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63篇
  免费   1191篇
  国内免费   1471篇
  16025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91篇
  2022年   414篇
  2021年   625篇
  2020年   512篇
  2019年   587篇
  2018年   532篇
  2017年   422篇
  2016年   575篇
  2015年   885篇
  2014年   1024篇
  2013年   1060篇
  2012年   1367篇
  2011年   1175篇
  2010年   727篇
  2009年   668篇
  2008年   773篇
  2007年   666篇
  2006年   633篇
  2005年   493篇
  2004年   406篇
  2003年   359篇
  2002年   281篇
  2001年   198篇
  2000年   182篇
  1999年   166篇
  1998年   129篇
  1997年   105篇
  1996年   87篇
  1995年   85篇
  1994年   99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74篇
  1991年   69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9篇
  1978年   10篇
  1976年   10篇
  1975年   11篇
  1973年   8篇
  1970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苏云金芽胞杆菌营养期杀虫蛋白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选择本实验室分离的苏云金芽胞杆菌李氏亚种 (subsp. Leesis) 菌株YBT833、鲇泽亚种(subsp.Aizawai) 菌株YBT-1416和库斯塔克亚种(subsp. Kurstaki)菌株YBT1535为出发菌株,以营养期杀虫蛋白基因PCR扩增的特异片段为探针,进行总DNA酶切片段的Southern杂交定位。结果显示3株菌株的营养期杀虫蛋白基因,均位于经XbaI完全消化的4~5kb大小的DNA 片段上。将该区域DNA片段回收后克隆到pUC19载体,建立了3个较基因组文库小的亚基因组文库。通过菌落原位杂交筛选和酶切鉴定分别得到3个相应的营养期杀虫蛋白基因vip83、vip14和vip15,并对其测序。DNA序列比较发现基因vip83与已知营养期杀虫蛋白基因存在5个差异碱基。将vip83、vip14基因亚克隆到苏云金芽胞杆菌大肠杆菌穿梭载体pHT315, 分别得到重组质粒pBMB8901和pBMB8902。将它们电转化到vip-B.t.受体菌BMB171和4Q7,获得了相应的工程菌BMB8901-171,BMB8902-171,BMB8901-4Q7和BMB8902-4Q7。SDS-PAGE电泳检测均有88kD大小的蛋白表达。生物测定结果亦表明了,营养期杀虫蛋白Vip83和Vip14对鳞翅目棉铃虫、小菜蛾和甜菜夜蛾的三龄幼虫均有一定的杀虫活性;其中对小菜蛾的毒力最高,LC50值分别为28.6,31.6,45.4和37.6μL/mL。该结果为构建高效广谱工程菌提供了实际材料和理论依据。   相似文献   
992.
993.
本研究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基因表达数据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并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N)数据进行整合,进一步利用Heinz搜索算法识别NSCLC相关的基因功能模块,并对模块中的基因进行功能(GO term)和通路(KEGG)富集分析,旨在探究肺癌发病分子机制。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得到一个包含96个基因和117个相互作用的功能模块,以及8个对NSCLC的发生和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候选基因标志物。富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基因主要富集于基因转录催化及染色质调控等生物学过程,并在基础转录因子、黏着连接、细胞周期、Wnt信号通路及HTLV-Ⅰ感染等生物学通路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对非小细胞肺癌相关的基因和生物学通路进行预测,可用于肺癌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以降低肺癌死亡率。  相似文献   
994.
苗芳  杜华栋  秦翠萍  焦菊英 《生态学杂志》2012,23(10):2655-2665
采用叶表皮临时装片法研究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壤侵蚀环境沟间地、沟谷地和沟间人工刺槐林地6种抗侵蚀植物叶表皮组成细胞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 沟间地抗侵蚀植物叶的上表皮气孔开度、气孔密度、气孔指数、气孔器长宽比可塑性、气孔器面积可塑性、表皮毛〖JP2〗密度和表皮细胞密度分别比沟谷地提高93.8%、66.8%、17.9%、36.4%、42.3%、199.4%和46.5%,下表皮分别提高90.4%、76.6%、9.8%、47.1%、43.9%、98.2%和50.1%;沟间人工刺槐林地叶上表皮各形态指标分别比沟谷地提高66.7%、20.5%、11.9%、37.9%、19.8%、113.1%和10.8%,叶下表皮分别提高106.7%、45.8%、11.9%、41.3%、21.2%、52.2%和28.1%.沟间地植物叶上、下叶表皮毛长度分别比沟谷地缩短58.8%和29.7%,表皮细胞面积分别比沟谷地减少40.3%和37.0%.沟间人工刺槐林地叶上、下表皮毛长度分别比沟谷地缩短25.0%和23.6%,表皮细胞面积分别比沟谷地减少22.2%和19.2%.抗侵蚀植物通过增加叶表皮气孔开度、气孔密度、气孔指数、气孔器长宽比可塑性、气孔器面积可塑性、表皮毛密度、表皮细胞密度和减少表皮毛长度、表皮细胞面积来适应较强的土壤侵蚀环境.  相似文献   
995.
We hypothesized that elucidating the interactome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 forms that are mutated in lung cancer, via global analysis of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phosphorylation, and systematically perturbing the ensuing network nodes, should offer a new, more systems‐level perspective of the molecular etiology. Here, we describe an EGFR interactome of 263 proteins and offer a 14‐protein core network critical to the viability of multiple EGFR‐mutated lung cancer cells. Cells with acquired resistance to EGF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TKIs) had differential dependence of the core network proteins based on the underlying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resistance. Of the 14 proteins, 9 are shown to be specifically associated with survival of EGFR‐mutated lung cancer cell lines. This included EGFR, GRB2, MK12, SHC1, ARAF, CD11B, ARHG5, GLU2B, and CD11A. With the use of a drug network associated with the core network proteins, we identified two compounds, midostaurin and lestaurtinib, that could overcome drug resistance through direct EGFR inhibition when combined with erlotinib. Our results, enabled by interactome mapping, suggest new targets and combination therapies that could circumvent EGFR TKI resistance.  相似文献   
996.
Interleukin-16 (IL-16) is an important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that functions as a chemoattractant factor and is well characterized in human and other mammals, but is largely unknown in fish. In the present study, two isoforms of pro-IL-16 homologues were cloned and characterized from pufferfish Tetraodon nigroviridis. The full-length T. nigroviridis pro-IL-16 isoform 1 cDNA exhibits 2453 bp in size including 291 bp 5'UTR (untranslated region), 1704 bp ORF (open reading frame) and 458 bp 3'UTR, while pro-IL-16 isoform 2 cDNA exhibits a 3801 bp ORF and a 458 bp 3'UTR.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pro-IL-16 isoform 1 with a predicted mass of 60.6 kDa contained two PDZ (postsynaptic density/disc large/zona occludens-1) domains, whereas the 138.2 kDa pro-IL-16 isoform 2 had two additional PDZ domains in its N-terminal extension. RT-PCR results revealed that ,almost in all examined organs and tissues, the mRNA of both pro-IL-16 isoforms can be detected, except in intestine and gill, where the isoform 2 mRNA is absent. The two putative precursor proteins showed 30.0-33.0% identity to various mammalian and avian homologues.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such genes in teleostean fish and we hope the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these two pro-IL-16 isoforms will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study of both evolution of IL-16 precursor proteins and the immune system as a whole.  相似文献   
997.
张雨  方玉达 《遗传》2020,(1):57-72
Cohesin是一类在真核生物进化过程中保守的蛋白复合体,由4个重要亚基相互作用形成环状结构,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参与维持染色体的有序排布。在动物中研究发现cohesin还可以作为分子间的连结器介导绝缘子/增强子–启动子间长距离交互,导致基因表达增强或者抑制,但在植物中关于cohesin在调控基因表达和维持染色体构象方面的研究却相对滞后。本文介绍了cohesin的结构特点和主要组成亚基,对调控cohesin在染色质上动态变化的相关因子进行了总结,并结合近年来植物中cohesin的功能研究和动物中cohesin在三维基因组及转录调控中的重要作用,展望了植物中cohesin在转录调控中的潜在功能。  相似文献   
998.
999.
目的验证大鼠脑内是否存在ADM及其mRNA。方法取10只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200-250g,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法检测正常大鼠脑内ADM及其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大鼠脑内ADM及其mRNA阳性细胞主要表达在大脑皮质、海马结构、齿状回、丘脑、室旁组织、脉络丛、室管膜细胞、基底节、血管内皮细胞,其中脉络丛、室旁组织、丘脑为高表达区,其次为大脑皮质、海马。在大鼠大脑内ADMmRNA的表达与ADM阳性细胞的表达相一致。结论ADM及其mRNA在大脑内广泛表达,提示ADM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人与熊科动物之间的冲突已成为亚洲、欧洲和美洲地区的一个普遍问题,科学有效的人熊冲突管控措施有助于人熊共存机制的建立。目前,全球范围内肇事熊科动物涉及7种,分别为棕熊、亚洲黑熊、美洲黑熊、北极熊、马来熊、懒熊和眼镜熊。肇事类型主要包括伤人、捕食牲畜、入侵房屋、损害庄稼、袭击蜂箱以及翻食垃圾。引发人熊冲突的原因与人类活动范围扩大、熊科动物种群数量上升、熊科动物生境质量下降、熊科动物自然食源周期性短缺、人类食物来源易获得性以及公众对肇事熊的容忍度下降有关。国际上已有的人熊冲突缓解措施包括物理措施、生物措施、化学措施以及政策导向性措施,然而,多数措施的制定仅停留在措施本身的技术层面上,缺乏对地方实际情况和冲突驱动因素的分析。西藏棕熊属于棕熊的一种稀有亚种,生活在靠近人类的中亚高海拔地区。在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区,人类与西藏棕熊的冲突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为协助制订有效的保育目标、解决区内人熊冲突问题,提出以下缓解建议:(1)缓解措施的制定需因地而异,综合考虑地方实际情况,如地理环境、法律法规、民俗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等;(2)冲突类型多样,防熊措施需持续更新与完善;(3)加强人类社会发展与熊科动物生存之间的关系研究,探索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熊科动物行为变化之间的关系;(4)加强棕熊生态学方面的研究,从棕熊生境质量、种群动态、自然食源以及生态系统完整性等方面去深入挖掘人熊冲突的驱动因素,进而从根本上制定缓解措施,促进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区人熊共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