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588篇
  免费   8726篇
  国内免费   7349篇
  2024年   138篇
  2023年   1275篇
  2022年   2510篇
  2021年   5417篇
  2020年   3568篇
  2019年   4375篇
  2018年   15020篇
  2017年   12888篇
  2016年   11360篇
  2015年   7212篇
  2014年   8126篇
  2013年   8580篇
  2012年   13816篇
  2011年   20816篇
  2010年   16684篇
  2009年   12491篇
  2008年   14917篇
  2007年   15785篇
  2006年   4610篇
  2005年   3815篇
  2004年   3860篇
  2003年   3524篇
  2002年   2964篇
  2001年   2252篇
  2000年   2017篇
  1999年   1865篇
  1998年   1024篇
  1997年   1158篇
  1996年   1026篇
  1995年   919篇
  1994年   948篇
  1993年   695篇
  1992年   1011篇
  1991年   875篇
  1990年   620篇
  1989年   566篇
  1988年   502篇
  1987年   424篇
  1986年   388篇
  1985年   390篇
  1984年   218篇
  1983年   214篇
  1982年   139篇
  1981年   114篇
  1980年   108篇
  1979年   115篇
  1978年   78篇
  1974年   74篇
  1972年   308篇
  1971年   3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932.
寄主植物对瓜蚜酯酶活性及其耐药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王健  吴振廷 《昆虫知识》1996,33(1):20-22
寄主植物对瓜蚜无翅胎生雌蚜体重、体色、体内酯酶活性均有明显影响。取食笋瓜、南瓜、瓠子、黄瓜和冬瓜的瓜蚜,体重依次增加,体色渐深,而体内羧酸酯酶活性依次渐低。取食不同奇主植物的瓜蚜对杀虫剂的耐药性与其体内酯酶活性呈正相关。瓜蚜体内羧酸酯酶活性(X)与乐果对瓜蚜的LC50(Y)附会Y=8.3827X-67.8530(r=0.952),与功夫菊酯对瓜蚜的LC50(Y)附合Y=1.040X-28.89(r=0.985)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933.
汪政仪 《昆虫知识》1996,33(2):100-102
用不同温度对三带喙库蚊卵的保存进行了试验,发现蚊卵在10℃条件下仅可保存两天,而2℃、5℃、11℃以上等其他温度均不宜保存.因此证实该蚊卵不能在任何温度下作长时间保存。通过实验观察了以6种不同配方的食料饲养三带喙库蚊幼虫,结果显示用鱼粉、面粉、酵母粉组合成的6号组食料经综合分析优于其他组食料。进一步说明动物蛋白的种类、配比对蚊幼虫的存活、健康关系极大。  相似文献   
934.
温度对粘虫产生和释放性信息素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汪新文  刘孟英 《昆虫知识》1996,33(3):137-138
在21℃饲养的粘虫雌蛾腺体提取物中Zll-16:Aid含量峰值时间是羽化后第8~9天;25℃是羽化后第4~5天,27℃是羽化后第3~4天。低温不仅推迟了粘虫雌蛾求偶和释放性信息素的时间,而且降低了腺体中性信息素的滴度。在27℃,粘虫雌蛾腺体中Zll-16:Ald峰值的平均值达15ng;在25℃时为10ng,而在21℃时,只有5ng。由此可见,低温环境明显抑制粘虫雌蛾的性发育,延缓了性成熟。  相似文献   
935.
We have developed a reproducible biolistic procedure for the efficient transformation of embryogenic suspension cells of an improved aromatic Indica rice variety, Pusa Basmati 1. The -glucuronidase gene was used to assay transient transformation; other plasmids carrying either a potato protease inhibitor 2 (Pin2) gene, or a late embryogenesis-abundant protein (LEA3) gene from barley, were used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biolistic process and transgenic plant production. After optimization of the procedure, over 600 transient transformants and at least five fertile plants showing integrative transformation were obtained per bombarded filter. At least 30% of the plants were derived from independent transformation events. The new improved procedure involves the use of a reporter gene or other useful genes driven by the strong rice actin 1 gene (Act1) promoter, osmotic pre-conditioning of cells for 24 h on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0.25 M mannitol prior to bombardment, use of gold particles for DNA delivery, and use of plant regeneration medium with high (1.0%) agarose concentration.  相似文献   
936.
本文通过对腾冲慈姑Sagittaria tengtsungensis 模式产地的考察,并在查阅了所有馆藏标本的基础上对腾冲慈姑的形态描述进行了修订。有关形态特征的比较以及不同的地理分布区等研究结果均支持腾冲慈姑和小慈姑为两个中国特有种的观点。  相似文献   
937.
中国普通野生稻遗传分化的RAPD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多数学者已认定亚洲栽培稻(OryzasativaL.)的祖先是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然而栽培稻的籼、粳分化是发生在驯化之前还是在驯化之后,也即普通野生稻是否存在籼、粳分化的问题,是十几年来稻作起源研究中争论的热点之一。Second[1]用多个同工酶位点的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普通野生稻在驯化为栽培稻之前就已经发生了籼、粳分化,即有籼型普通野生稻和粳型普通野生稻之分。Morishima和Gadrinab[2]用24个形态和生理性状及12个同工酶位点和杂交亲合力等方法证明普通野生稻没有发…  相似文献   
938.
光敏核不育水稻61kD特异性蛋白质的纯化和N—端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台  童哲 《Acta Botanica Sinica》1996,38(10):772-776
用制备型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制备型等电聚焦纯化了曾报道的光敏核不育水稻 (Oryza sativa)农垦 58S叶绿体的特异性蛋白质 P2 ,得到 SDS- PAGE和等电聚焦 (IEF )纯的 P2。经 SDS- PAGE和 IEF测定 ,该纯蛋白质的分子量是 61 k D,等电点是 5.8。现称 P2为 P61。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 P61的 N-端氨基酸序列与水稻和大麦叶绿体 ATPaseβ亚基的 N-端氨基酸序列同源。  相似文献   
939.
可育的抗除草剂溴苯腈转基因小麦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报道了采用微粒轰击(Microprojectile bom bardm ent) 幼胚将除草剂抗性基因导入小麦(Triticumaestivum L.)的转化研究。实验共使用了13 个小麦品种, 从开花后14~18 d 的籽粒中剥取幼胚, 植物表达质粒含有CaMV 35S启动子控制的除草剂溴苯腈抗性基因bxn 以及筛选标记基因NTPⅡ。采用高压放电基因枪,用质粒DNA 包被的钨粒轰击预培养3 d 的幼胚。在含有卡那霉素类似物geneticin G418sulphate 的MS培养基上, 经过多步骤筛选和分化, 从800 多个幼胚中获得了16 株转化苗。除草剂抗性鉴定和Southern 杂交分析证明, 其中4 株为转基因植物,具有溴苯腈抗性, 并且自交可育。转化工作从分离幼胚到转化苗鉴定完毕, 最短时间为6 个月, 因此, 该方法是一项快速有效的基因导入技术  相似文献   
940.
槐种子发育中胚乳细胞半乳甘露聚糖积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槐 ( Sophora japonica L.)开花约 60 d至种子成熟 ,为胚乳半乳甘露聚糖积累期。用组织化学方法 ,对储藏于胚乳细胞壁上的半乳甘露聚糖的形成积累进行了观察 ,结果表明 ,半乳甘露聚糖最先在邻近胚的胚乳细胞的粗面内质网的囊泡腔内形成 ,并通过细胞质膜分泌至细胞壁周围。此后 ,半乳甘露聚糖的积累逐渐向种皮方向扩展 ,及至种子成熟时 ,除糊粉层外 ,所有胚乳细胞几乎全由多糖所填充。此外 ,对半乳甘露聚糖发生部位及其积累过程的消长变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