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15篇
  免费   431篇
  国内免费   499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164篇
  2021年   270篇
  2020年   220篇
  2019年   257篇
  2018年   177篇
  2017年   148篇
  2016年   212篇
  2015年   315篇
  2014年   317篇
  2013年   341篇
  2012年   384篇
  2011年   359篇
  2010年   216篇
  2009年   196篇
  2008年   223篇
  2007年   156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118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102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0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探讨细胞因子基因(人IL-2、IL-6)转导对于肿瘤细胞膜MHC抗原及细胞膜糖蛋白表达调控的影响,本文利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含人IL-6、IL-2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分别导入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细胞中,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仪测定法,对基因转导的瘤细胞细胞膜糖蛋白及MHC抗原表达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经两种基因修饰的MCF-7细胞MHCⅠ型抗原表达均获得增强,此外,基因转导细胞可程度不同地表现出细胞膜多种糖蛋白表达的变化。提示肿瘤细胞膜抗原及糖蛋白表达的改变可能是细胞因子基因转导影响肿瘤细胞免疫原性的重要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82.
通过四唑盐(MTT)比色法检测东北红豆杉中四种紫杉烷类化合物对人子宫颈癌细胞、人子宫内膜癌细胞、人卵巢透明癌细胞和人卵巢囊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不仅探讨了这些化合物作用的构效关系,还初步探讨了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9,10-去乙酰紫杉宁对人子宫颈癌细胞、人子宫内膜癌细胞和人卵巢囊腺癌细胞的增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紫杉宁和1β-羟基紫杉宁即使在100μmol/L的高浓度下,对五种妇科肿瘤细胞的增殖不显示抑制活性;流式细胞学检查发现9,10-去乙酰紫杉宁作用后的HeLa细胞出现凋亡现象。因此推测:1.C-9,10位的羟基和C-5位的肉桂酰基侧链是该类化合物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所必需的;2.9,10-去乙酰紫杉宁有可能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来实现其抑制HeLa细胞的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83.
陆星  杨萍  邹记兴  钟山 《生物技术》2012,22(1):43-47
目的:提取斜带髭鲷高质量基因组DNA并建立适用于AFLP分析的体系。方法:以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tens)为材料提取高质量基因组DNA,并进行AFLP扩增。对AFLP分析体系中几个关键环节(基因组双酶切、连接、预扩增及选择性扩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做了优化。结果:提取的斜带髭鲷全基因组DNA纯度高,无拖尾。采用9组选择性引物共检测出350个不同的扩增位点,其中多态位点为175个,多态性比例为49.58%。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像染色均匀,条带清晰且无背景干扰。结论:该分析体系的建立为斜带髭鲷的群体遗传多态性、种质资源、遗传图谱、遗传育种等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4.
CS3菌毛抗原和霍乱毒素B亚基在人伤寒菌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体内外重组的方法,构建了人伤寒菌流行株Ty2的△aroA,△aroC和asd^-基因缺失突变体(RS417)作为抗原载体菌:同时,构建包含asd基因的表达质粒pYX102,与RS417一起,构成宿主-载全平衡致死系统,用于在没有抗生素条件选择的情况下,稳定表达克隆在表达质粒上的外源抗原基因,将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的菌毛抗原III(CS3)基因和霍乱弧菌毒素B亚基(CTB)基因分别克隆至pYX102  相似文献   
85.
李宁  于力方  王珊  廖杰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30):5836-5837,5867
目的:观察阿霉素纳米粒对多耐受糖蛋白介导的膀胱移行细胞癌多耐药的逆转.方法:MTT法观察MDR逆转,采用流式细胞仪对细胞内阿霉素浓度进行检测.结果:阿霉素纳米对敏感株的细胞毒作用与阿霉素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耐药株对阿霉素纳米较对阿霉素纳米粒敏感4.8倍,表现细胞内阿霉素显著增高.结论:阿霉素纳米可有效逆转P-gp介导的多药耐药.  相似文献   
86.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 AMSCs)具有自我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有望为干细胞移植性治疗提供新来源,是病变组织器官损伤修复的理想种子细胞.但目前关于h AMSCs对肝损伤的修复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本研究采用胰蛋白酶-胶原酶消化法从羊膜组织中分离、纯化了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荧光检测表面标记波形丝蛋白(vimentin)和阶段特异表达抗原4(SSEA-4)均呈阳性.h AMSCs表达CD29、CD49d、CD73表面抗原,但不表达骨髓间充质表面抗原CD34、CD45和人类白细胞抗原DR位点(HLA-DR).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揭示,h AMSCs移植后可提高受损肝组织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的表达,抑制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周期性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P27kip1)的表达.因为上述蛋白质分子涉及肝细胞增殖、再生、凋亡调节,抑或肝纤维化过程,因此h AMSCs移植后所引起的上述分子表达变化可改善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肝损伤,抑制肝细胞凋亡,促进肝细胞有丝分裂,对肝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该研究为进一步探索调控肝再生、损伤修复信号通路(机制)及预防肝纤维化提供了新启示.  相似文献   
87.
应用紫外诱变技术对溶藻菌株NP23进行紫外诱变处理。经过粗筛后,从8株诱变株中选出2株对绿藻中小球藻和蓝藻中惠氏微囊藻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原始菌株的突变株NP23-1和NP23-4,其溶藻率(叶绿素a的去除率)比原始菌株提高30%-35%。连续6代测试,2株诱变菌株NP23-1和NP23-4溶藻率都很稳定,表明所得突变株是比原始菌株更优秀的溶藻菌株。  相似文献   
88.
江西青岚湖圆顶珠蚌的种群结构与繁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研究了江西青岚湖圆顶珠蚌(Unio douglasiae)的种群结构与繁殖特征。从其种群结构的周年变动情况来看,该种群趋于稳定状态,壳长40-65mm的个体占大多数。在采集的标本中,最大个体壳长为83.6mm,最小个体壳长为20.3mm。圆顶珠蚌自然种群性比为1:1.20,性成熟最小雌体壳长为27.6mm,体重为2.62g;最小雄体壳长为27.9mm,体重为2.21g;5至6月间繁殖盛期,检测到最小妊娠个体壳长为29.8mm,体重为2.98g,推断一周年的圆顶珠蚌可能达到性成熟。根据圆顶珠蚌生殖细胞的发育规律和滤泡的变化特点,性腺发育分为生长期和成熟期、排放期、恢复期;属多次产卵类型。育儿囊属外鳃型,胚胎在胶质索中发育,钩介幼虫成熟后,胶质索消失成黏液状,成熟钩介幼虫附在新形成的黏液丝上排出体外。妊娠母蚌在受到刺激后,易发生流产,提前排出胶质索。繁殖期为2至7月,4、5、6月为繁殖高峰期,妊娠率分别为80.43%、84.21%和78.05%。平均繁殖力为(183.72±6.43)千粒/个,最大繁殖力为344.64千粒/个,壳长为54.5mm;最小繁殖力为49.95千粒/个,壳长为29.8mm。繁殖力与壳长和体重显著相关。这些结果不仅可以丰富淡水蚌的生物学内容,也能为淡水蚌保护和湖泊与河流的规范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9.
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独特的调控功能,并在植物适应逆境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9-顺式环氧类胡萝卜素双加氧酶(NCED)是高等植物中ABA生物合成途径的一个关键酶。根据GenBank中的植物NCED基因的同源序列设计简并引物,通过RT-PCR及RACE技术从枸杞叶片中克隆到1个编码NCED的基因,命名为LbNCED。其cDNA全长为2316 bp,含有1个1824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个含607氨基酸残基,分子量为67.38 kDa、等电点(pI)为6.43的假定蛋白,其氨基酸序列与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和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的同源性达90%,在N-末端具有1个含15个氨基酸的叶绿体转运肽。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该基因在枸杞基因组中以低拷贝形式存在。盐处理和脱水处理的枸杞叶片中LbNCED基因的表达与内源ABA的积累同步变化。  相似文献   
90.
Cynandione A, an acetophenone from the roots of Cynanchum auriculatum and other species in the genus attenuates neurotoxicity of a variety of neurotoxic agents such as l-glutamate in vitro. In this study, we sought to further characterize the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cynandione A and other acetophenones from the roots of C. auriculatum in pheochromocytoma tumor cell line PC12 and investigate whether cynandione A protected against ischemic injuries in rats with experimentally induced cerebral ischemia. Viability assays using the 2-(2-methoxy-4-nitrophenyl)-3-(4-nitrophenyl)-5-(2,4-disulfophen-yl)-2H-tetrazolium monosodium salt method and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 release assays showed that cynandione A dose-dependently attenuated glutamate-induced cytotoxicity. Comparative proteomic analysis by 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 and 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time of flight MS/MS of PC12 cells treated with cynandione A showed 10 μM cynandione A caused broad changes in protein expression in PC12 cells including down-regulation of 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HMGB1) and dihydropyrimidinase-like 2 (DPYSL2). Immunoblotting studies showed that 10 μM cynandione A aborted glutamate-induced increase in DPYSL2 and HMGB1 levels in PC12 cells and 30 mg/kg cynandione A also attenuated the rise in HMGB1 levels and mitigated DPYSL2 cleavage in brain tissues of rats with cerebral ischemia. Furthermore, rats with cerebral ischemia treated with 30 mg/kg cynandione A exhibited markedly improved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s at 24 and 72 h compared with control and a 7.2% reduction in cerebral infarction size at 72 h (p < 0.05 vs. control). Our findings demonstrated that cynandione A mitigated ischemic injuries and should be further explored as a neuroprotective agent for ischemic strok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