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110篇
  免费   6572篇
  国内免费   4759篇
  2024年   91篇
  2023年   788篇
  2022年   1459篇
  2021年   3564篇
  2020年   2322篇
  2019年   2837篇
  2018年   2865篇
  2017年   2029篇
  2016年   2873篇
  2015年   4585篇
  2014年   5297篇
  2013年   5962篇
  2012年   6897篇
  2011年   6353篇
  2010年   3817篇
  2009年   3372篇
  2008年   4112篇
  2007年   3652篇
  2006年   3172篇
  2005年   2679篇
  2004年   2277篇
  2003年   1972篇
  2002年   1730篇
  2001年   1561篇
  2000年   1565篇
  1999年   1447篇
  1998年   847篇
  1997年   797篇
  1996年   808篇
  1995年   736篇
  1994年   687篇
  1993年   530篇
  1992年   818篇
  1991年   657篇
  1990年   601篇
  1989年   531篇
  1988年   421篇
  1987年   362篇
  1986年   336篇
  1985年   299篇
  1984年   221篇
  1983年   199篇
  1982年   112篇
  1981年   118篇
  1980年   86篇
  1979年   147篇
  1978年   84篇
  1977年   95篇
  1975年   111篇
  1974年   1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01.
本文以粤油 116花生(Arachis hypogaea L.)为材料,对不同处理种子的除子叶“种胚”(以下简称“种胚”)的蛋白质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花生种子活力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其“种胚”内出现一种新蛋白质( pI6.2、MW 10 KD),随种子老化程度加深,含量逐渐增多.我们认为该蛋白质与花生种子老化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可作为该种子老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902.
低温加剧氯化钠对蓝藻固氮的抑制,营养液中氯化钠浓度增高时,抑制程度更甚.能源受限(暗处理和加抑制剂时的光合受抑,N_2和Ar的厌氧下呼吸代谢受阻)和氧下固氮酶受到伤害时,低温处理使氯化钠对蓝藻固氮的抑制进一步加剧.在能源和还原剂供应,合成固氨酶蛋白的物质基础(如CO_2和N_2的加合).光合作用正常进行的条件得到改善和保证,以及供应CO_2、外源蔗糖和氮氧加合时,低温加剧氯化钠对蓝藻固氮的抑制程度明显变小.  相似文献   
903.
福州地区桑白蚧发生动态和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白蚧在福州地区一年发生4代.以雌成虫在寄主枝干上越冬.越冬代(第4代)一雌虫产卵量多的达278粒.少的36粒,平均171粒,比第2代产卵量多2.6倍.比第3代多4.5倍.药剂防治试验结果,在2龄幼蚧高峰期,用25%扑虱灵可温性粉剂1500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800-1000倍液和95%机油乳剂50—1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可达90%左右.用25%扑虱是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酒幼蚕触杀试验和喷洒桑叶喂蚕胃毒试验结果.对幼蚕安全.用扑虱灵防治桑树上的桑白蚧,对养蚕业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04.
对13头成年母猴,用黄体酮 前列腺索(PGF_(2a))处理,诱发月经周期,并用三种不同的处理方案,注射外激性促性腺激素诱发等超数排卵。对171个大滤泡(直径≥4mm)实行外科手术采卵,滤泡穿刺吸卵共获147个卵细胞,平均每头猴采卵11.31±6.47个,卵细胞回收率为85.96%。精液用直肠电刺激法采集,精子经TALP培养基洗涤二次,并在含10%灭活猴血清的TALP液中,加入1mM CAMP和lmM咖啡因,预孵育6~3h。卵细胞在含10%灭活猴血清的TALP或Ham'sF-10培养基中作体外成熟的培养,经约4~12h孵育,卵细胞体外成热率为28.57%。成熟的卵细胞(n=42,中期Ⅱ)和已预孵育的精子一起12~24h,并有部分在前次输精后5~12h再次输精,在42~56h后有9个受精卵继续发育至2细胞期和桑椹期阶段,体外受精率为35.71%(15/42)。  相似文献   
905.
我们用免疫胶体金色埋前标记技术和免疫荧光技术研究了人胚肺细胞(HEL)内,人巨细胞病毒(HCMV-AD_(169))对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ⅠSM_(44))抗原表达的影响,旨在探讨在细胞这一微生境内,一病毒对另一病毒可能发生的影响。电镜下计数HSV-1组和HCMV HSV-1组特异性结合金颗粒数得HSV-1组为657个,HCMV HSV-1组的总数为283个。t检验P<0.01,差别非常显著。并且HSV-1组细胞的胞浆中的病毒颗粒,比HCMV HSV-1组明显多。荧光显微镜下:HSV-1组阳性细胞数为689个HCMV HSV-1组只有484个,经poisson分布u检验,P<0.01,差别非常显著。免疫荧光实验还表明:HSV-1组,抗血清在1:320时仍有荧光清晰的阳性细胞,而HCMV HSV-1组,抗血清在1:160时,却无荧光阳性细胞。细胞病变效应(CPE)动态观察显示:HSV-1组8小时即有细胞病变,24小时蔓延整个单层;而HCMV HSV-1组超感染14小时才有细胞病变。24小时约有75%细胞受累。结果表明HCMV对HSV-1的抗原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抑制作用的可能机理及其在分子生态学中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06.
Osteoarthritis (OA) is the most common age-related joint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chronic inflammation, progressive articular cartilage destruction, and subchondral sclerosis. Accumulating evidence suggests that circular RNAs (circRNAs) play key roles in OA, but the function of circSLTM in OA remains greatly unknown. Therefore, this study focused on interleukin-1β (IL-1β)-treated primary human chondrocytes as well as a rat model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pattern and functional role of circSLTM in OA in vitro and in vivo. CircSLTM and 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2 (HMGB2) were upregulated in IL-1β-induced chondrocytes, whereas miR-421 was downregulated. Knockdown of circSLTM or overexpression of miR-421 ameliorated IL-1β-induced chondrocyte apoptosis and inflammation. The regulatory relationship between circSLTM and miR-421, as well as that between miR-421 and HMGB2, was predicted by bioinformatics and then verified by the RNA immunoprecipitation experiment and dual-luciferase reporter gene assay. Furthermore, silencing of circSLTM increased cartilage destruction and decreased cartilage tissue apoptosis rate and inflammation in a rat model of OA. Taken together, our findings demonstrate the fundamental role of circSLTM in OA progression and provide a potential molecular target for OA therapy.  相似文献   
907.
本实验采用木瓜酶水解,SPA柱亲合层析等手段得到人IgGFc段及Fab段,以Sigma抗人IgGfFc段和抗人IgG Fab段单抗为标准品,鉴定了细胞库中抗人IgG系列的部分细胞株,得到特异性分泌抗人IgG Fc段和抗人IgG Fab段单抗的细胞各一株。 在上述实验基础上,用抗人IgG Fc及抗人IgG Fab单抗分别制备了Sepharose4B亲合层析柱,提纯了酶解人IgG Fc、Fab片段,经ELISA法鉴定,相互之间无交叉反应。同时用此方法制备了人抗HBe Fab片段,并将该片段进行了过氧化物酶标记,用来配制HBe ELISA诊断盒,证明其生物活性未受影响,而且消除了类风湿因子引起的HBe Ag假阳性现象。因抗HBe单抗来源困难,如采用HBe多抗制备ELISA试剂,本法将是提高质量的一个好方法。  相似文献   
908.
909.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扩增了水稻矮缩病毒(RDV)基因组第10号片段的编码序列,该片段编码病毒的非结构蛋白。对扩增产物进行了克隆和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并绘制了物理图谱。克隆片段大小为1150 bp,含Sac I、Hind III、Nde I、BamH I、Sai I 等酶切位点,引物设计时还在该片段两侧增加了Bgl II和 EcoR I 切点,以便克隆到植物中间载体质粒。利用上述酶切位点对该片段进行了亚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克隆的RDV中国流行林基因组第10号片段的编码区与日本流行株的相应区域比较,核酸的同源率为96.03%,编码的氨基酸的同源率为97.17%。  相似文献   
910.
脉叶罗汉松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脉叶罗汉松(Podocarpus neriifolius D.Don)的枝叶中分离到11种化合物,根据光谱数据和物理常数测定,分别鉴定为正三十四烷醇(1)、β-谷甾醇硬脂酸酯(2)、β-谷甾醇(3)、金松双黄酮(sciadopitysin,3)、罗汉松双黄酮 B(podocarpusflavone B,12)、罗波斯塔黄酮-7″-甲醚(robustaflavone-7″-methyl ether,13)罗汉松双黄酮 A(podocarpusflaveone A,14)、罗波斯塔黄酮(robustaflavone,15)、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l-benzoic acid,16)、2″-O-鼠李糖扫帚黄甙(2″-O-rhamnosylscoparin,23)和2″-O-鼠李糖牡荆黄甙(2″-O-rhamnosylvitexin,24)。其中,化合物23和24为首次从罗汉松科分得的化合物,化合物8、13和15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