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269篇 |
免费 | 1125篇 |
国内免费 | 4763篇 |
专业分类
1315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1篇 |
2023年 | 270篇 |
2022年 | 450篇 |
2021年 | 491篇 |
2020年 | 473篇 |
2019年 | 470篇 |
2018年 | 336篇 |
2017年 | 332篇 |
2016年 | 335篇 |
2015年 | 463篇 |
2014年 | 717篇 |
2013年 | 584篇 |
2012年 | 837篇 |
2011年 | 825篇 |
2010年 | 667篇 |
2009年 | 685篇 |
2008年 | 723篇 |
2007年 | 752篇 |
2006年 | 627篇 |
2005年 | 571篇 |
2004年 | 427篇 |
2003年 | 385篇 |
2002年 | 341篇 |
2001年 | 295篇 |
2000年 | 266篇 |
1999年 | 144篇 |
1998年 | 104篇 |
1997年 | 67篇 |
1996年 | 52篇 |
1995年 | 37篇 |
1994年 | 31篇 |
1993年 | 25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30篇 |
1990年 | 23篇 |
1989年 | 21篇 |
1988年 | 28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21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25篇 |
1981年 | 4篇 |
1965年 | 3篇 |
1964年 | 3篇 |
1963年 | 4篇 |
1958年 | 8篇 |
1954年 | 3篇 |
1950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01.
102.
常规灌注固定法多用于兔和大鼠等较大动物,并存在一些不足。改进了灌注固定法流程、灌注溶液的配方、流速、用量以及灌注装置,将其用于在显微操作下制备的缺血再灌注C57BL/6N小鼠模型,并对其海马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SOD1基因表达。结果显示,改进的灌注固定法使组织切片结构更加清晰,海马免疫阳性神经元定位于胞浆。缺血再灌注组(24hI/R)海马神经元SOD1表达比假手术对照组(sham-o)减少,而高压氧治疗组(24hHBO)SOD1表达有所恢复。表明改进的灌注固定法用于缺血再灌注C57BL/6N小鼠海马SOD1基因表达效果良好,结果可靠。实验结果提示,高压氧的治疗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增加SOD1基因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3.
西加毒素的危害及其检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加毒素是由少数几种海洋底栖微藻产生,具有极强毒性的生物毒素,它能够通过食物链传递而累计在多种珊瑚鱼体内,继而造成人类因食用鱼类而中毒。近年来,随着珊瑚鱼类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贸易,西加毒素中毒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为给预防西加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提供借鉴,对西加毒素的分子结构、化学性质、生物来源、制毒机理、中毒症状和对人类的危害进行了综述。就目前主要的检测方法进行了技术特性的介绍,并对常用检测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04.
105.
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maspin蛋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75例上皮性卵巢癌中maspin蛋白与VEGF-C的表达情况,以卵巢良性肿瘤及正常卵巢作为对照。结果:maspin和VEGF-C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3%、82.7%,均明显高于卵巢良性肿瘤(13.3%、20%)和正常卵巢组织(0%、0%),maspin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与FIGO分期高、组织学分级高、腹水形成和淋巴结转移有关;VEGF-C与FIGO分期高、淋巴结转移和腹水形成有关;上皮性卵巢癌中maspin蛋白与VEGF-C的表达成正相关。结论:maspin和VEGF-C在上皮性卵巢癌中表达上调,在卵巢上皮性癌的浸润、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6.
拟南芥白化突变体心口的基因定位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MS30是拟南芥经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得到的白化突变体。该突变体的叶绿体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同时伴随叶绿素缺失。遗传分析显示EMS30突变体的突变表型受隐性单基因控制。采用图位克隆的方法对EMS30突变基因进行定位的结果显示,该基因位于拟南芥第一条染色体的分子标记F21M12和F14N23之间的96kb区间内,该区间包含25个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区间内有3个基因定位在叶绿体或与叶绿体发育相关。这些结果有助于该基因的克隆,为阐释叶绿体发育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使用双侧自体腘绳肌腱一期修复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内窥镜微创双侧自体腘绳肌腱修复膝关节内韧带,术后用IKDC分级、影像学IKDC分级、Lysholm功能评分和KT2000TM测量进行关节机能打分。结果:11例患者获得3-5年随访,平均随访3.8年。术前Lysholm功能评分平均(46.8±5.7)分,终末随访时平均(81.3±10.5)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关节稳定性测量,在20磅时、30磅和最大拉力时健膝和患膝分别是:6.1±0.3和6.8±0.8;6.3±0.5和7.7±1.3;7.5±0.6和9.6±2.4,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主观IKDC分级:A级4例,B级6例,C级1例;影像学IKDC分级:A级8例,B级2例,C级1例。结论:关节镜辅助下使用双侧自体腘绳肌腱一期修复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是重建膝关节稳定性的良好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8.
A dodecapeptide EDIKPKTSLAFR ligand targeting CEN- 1 huma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 was identified by in vivo phage display. Two tridecapeptides and their derivatives, named YR13 (YEDIKPKTSLAFR), EY 1 3 (EDIKPKTSLAFRY), EY 1 3-NH2 (EDIKPKTSLAFRY-NH2) and Fmoc-YR 1 3 (Fmoc-YEDIKPKTSLAFR), were synthesized and radiolabeled with ^[3]I. The stability in vitro, biodistribution and tissue distribution of selected phage particles in mice bearing NPC tumor were determined, and plasma metabolites analysis of radiolabeled peptides was carried out. Although Fmoc and NH2 groups could protect the peptide from deiodination, only Fmoc group inhibited the binding of Fmoc-YR13 to NPC tumors. The compound EY13-NH2, the C-terminal amide of peptide EY13, had the greatest serum stability, the least deiodination, and showed favorable tumor/blood ratios. The selected phage particles (phage 3 or phage 5) were more concentrated in NPC tumors than the control phage (initial phage display peptide library). EY13 could also inhibit the binding of selected phage particles to tumor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EDIKPKTSLAFR was a good candidate in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NPC. 相似文献
109.
中国首次发现恐象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一件恐象类的下颌。经查证,该下颌产于甘肃临夏州东乡县班土村晚中新世柳树组底部的砂岩透镜体中。根据联合部斜向前下方和p3具下内尖等特征,该下颌被归入原恐象属Prodeinotherium。该下颌以p3相对于其他颊齿特别小、无真正下外脊而区别于该属已知各种。这是中国目前所知惟一一件恐象化石,故定名为中华原恐象P.sinense。恐象类在欧洲、南亚和非洲早一中中新世已广泛分布,至晚中新世已十分进步。中华原恐象一方面保留了某些早期恐象的性状,另一方面又具有一些自身特有的性状。这表明中华原恐象可能较早从恐象主干中分出,而后成为独立发展起来的一支。在中国或周边地区早-中中新世地层中应该还有恐象化石,等待我们去发现。 相似文献
110.
养殖乌鳢类立克次体感染的超微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养殖乌鳢RLO感染主要内脏器官超微结构病理变化,并初步探讨了发病机制。观察发现:RLO寄生细胞明显肿大,胞质电子密度低,细胞器肿大、溶解,RLO可随肿胀、破裂的细胞进人组织间隙;在一些寄生细胞内尚发现变性的RLO。内脏组织细胞普遍肿大,细胞器分散、稀少,线粒体除明显肿胀、嵴断裂消失外,尚发现坏死性变化即出现致密核心或无定形的电子密度物质;粗面内质网扩张、破裂和脱颗粒;部分细胞内溶酶体增多,胞质内发现明显的髓鞘样结构;核肿大或核固缩、溶解,并可见核内出现髓鞘样结构和核包含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