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5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77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18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4篇
  1974年   4篇
  1973年   10篇
  1972年   6篇
  1971年   5篇
  1970年   3篇
  1968年   2篇
  196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根据四川画稿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种群分布特点,设立4个样地1个样带共44个样方(20 m×20 m),从种群密度、生命表和生境关联(草本层郁闭度和林分受干扰强度)等方面研究了保护区桫椤种群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每个桫椤种群样方的平均密度为0.088株/m2,幼苗密度为0.049株/m2;桫椤种群的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变化基本一致,发育过程中出现3个死亡高峰值,分别在第1龄级(H0.01 m)、第7龄级(3.90 m≤H4.80 m)和第10龄级(H≥6.60 m)阶段;种群生存率单调下降,累计死亡率单调上升,第7龄级以后,种群生存率小于1%;根据种群生存率函数Si、累计死亡率函数Fti、死亡密度函数fti和危险率函数λti4个生存函数曲线表明,画稿溪桫椤种群具有前期锐减、中期稳定、后期衰退的特点。桫椤各龄级阶段密度与草本层郁闭度均无显著相关(p≥0.18),然而桫椤幼苗(第1龄级)以上的个体密度、第7龄级密度与干扰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综合分析表明,画稿溪桫椤种群具有一定的自然更新能力,但人为活动的干扰可能是限制桫椤种群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三七皂苷R1对大鼠缺血心肌VEGF、bFGF的影响。方法:选择雄性Wistar大鼠39只,建立心肌梗死(AMI)模型,术后24h存活大鼠随机分为药物组(n=13)、对照组(n=13),另设假手术组(n=8)。药物组给予三七皂苷R1水溶液(2.5 mg·kg-1·d-1)腹腔注射、对照组及假手术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用药4周。于实验终点处死大鼠,心肌组织取材,Ⅷ因子染色计数微血管数(MVC)及微血管密度(MVD),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缺血心肌VEGF、bFGF蛋白的表达。结果:药物组及对照组MVC、MVD均高于假手术组,且药物组高于对照组(P0.05);大鼠缺血心肌药物组及对照组VEGF、bFGF蛋白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且药物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七皂苷R1促进大鼠缺血心肌血管再生同时可上调缺血心肌VEGF、bFGF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103.
初步研究吸烟对人口腔内常见微生物的影响。制备并分别取不同浓度的尼古丁、烟草浸出液、烟雾提取物,选择几种口腔中常见的微生物作为指示菌,混合培养后,观察并比较其对指示菌生长的影响;并通过采集男性吸烟与不吸烟志愿者漱口水,培养后观察比较2组间细菌种类和数量的差异。高浓度的尼古丁对多数指示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低浓度对细菌有一定促进作用;不同浓度的烟草浸出液对指示菌生长的影响表现也不同;各浓度的烟雾提取物对实验菌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对志愿者漱口液中微生物的研究结果表明,吸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口腔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吸烟对口腔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因微生物种类不同各异。  相似文献   
104.
根据GenBank报道的停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dysgalactiae)isp基因(GenBank:CP002215.1)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得到isp基因。片段大小为1 500 bp,与从GenBank下载的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结果为98.57%。将isp基因克隆于表达载体pET-25b,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ET-25b-isp,将重组质粒分别转化BL21(DE3),将BL21(pET-25b-isp)阳性重组菌株经IPTG诱导后,SDS-PAGE结果显示均有蛋白表达,大小分别为53 ku与目的蛋白大小相符;Western blot检测显示,表达的蛋白为目的蛋白。对成功构建的菌株BL21(pET-25b-isp)表达条件经优化后,在温度37℃,诱导时间12 h,IPTG浓度为1 mmol/L时,蛋白有较高的表达量。  相似文献   
105.
钙对土壤镉有效性的影响及其机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赤红壤上两种镉污染水平下,施用4种钙量(0、40、100、200 mg·kg-1)对小油菜生物量、镉吸收量及土壤溶液中钙、镉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镉或者高镉污染水平下,与对照相比,小油菜干质量均以高钙用量处理的增幅最大,两季平均增加了5.5%(低镉)和17.3%(高镉);增加钙的施用量,使土壤溶液中钙浓度明显增加,小油菜体内钙浓度也明显增加;当钙施用量为100 mg·kg-1时,土壤溶液中镉浓度较对照分别增加74.5%(低镉)和31.0%(高镉),而小油菜体内镉浓度较对照分别降低4.5%(低镉)和13.1%(高镉).两种镉污染水平下,土壤溶液中钙/镉(质量比)值与小油菜体内镉浓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溶液中钙/镉比值影响土壤镉的有效性,进而影响小油菜对镉的吸收.  相似文献   
106.
盐、碱胁迫下小冰麦体内的pH及离子平衡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混合两种中性盐(NaCl和Na2SO4)和两种碱性盐(NaHCO3和Na2CO3)分别模拟出不同强度的盐、碱胁迫条件,对小冰麦苗进行12 d胁迫处理,测定茎叶组织液的pH值及Na+、K+、Ca2+、Cl-、SO42-、NO3-、H2PO4-和有机酸等溶质的浓度,以探讨盐、碱两种胁迫下小冰麦体内的pH及离子平衡特点.结果表明:盐、碱胁迫下小冰麦茎叶内的pH值均稳定不变;随胁迫强度的增加,盐胁迫下小冰麦茎叶内有机酸浓度没有明显变化,Cl-浓度大幅度增加,而碱胁迫下有机酸浓度大幅度增加,Cl-浓度没有明显变化.盐、碱胁迫下小冰麦茎叶中的阳离子均以Na+和K+为主,但阴离子的来源明显不同.盐胁迫下无机阴离子对负电荷的贡献起主导作用,其贡献率达61.3%~66.7%;而碱胁迫下,随胁迫强度的增大,有机酸对负离子的贡献率从38.35%上升到61.60%,逐渐成为主导成分.实验结果表明,有机酸积累是小冰麦在碱胁迫下保持体内离子平衡和pH稳定的关键生理响应.  相似文献   
107.
追施氮肥时期对冬小麦旗叶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追氮时期对小麦旗叶叶绿素荧光特性、光合速率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追肥较起身期或挑旗期追肥,改善了小麦旗叶PSⅡ的活性(Fv/Fo)、光化学最大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实际量子产量(ΦPSⅡ)及光合速率,降低了籽粒灌浆中前期非辐射能量耗散,有利于叶片所吸收的光能较充分地用于光合作用,提高了籽粒灌浆后期非辐射能量的耗散,减缓了叶片光抑制程度和衰老进程.拔节期追肥可显著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08.
为构建能表达FPV VP2蛋白的重组犬2型腺病毒(CAV-2)载体.首先用PCR方法从FPV GT-2株细胞培养物中扩增出了VP2蛋白基因,将其克隆到真核表达质粒pVAX1中构建了含有FPV vp2基因的表达盒(CMV-VP2-PolyA),将该表达盒酶切后定向克隆到含有CAV-2 E3区的穿梭质粒pVAX△E3中,构建出pVAX△E3VP2.用Sal I+Nru I双酶切pVAX△E3VP2,回收含有目的基因表达盒部分,将其定向克隆入含有CAV-2全基因组的骨架质粒pPoly2-CAV-2中,构建了重组质粒pCAV-2-FPV-VP2.Cla I+Asc I酶切pCAV-2-FPV-VP2释放出重组基因组,以此转染MDCK细胞,获得了重组病毒CAV-2-VP2.该重组病毒能使MDCK细胞产生腺病毒样细胞病变.Western blot检测证实,该重组病毒能表达具有免疫学活性的VP2蛋白.该重组病毒可以有效地诱导免疫猫产生抗FPV和CAV-2抗体.本实验表明该重组病毒有可能成为一个FPV的疫苗株.  相似文献   
109.
危险性害虫西花蓟马的传播现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西花蓟马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从北美洲迅速向外传播扩散,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温室蔬菜和观赏植物上的一种重要危险性害虫。本文依据国内外的有关资料,分析了该虫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情况和扩散原因,并提出在我国控制其传播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0.
Five compounds (1-5) were isolated from the rhizome of Beesia calthaefolia (Maxim.) Ulbr. Based on chemical and spectral evidence, their structures were determined as beesic acid (9-phenyl-2E, 4E, 6E, 8E-nontetraenoic acid, 1), vanillic acid (2), oleanolic acid-3-O-α-L-arabinopyranosyl-28-O-α-L -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 ester (3), hederasaponin B (oleanolicacid-3-O-α-L-rhamnopyranosyl-(1→2)-α-L-arabinopyranosyl-28-O-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 ester, 4) and beesioside Q (oleanolic acid-3-O-β-D -glucopyranosyl-(1→3)-α-L-rhamnopyranosyl-(1→2)-α-L-arabinopyranosyl-28-O-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 ester, 5), respectively. Compound 1 was isolated from natural sources for the first time and compound 5 was a new compou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