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858篇
  免费   16829篇
  国内免费   2019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245篇
  2022年   597篇
  2021年   1331篇
  2020年   2774篇
  2019年   4468篇
  2018年   4577篇
  2017年   4644篇
  2016年   4871篇
  2015年   5247篇
  2014年   5060篇
  2013年   5629篇
  2012年   3744篇
  2011年   3232篇
  2010年   4076篇
  2009年   2757篇
  2008年   1819篇
  2007年   1281篇
  2006年   1118篇
  2005年   1079篇
  2004年   977篇
  2003年   841篇
  2002年   738篇
  2001年   589篇
  2000年   527篇
  1999年   427篇
  1998年   186篇
  1997年   201篇
  1996年   169篇
  1995年   144篇
  1994年   125篇
  1993年   112篇
  1992年   132篇
  1991年   118篇
  1990年   102篇
  1989年   73篇
  1988年   78篇
  1987年   72篇
  1986年   58篇
  1985年   65篇
  1984年   44篇
  1983年   41篇
  1982年   43篇
  1981年   18篇
  1979年   22篇
  1978年   33篇
  1976年   17篇
  1975年   14篇
  1974年   21篇
  1972年   2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Three case studies involving two temperate Australian seagrass species – Pondweed (Ruppia tuberosa) and Ribbon Weed (Posidonia australis) – highlight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their restoration. Seeds and rhizomes were used in three collaborative programmes to promote new approaches to scale up restoration outcomes.  相似文献   
982.
Extreme weather events have become a dominant feature of the narrative surrounding changes in global climate with large impacts on ecosystem stability, functioning and resilience; howeve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risk of co‐occurrence at the regional scale is lacking. Based on the UK Met Office’s long‐term temperature and rainfall records, we present the first evidence demonstrating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the magnitude, direction of change and spatial co‐localisation of extreme weather events since 1961. Combining this new understanding with land‐use data sets allowed us to assess the likely consequences on futur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conservation priority areas. All land‐uses are impacted by the increasing risk of at least one extreme event and conservation areas were identified as the hotspots of risk for the co‐occurrence of multiple event types. Our findings provide a basis to regionally guide land‐use optimisation, l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regulatory actions preserving ecosystem services against multiple climate threats.  相似文献   
983.
984.
Cilia are microtubule‐based structures that either transmit information into the cell or move fluid outside of the cell. There are many human diseases that arise from malfunctioning cilia. Although mammalian models provide vital insights into the underlying pathology of these diseases, aquatic organisms such as Xenopus and zebrafish provide valuable tools to help screen and dissect out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these diseases. In this review we focus on recent studies that identify or describe different types of human ciliopathies and outline how aquatic organisms have aide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se diseases.  相似文献   
985.
Liu  Yue  Sun  Jiandong  Su  Yang  Lin  Jianmin  Lv  Chengyu  Mo  Kaien  Xu  Songhua  Wang  Shie 《Journal of molecular histology》2021,52(5):965-973
Journal of Molecular Histology - Preimplantation embryo development is characterized by drastic nuclear reprogramming and dynamic stage-specific gene expression. Key regulators of this earliest...  相似文献   
986.
987.
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正以空前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改变着生物多样性, 这导致了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锐减以及生产力的下降、病虫害的增加和抗入侵能力的减弱等生态问题。近30年来, 生态学家开始对于生物多样性的持续丧失是否以及如何影响生态系统功能的问题越来越感兴趣,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functioning, BEF)关系的研究应运而生, 并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但长期以来, 研究者更多地关注单一生态系统功能, 而忽略了生态系统能够同时提供多种生态系统功能的能力, 即生态系统多功能性(ecosystem multifunctionality, EMF)。本文综述了EMF研究中功能指标的选择、生物多样性的不同维度、微生物多样性对EMF的影响以及其他非生物因子对EMF的驱动等进展。因只考虑单一功能可能会低估生物多样性对整体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故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BEMF)关系的研究成为BEF关系研究的重点。近年来, BEMF关系的研究发展较快, 在不同生态系统(包括水生、草地、森林、旱地、农业等)、不同研究尺度(从区域到全球尺度)、BEMF关系的驱动机制(从单一驱动机制到多种驱动机制共同作用)、研究方法(包括新概念以及新的量化方法的提出和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展。但仍有不足之处, 如对于EMF研究中功能指标的选取没有统一的标准、对地下微生物多样性的关注度不够、涉及多营养级水平下的BEMF关系研究较少、驱动EMF的机制仍存在争论等。未来应加强对于功能指标选取的标准研究, 综合分析地上、地下生物多样性以及非生物因子对EMF的整体影响, 加强生态系统多服务性(ecosystem multiserviceability, EMS)方法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988.
为揭示城镇化进程中生境破碎化对鸟类多样性及分布格局的影响, 本研究于2017-2019年每年的4-8月使用样线法对贵州花溪大学城26块破碎化林地(面积介于0.3-290.4 ha)中的鸟类群落进行了10次调查。共记录到鸟类78种, 隶属于11目37科。其中, 东洋界物种数占56.4%, 古北界物种数占32.1%, 广布种占11.5%; 有中国特有种1种。剔除高空飞行、非森林鸟类及偶然出现物种后, 不同斑块中的鸟类物种数介于12-55之间, 平均每个斑块有23.2 ± 10.5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鸟类物种丰富度与林地斑块的面积有显著相关性, 斑块面积越小, 鸟类物种丰富度越低; 斑块隔离度对物种丰富度没有显著影响。基于物种多度分布矩阵的WNODF (weighted nestedness metric based on overlap and decreasing fill)嵌套分析显示, 不同斑块中鸟类群落呈现出反嵌套结构。小斑块中鸟类物种丰富度较低可能与植物丰富度较低、食物资源稀缺和繁育条件不足有关, 但短距离的隔离对鸟类迁入或扩散影响有限。环境过滤效应、种间竞争或优先效应可能导致不同斑块间存在较大的物种组成差异, 从而导致反嵌套格局。因此, 本研究建议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应注重维持栖息地的完整性, 对不同面积大小的破碎化斑块都应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989.
土壤氮库对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至关重要。目前多数研究主要关注氮沉降对土壤总氮的影响, 而对土壤不同有机质组分的氮库对氮沉降响应的研究较为缺乏。该研究基于内蒙古典型草地的长期多水平施氮(0、8、32、64 g·m-2·a-1)实验平台, 利用土壤密度分级方法, 探究氮添加处理13年后典型草地中两种土壤有机质组分(颗粒态有机质(POM), 矿质结合态有机质(MAOM))氮含量的变化及调控机制。结果显示: 土壤总碳含量、POM和MAOM的碳含量在施氮处理间均没有显著差异。土壤总氮含量则随着施氮水平增加呈显著增加的趋势, 同时施氮处理下POM的氮含量显著上升, 而MAOM的氮含量没有变化。进一步分析发现, 施氮促进植物地上生物量积累, 增加了凋落物量及其氮含量, 从而导致POM的氮含量增加。由于MAOM主要通过黏土矿物等吸附土壤中小分子有机质形成, 其氮含量受土壤中黏粒与粉粒含量影响, 而与氮添加水平无显著相关关系。该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氮添加促进土壤氮库积累, 但增加的氮主要分布在稳定性较低的POM中, 受干扰后容易从生态系统中流失。为了更准确地评估和预测氮沉降对陆地生态系统的氮循环过程的影响, 应考虑土壤中不同有机质组分的差异响应。  相似文献   
9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