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6篇
  免费   146篇
  国内免费   67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135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61.
目的制备系统性表达人载脂蛋白C3(APOC3)基因的转基因小鼠,建立高血脂小鼠模型。方法将人APOC3基因插入系统性表达启动子下游,构建转基因表达载体,通过显微注射法建立人APOC3转基因C57BL/6J小鼠。并利用特异引物PCR法鉴定转基因小鼠的基因型,Western blot检测基因表达水平,血生化分析检测不同月龄转基因小鼠与同龄野生型小鼠的血脂指标,脂肪染色观察肝脏脂肪水平。结果建立了高表达人APOC3基因的转基因小鼠品系;转入的人APOC3基因在血液、肝脏、小肠、肌肉、心脏、肾脏、脾脏中均有明显表达;不同月龄转基因小鼠的血浆甘油三酯水平明显高于同龄野生型小鼠;转基因小鼠的肝脏脂肪含量高于野生型小鼠。结论系统性表达人APOC3基因的转基因小鼠表现高脂血症表型,可以作为高血脂以及高血脂相关的心血管病的工具动物。  相似文献   
162.
目的按现行国标《实验动物微生物学检测方法》和《实验动物寄生虫学检测方法》对我国商品化的无特殊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小鼠进行微生物状况检测,为生产高质量的实验动物提供依据。方法对五家主要实验动物生产单位生产的ICR、KM、C57BL/6、BALB/c及BALB/c-nu品系的SPF级小鼠进行随机抽检。检测抽检小鼠所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情况。结果在抽检的SPF级小鼠中,病毒污染主要包括呼肠孤病毒Ⅲ型(Reo-3)、小鼠肺炎病毒(PVM)和多瘤病毒(POLY);主要细菌污染为肺炎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这些微生物病原体中,除条件性致病菌绿脓杆菌外,其他病原体对小鼠本身和实验研究均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3.
采用红外传感、激光定位、51系列单片微机控制和记忆等技术,研制一种检测动物悬尾特性的仪器,用于药物研究中的动物悬尾实验。经30例小鼠实验证明,效果良好,该仪器为动物悬尾实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先进方法。  相似文献   
164.
种群密度和培养体积对发头裸腹溞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培养密度(D1=100 ind·L-1,D2=150 ind·L-1,D3 =300 ind·L-1)和培养体积(V1 =50 mL,V2=100 mL,V3 =400 mL)对发头裸腹溞生长和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培养密度下,发头裸腹溞首次怀卵体长、雌体第一窝幼溞数和后代总数均随着培养体积的增大而减少,而雌体所产后代的性比(雄体∶雌体)随着培养体积的增大而增大.在相同培养体积下,雌体产出后代总数随着培养密度的增加而减少.雌体最大首次怀卵体长(0.95±0.10 mm)和最大后代总数(171.3±19.8 ind)均出现在D1V1组合,最大性比(0.54±0.05)出现在D3V2组合.培养密度和培养体积及其协同作用对发头裸腹溞雌体后代总数、后代性比均具有显著影响(P<0.001).  相似文献   
165.
以鼠源肝癌H22全细胞裂解物为抗原,通过化学偶联白喉毒素(DT)和串联重复的T辅助表位mH-SP70407-426肽段,混合OK432(链球菌A群)制成肿瘤全细胞疫苗H22-DT-M2-OK432(HDTMOK)。治疗性免疫结果显示,疫苗激发的免疫应答对H22肿瘤起到了有效的抑制作用。为进一步提高该疫苗的抗肿瘤效果,用偶联的疫苗制备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并验证其抑瘤效果。治疗性免疫结果显示,与PBS组相比,ISCOM疫苗组平均瘤重和瘤体积显著降低(P<0.01),同时有效地抑制了小鼠皮内肿瘤模型中的血管新生(P<0.01);ELISA法从血清中检测到高滴度的抗体。且与HDTMOK疫苗相比,ISCOM疫苗抑瘤作用提升显著(P<0.05)。HDTMOK能有效抑制小鼠肝癌实体瘤生长,佐剂配伍后的疫苗对H22的抑制更为显著,能够有效提升肿瘤全细胞疫苗的抗肿瘤能力。  相似文献   
166.
鱼类对重金属胁迫的分子反应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体中浓度超标的重金属对鱼类的正常生命活动产生了严重影响,甚至导致鱼类的死亡.鱼体受重金属离子胁迫时体内会产生一系列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并合成相关的蛋白和酶,如热激蛋白、金属硫蛋白、转运铁蛋白、谷胱甘肽转移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等以应对重金属对机体产生的危害.这是生物体对环境的一种应激保护性反应,是生物体对周围环境中过量重金属的一种防御性机制.通过鱼类在重金属胁迫下组织中相关基因的表达可以从分子水平上来阐述有毒物质对鱼体产生的影响.综述了重金属离子胁迫下鱼类机体的分子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67.
目的:探讨不同血流阻断方式对荷瘤小鼠肝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昆明小鼠24只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Suspe-nded operation,SO)、肝门阻断组(Occlusion of the portal triad,OPT)、保留肝动脉持续阻断门静脉(Occlusion of portal vein,OPV)各8只。采用门静脉注射肿瘤的方法建立肝癌模型,建模后3天采用阻断范围为左外叶和中叶、阻断时间为60分钟的入肝血流阻断方式,复流后5天后,通过测量3组对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以及病理学变化来评价不同血流阻断方式对肝细胞功能影响的程度。结果:门静脉注射小鼠肝癌细胞8天后,对照组测量小鼠正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值为66.5±22.3 IU/L,OPT组值为276.3±80.5 IU/L,OPV组值为89.6±28.4 IU/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测量小鼠正常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值为301.3±126.7 IU/L,OPT组值为1126.4±285.5 IU/L,OPV组值为438.6±150.7 IU/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病理组织学OPV组肝细胞损伤程度明显较OPT组轻。结论:保留肝动脉持续阻断门静脉可以减轻荷瘤小鼠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68.
目的:对比观察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与分期前后路联合手术针对短节段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抽取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骨科中心脊柱外科30例住院治疗短节段腰椎结核的患者,随机化分为两组,每组15例,分别施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和分期前后联合手术,观察比较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Frankle神经功能分级,术后12个月及18个月Birdwell植骨融合分级.结果:试验组及对照组术前、术后6个月Frankle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Frankle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8个月Frankle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2个月Birdwell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术后18个月Birdwell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对照组有两例发生断钉.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彻底、融合率高,远期效果良好,复发率低并能够最大限度恢复脊柱生物力学稳定性.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9.
<正>Phylogeography has been one major focus of evolutionary biology in recent years,with many important advances in Chinese species.In this issue,we collected 11 phylogeographic studies of plants by Chinese laboratories. We further synthesized the main findings and patterns emerging from these and previous phylogeographic studies in China and asked where phylogeographic research should be directed in the coming years.Numerous examples have shown that phylogeographic patterns in China did not show an expected expansion-contraction pattern at large scale, mirroring the geological records showing that no unified ice sheet had developed in China during the Quaternary Period.Instead,regional expansions and intraspecific divergences are very common in most studied species during the Quaternary oscillations.Different intraspecific lineages or alleles(haplotypes) were detected in multiple localized refugia,from where regional or local expansions are likely to have started.Hybridizations and introgressions are frequent between intraspecific lineages or between different species.We also reviewed computational methods for phylogeographic analyses.Despite the great progress made in recent years,there remains much to discover about the spatial-temporal dimensions and underlying speciation mechanisms of Chinese plants.Phylogeographic studies represent a key knot that connects the genus phylogeny(macroevolution) and speciation and adaptation (microevolution).Therefore,we advocate that:(i) phylogeographic studies of plants in China should be directed to the closely related species or a monophyletic group(for example,a genus or a section) in the coming years;and (ii) population genetic data based on direct sequencing multiple loci,especially those from nuclear genome and statistical tests should be widely adopted and enforced.The recovered intraspecific divergences and phylogeographic patterns of multiple-species may allow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high plant diversity in China and set up concrete hypotheses for studying plant speci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mechanisms in this region.  相似文献   
1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