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35篇
  免费   1876篇
  国内免费   1804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217篇
  2022年   592篇
  2021年   1066篇
  2020年   780篇
  2019年   933篇
  2018年   846篇
  2017年   683篇
  2016年   958篇
  2015年   1382篇
  2014年   1574篇
  2013年   1784篇
  2012年   2003篇
  2011年   1793篇
  2010年   1165篇
  2009年   993篇
  2008年   1203篇
  2007年   1051篇
  2006年   924篇
  2005年   757篇
  2004年   725篇
  2003年   677篇
  2002年   651篇
  2001年   444篇
  2000年   431篇
  1999年   356篇
  1998年   241篇
  1997年   198篇
  1996年   164篇
  1995年   150篇
  1994年   145篇
  1993年   104篇
  1992年   140篇
  1991年   143篇
  1990年   128篇
  1989年   107篇
  1988年   67篇
  1987年   88篇
  1986年   69篇
  1985年   57篇
  1984年   46篇
  1983年   30篇
  1982年   33篇
  1980年   25篇
  1979年   31篇
  1978年   20篇
  1977年   21篇
  1975年   18篇
  1973年   25篇
  1972年   1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F Qin  A Auerbach    F Sachs 《Biophysical journal》1996,70(1):264-280
We present here a maximal likelihood algorithm for estimating single-channel kinetic parameters from idealized patch-clamp data. The algorithm takes into account missed events caused by limited time resolution of the recording system. Assuming a fixed dead time, we derive an explicit expression for the corrected transition rate matrix by generalizing the theory of Roux and Sauve (1985, Biophys. J. 48:149-158) to the case of multiple conductance levels. We use a variable metric optimizer with analytical derivatives for rapidly maximizing the likelihood. The algorithm is applicable to data containing substates and multiple identical or nonidentical channels. It allows multiple data sets obtained under different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e.g., concentration, voltage, and force, to be fit simultaneously. It also permits a variety of constraints on rate constants and provides standard errors for all estimates of model parameters. The algorithm has been tested extensively on a variety of kinetic models with both simulated and experimental data. It is very efficient and robust; rate constants for a multistate model can often be extracted in a processing time of approximately 1 min, largely independent of the starting values.  相似文献   
122.
不同森林群落结构与光能利用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宝忱  刘自强 《植物研究》1995,15(2):256-262
本文在人工落叶松纯林及人工落叶松与水典柳混交林的林冠观测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落叶松松和水曲柳的树冠锥体模型。通过对上述两种森林群落结构的太阳辐射的观测,利用电磁波的吸收,反射和透射理论分别对以上两种森林群落的光能利用率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值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双层次混交林的光能利用率高于单层纯林的光能利用率。  相似文献   
123.
中药凌霄花的药理学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结果表明,凌霄花对离体猪冠状动脉条具有抑制收缩的作用;对大鼠血栓形成有抑制作用;能加快红细胞电泳,增加红细胞电泳率,使血液红细胞处于分散状态;对离体孕子宫能显著增强收缩活性,增加收缩频率及增强收缩强度。以上结果可初步说明,凌霄花行血去瘀的作用及其“孕妇慎用”的合理性。凌霄花的3种混淆品(白泡桐花,毛泡桐花,兰考泡桐花)的药理作用与凌霄花不同,故不能作凌霄花使用。  相似文献   
124.
中药凌霄花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药凌霄花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生药学研究、化学成分研究、药理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5.
用抗单纯疱疹病毒(HSV)型共同性gC和gD羊克隆抗体(McAb),包被即Eppendorf管,捕捉HSV,同时加入3个引物:一个是HSV─1/HSV─2型共同性上游引物,另两个分别是HSV─1和HSV─2型特异性下游引物。借此建立了能直接分型检测HSV的抗原捕获聚合酶链式反应(AC─PCR)。HSV─1的扩增产物为477bp,HSV─2的为399bp两型病毒经AC─PCR扩增后产生分子量不同的DNA片段,致使AC─PCR能直接分型检测HSV。HSV─1和HSV─2扩增产物的克隆和序列分析表明,本方法特异性好。用本法检测Balb/c幼鼠中枢神经系统HSV感染的脑标本,进一步证实本方法不仅敏感、特异,而且分型准确。  相似文献   
126.
武汉东湖水生植被及其恢复途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2~1993年对武汉东湖三个主要湖区(郭郑湖、汤林湖和牛巢湖)水生植被的调查表明,该湖区共有水生植物32种,优势种为大茨藻、狐尾藻、苦草和菱。金鱼藻呈不断扩大的趋势。植被类型可分为11个群丛,植被面积约为0.65km ̄2,总生物量为1236.39t(湿重),植被带状分布仅见于汤林湖北部和其他部分湖汊。汤林湖和牛巢湖水生植被正处于自然恢复演替阶段。  相似文献   
127.
草鱼出血病病毒多肽的免疫原性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采用中和试验比较了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873的11个多肽的免疫原性,确定了主要中和抗原。纯化的单个病毒多肽免疫家兔获得抗血清,多太VP1、VP5、VP6和VP9的抗血清具有中和效价,而VP2、VP3、VP4、VP8、VP10和VP11则不能诱生中和抗体。其中VP5的抗血清中和效价最高,因此,VP6极可能是病毒多肽中的主要中和抗原。  相似文献   
128.
本文设计一种由胶原和高分子聚合物组成的新型生物一人工复合血管。其研制过程是将包绕有聚酯网的硅胶棒埋入羊的皮下组织,再将形成的经聚酯网为支架的胶原管经醛化处理。作者通过肉眼和SEM观察提出了研制生物——人工复合血管的要点:聚酯网网孔要合适,其与硅胶棒的间隙要恰当,理化处理方法更要选择好。  相似文献   
129.
以人胃癌细胞BGC-823为模型,研究了毛喉萜(forskolin)对胃癌细胞中蛋白激酶C活性及其亚类基因表达的作用,同时也观察了毛喉萜对癌基因c-jun及抑癌基因p53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2×10~(-5)mol/L毛喉萜处理BGC-823细胞72h,细胞质、膜和细胞核PKC活性下降,PKC亚类β,γ基因表达被抑制,癌基因c-jun的表达也明显降低,而抑癌基因p53表达升高,上述变化可能是毛喉萜抑制胃癌细胞增殖等生理效应的重要分子事件。  相似文献   
130.
蛋白激酶C在血小板聚集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 ̄(32)P-NaH2PO4标记猪血小板,以蛋白激酶C的40kD底物为蛋白激活的标志.用血小板激动剂在聚集浓度范围内处理血小板,结果表明,除了不能使猪血小板聚集的肾上腺素外,凝血酶等激动剂都使血小板40kD底物蛋白磷酸化明显增加,同时38kD,26kD蛋白质磷酸化也明显增加,且40kD底物磷酸化与血小板聚集有平行增加关系.蛋白激酶C在血小板聚集中可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