些种类的触角具有稳定的浅色环,它们的体色一般都比较鲜艳。这些种类还可根据后翅径室及后足胫节距等特征再分成二类。属于后翅径室向外扩大,后足胫节距长于后基跗节1/3这一类群的,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共报道了5种,它们是:A.brownii(Baker)、A.Luzonensis(Baker)、A.insignicornis(Granger)、和A.speciosicornis(Granger)。我们在整理Aleiodes属的标本时又发现了属于这一类群的新种7个,它们分别是:华脊茧蜂A.aglaurus sp.nov.、俏脊茧蜂A.fuscus  相似文献   
945.
中国绒茧蜂属二新种(膜翅目:茧蜂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ixon(1965)分类系统报道采自江西和湖南的绒茧蜂属二新种。新种模式标本存湖南农学院昆虫学教研室标本室。长尾绒茧蜂Apanteles longicaudatus You et Zhou,新种(图1-3) 雌 体黑色,大型;唇基、上颚、触角柄节基半部、足(除后足腿节端部、胫节端部及跗节色稍深外)均为红黄色;翅乳白透明,前缘脉、翅痣边缘及痣后脉深褐色,翅痣(除缘)及其余脉黄色。  相似文献   
946.
本种隶属扁角姚小蜂属Anicetus Howard的蜡蚧扁角跳小蜂种团(ceroplastisgroup),模式标本存放在浙江农业大学生物防治研究室。浙江扁角跳小蜂Anicetus zhejiangensis,新种 雌 体长1.7mm,浅黄褐色,杂有浅褐色和桔黄色。头顶、中胸盾片、小盾片和腹基部具紫色闪光。颜面在触角窝之间有暗褐色带横过洼间突,伸向颊两侧后方,颜面其余部分青草黄色。复眼浅绿色,单眼红色;触角浅黄色,柄节和梗节背缘黑褐色,柄  相似文献   
947.
小叶蝉族六新种(同翅目:叶蝉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道叶蝉科(Cicadellidae)小叶蝉亚科(Typhlocybinae)小叶蝉族(Typhlocybini)沃小叶蝉属(Warodia Dworakowska,1970)、巴小叶蝉属(Baaora Dworakowska,1981)、坦小叶蝉属(Thampoa Mahmood,1967)、蒿小叶蝉属(Eupteryx Curtis,1833)与雅小叶蝉属(Eurhadina Haupt,1929)6新种。模式标本存藏于安徽农学院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948.
Three anti-keratin MAbs were used to identifykeratins expressed in early embryos of Bufo bufogargarizans.MAb AF5 recognized three polypeptides ofkeratin in oocytes,fertilized eggs,up to neurula withMr of 68,65 and 60Kd respectively.At tailbud stage,three other keratins(62,58 and 54Kd)began to expressand could be detected by AF5.MAbs D10 and K12 gavedifferent results,both of them could identify four keratin-like molecules with unusual molecular weights(Mr 98,95,30 and 27 Kd).Moreover,D10 could also detect a 54 Kdkeratin in neurula and tailbud stage embryos,while K12could reveal,beside 54Kd keratin,other four more kera-tins(68,65,62 and 60 Kd).The possible interpretation ofthese result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949.
为了使牛体外受精卵能通过体外早期发育阻滞期,我们建立了卵丘细胞单层(A)和输卵管上皮单层(B)两种共同培养系统。A1共同培养实验是在本实验室进行的,A2和B共同培养实验均在日本岗山大学农学部动物繁殖学研究室进行,牛输卵管组织的分离使用0.76%EDTA—PBS溶液,共同培养系统均使用含10%小牛血清的TCM—199(Earle's salts)作为培养液。培养的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率为100%,体外受精率为99—100%。在A1共同培养实验中,越过阻滞期发育到16—细胞以上的胚胎占卵裂胚的35.7%,与A2共同培养实验中越过阻滞期的发育率(40.1%)无显著差异(P<0.05)。A1和A2共同培养实验,在卵裂基础上得到的桑椹胚和囊胚发育率分别为23.7%和27.9%。每百枚培养的卵母细胞,在A1共同培养实验中可获得桑椹胚和囊胚15.1枚,在A2共同培养实验中可获桑椹胚和囊胚的20.5枚。B共同培养实验中桑椹胚和囊胚发育率为54.1%,显著高于A1或A2共同培养实验的相应发育率(P<0.001),使用B共同培养系统每百枚培养的卵母细胞可以获得37枚桑椹胚和囊胚。  相似文献   
950.
对苹果心室及霉心病病果心室的微生物区系,霉心病的发病特点及生态防治做了系统研究,认为霉心病及健康果实心室存在多种微生物,霉心病的发生是微生态系统失调引起的。霉心病具有复合侵染、潜伏侵染特性。一些芽孢杆菌(Bacillus.sp)对病原菌有拮抗作用。生态防治可以应用于霉心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