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32篇
  免费   384篇
  国内免费   288篇
  5104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135篇
  2021年   235篇
  2020年   172篇
  2019年   187篇
  2018年   202篇
  2017年   140篇
  2016年   185篇
  2015年   287篇
  2014年   356篇
  2013年   329篇
  2012年   414篇
  2011年   351篇
  2010年   210篇
  2009年   223篇
  2008年   252篇
  2007年   197篇
  2006年   161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1篇
  1970年   1篇
  196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41.
A transformation protocol, based on co-inoculation with two strains of Agrobacterium,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LBA4404 and A. rhizogenes 15834 containing a binary vector with the GUS gene,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induction of transgenic hairy roots from sugar beet (Beta vulgaris L.) explants. It resulted in marked improvement in the formation of hairy root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binary vector T-DNA into the host genome. Of 250 inoculated sugar beet hypocotyls, 84% yielded hairy roots 5–7 days after inoculation, of which 70% were co-transformed with the binary vector T-DNA. To determine stable expression of alien genes in hairy roots, the nematode resistance gene Hs1 pro-1 was used as a reporter gene. In addition, molecular marker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monitor stable incorporation of a translocation from the wild beet B. procumbens. The molecular analysis and the nematode (Heterodera schachtii) resistance test in vitro demonstrated that the genomic structure and the expression of the Hs1 pro-1 -mediated nematode resistance were well-maintained in all hairy root cultures even after repeated sub-culture. Received: 25 November 1997 / Revision received: 26 May 1998 / Accepted: 15 June 1998  相似文献   
42.
白化病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龚瑶琴  邵常顺 《遗传学报》1994,21(3):169-172
本文应用分离分析和血缘分析方法,对山东省100余万人群遗传病调查中发现的37个白化病核心家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白化病存在遗传异质性,为多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最小基因数为8,平均基因频率为0.0023,群体中致病基因携带者频率为0.0383;近亲结婚大大提高白化病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43.
子宫颈糜烂病毒病因的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491份宫颈拭子病毒分离结果表明:糜烂宫颈单纯疱疹病毒(HSV)分离阳性率(30.8%)是正常宫颈(2.6%)的11.8倍,用人干扰素治疗一个疗程后,病毒分离率下降至疗前的1/4.36例糜烂宫颈活体组织DNA分子杂交表明,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阳性者占52.8和,HPV-18占17.9%,HPV-6B占28.1%,HPV-11占7.7%,251例宫颈糜烂患者经人(?)D型基因工程干扰素双盲对比治疗后,总有效率达93.8%,显效率达60%,分析临床疗效与HSV分离率的变化表明,临床有效病例中有35%(49/140)在治疗后病毒阴转,有57%在疗前疗后均未分离出HSV,有5%在疗前疗后保持阳性不变,有2.9%疗前阴性,疗后阳性,上述结果表明,HSV和HPV与慢性宫颈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4.
用四氯化碳(CCl4)损伤正常大鼠后,采用Western印迹法和免疫组化法观察肝细胞原癌基因(c-fos/c-jun)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表明,当成年大鼠的静息期肝细胞受到CCl4损伤性刺激后,c-fos/c-jun产物(Fos和Jun)水平升高,在CCl4处理后30min开始升高,在4h时消失。8h后Fos/Jun再度出现,并持续24h以上。ICC法表明,Jun阳性细胞为靠近肝中央静脉区的肝实质细胞。根据上述资料推测,肝受CCl4损伤后肝细胞的原癌基因c-fos/c-jun出现即时的与滞后的两次表达,这与肝细胞进入细胞周期有关,这种基因表达也许可作为肝再生过程中识别特殊体液因子的标志。  相似文献   
45.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在多国多年居高不下,肠道微生态的失衡在CRC的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被许多学者所证实。专家一致认为,积极纠正肠道微生态失衡是可取的。CRC患者术前肠道菌群已经出现改变,术后肠道菌群失衡加重,化疗会进一步加重这种失衡状态。肠道微生态的稳态对机体肠道功能和免疫功能等起着重要作用。益生菌作为一种可调节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制剂,已显现出在CRC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现对益生菌在CRC患者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6.
47.
细菌纤维素发酵培养基的优化及超微观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细菌纤维素的产量, 本研究对一株氧化葡糖杆菌菌株J2液体发酵生产细菌纤维素的培养基进行了优化, 并对其代谢的细菌纤维的超微观结构进行了观察。运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法对8个相关影响因素的效应进行了评价, 筛选出了有显著效应的3个因素: 酵母膏、ZnSO4、无水乙醇, 其他5个因素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然后采用Box-Behnken的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方法(RSM)确定了上述三个因素的最佳浓度, 并且以棉纤维为对照, 运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细菌纤维素的超微观结构, 结果表明: 菌株J2利用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生产细菌纤维素的产量为11.52 g/100 mL, 是优化前的1.35倍, 电镜照片显示细菌纤维素微纤维丝直径<0.1 mm, 比棉纤维细很多, NaOH处理可以除去纤维网络结构中的菌体。  相似文献   
48.
49.
目的通过研究辛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管壁中细胞凋亡相关基因Fas及FasL蛋白表达产物的影响,探讨其在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可能机制。方法复制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以辛伐他汀干预,取胸主动脉,观察其斑块变化,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测定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中Fas、FasL蛋白表达。结果Fas蛋白表达在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及干预组(P<0.01,P<0.05),实验组FasL蛋白表达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及干预组(P<0.05)。结论Fas及FasL基因通过促进细胞凋亡作用而诱发动脉粥样硬化过程,辛伐他汀可通过调节细胞凋亡过程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50.
钻地风挥发油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钻地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药效,我们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钻地风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分析,分别用佛波酯醇(PMA)或二甲苯(xylene)诱导小鼠耳肿胀,在致炎部位外涂钻地风挥发油以观察疗效.从钻地风挥发油中分离并鉴定了24个组分,占总峰面积含量的96.01%,主要由萜类、芳香羟类成分构成,分别为(E)-1,2-亚甲二氧基-4-丙烯基-苯(23.47%),桉树脑(11.503%),芳樟醇(9.558%),β-松油醇(9.201%),α-蒎烯(7.185%)等,实验显示钻地风挥发油外用可以显著抑制佛波酯醇或二甲苯诱导的小鼠耳肿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