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69篇
  免费   1133篇
  国内免费   4757篇
  13159篇
  2024年   121篇
  2023年   270篇
  2022年   450篇
  2021年   491篇
  2020年   472篇
  2019年   470篇
  2018年   336篇
  2017年   332篇
  2016年   336篇
  2015年   463篇
  2014年   720篇
  2013年   584篇
  2012年   837篇
  2011年   823篇
  2010年   667篇
  2009年   685篇
  2008年   723篇
  2007年   752篇
  2006年   627篇
  2005年   572篇
  2004年   427篇
  2003年   385篇
  2002年   341篇
  2001年   295篇
  2000年   266篇
  1999年   144篇
  1998年   104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4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4篇
  1958年   8篇
  1954年   3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1980—2007年大亚湾鱼类物种多样性、区系特征和数量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2004—2005年大亚湾海域底拖网鱼类调查数据,并结合1980—2007年的历史资料,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区系特征、多样性、优势种和数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4—2005年,大亚湾海域共记录鱼类107种,分属13目50科,以中下层鱼类的种类最多,为48种,其次是中上层和底层种类,分别为37种和21种.大亚湾鱼类区系具热带和亚热带特性,以暖水性种类占绝对优势,为97种,暖温性种类为10种.多样性指数以夏季最高(3.82),其次是冬季(3.37)和秋季(3.00),春季最低(2.40).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季节变化情况与多样性指数相似.1980—2007年大亚湾海域鱼类群落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鱼类种类数减少,优势种更替明显.鱼类种类数由1980年的157种减少至1990年的110种,2004—2005年继续减少至107种;鱼类优势种由1980年以带鱼和银鲳等优质鱼为主,更替为以小型和低值的小沙丁鱼、小公鱼和二长棘鲷幼鱼为主.用包含年际变化趋势和季节性周期变化的回归模型模拟1980—2007大亚湾鱼类资源密度的变化,鱼类资源密度在1980—1999年和1990—2007年两个时期均呈下降趋势,但1990—2007年间下降幅度比1980—1999年间大;1980—1999年鱼类资源密度的季节波动幅度较平缓(振幅为0.099),而1990—2007年的季节波动较大(振幅为0.420),说明1990—2007年阶段大亚湾鱼类数量的季节变化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2.
Bisexual fertile diploid androgenetic individuals (A0) (2n=100) were formed by androgenesis. In this way, the diploid spermatozoa from male allotetraploid hybrids (AT) (4n=200) of red crucian carp (Carassius auratus red var.) (♀) × common carp (Cyprinus carpio L.) (♂) were used to fertilize the UV-treated hap- loid eggs of goldfish (Carassius auratus), and living androgenetic diploid fish were developed. The A0 became sexually mature at the age of 2 years, and they fertilized with each other to form their offspring (A1). In this study, we observed the chromosomal number, gonadal structure and appearance of A1 fish.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In A1, there were 85% tetraploids (A1-4n), 10% triploids (A1-3n) and 5% diploids (A1-2n), suggesting that diploid A0 could produce diploid gametes.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formation of diploid gametes generated from diploid A0 was probably related to the mechanism of pre-meiotic endoreduplication. (2) Among A1, only A1-4n possessed normal ovaries and testes. The mature males of A1-4n produced white semen. Under the electron microscope, the head of diploid sperm generated by A1-4n was bigger than that of haploid sperm generated by red crucian carp. In the testes of the A1-4n, there were many mature normal spermatozoa with a head bearing plasma mem- brane and a tail having the typical structure of "9 2" microtubules. Between the head and the tail, there were some mitochondria. The ovaries of A1-4n developed well and mainly contained II, III and IV-stage oocytes. The IV-stage oocytes were surrounded by inner and outer follicular cells. The micropyle was observed on the oolemma of follicular cells. There were abundant yolks and plenty of endoplasmic reticulum in the cytoplasm of IV-stage oocytes. Because A1-2n and A1-3n were distant crossing diploid hybrids and triploid hybrids respectively, they possessed abnormal gonads, and no mature semen and eggs were observed. (3) Compared with allotetraploids, the A1-4n fish not only had advantages such as fast growth rate and strong resistibility but also showed some new good performances such as high ratio of body width to body length, smaller heads and shorter tails.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n- drogenesis could produce bisexual fertile tetraploids and improve the shape of allotetraploid hybrids as well, which will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both the cell genetics research and fish breeding.  相似文献   
123.
光温外界信号、植株状态与成花决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植物由营养生长状态转向生殖生长状态(成花转变)是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一步。经过一段时期营养生长的植株,便自动进入成花感受态,在这种状态下植株才能够对外界信号产生应答反应而启动成花过程。本文主要讨论光周期和温度对成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4.
叶绿体和线粒体是高等植物细胞内2种重要的细胞器。由于细胞质雄性不育(CMS)被认为是一种由线粒体基因编码的性状,因此,近10多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线粒体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由线粒体基因编码的与CMS相关蛋白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与线粒体相比,叶绿体与CMS关系的研究相对滞后。虽然一些研究者在核不育水稻中,观  相似文献   
125.
根系氮吸收过程及其主要调节因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氮(N)是植物根系吸收最多的矿质元素之一.全球变化将使土壤中N的有效性发生改变,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分配格局与过程.研究根系N吸收及其调控对预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由于土壤中存在多种形态的N源,长期的生物进化和环境适应导致植物根系对不同形态N的吸收部位、机理及调控有较大差别.因此,植物长期生长在以某一形态N源为主的土壤上就形成了不同的N吸收机制和策略.本文简述了近年来在植物根系N吸收和调控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评述了不同形态N在土壤中的生物有效性,根系N吸收部位,N在木质部中的装载和运输,不同形态N(NO3^-、NH4^+和有机氮)的吸收机制,以及根系N吸收的自身信号调控和环境因子对根系N吸收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目前根系N吸收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6.
目的利用昆虫细胞/杆状病毒系统表达猪瘟病毒(CSFV)E2蛋白,用于E2蛋白功能、开发CSF新型疫苗以及建立相关血清学诊断方法等研究。方法采用RT-PCR扩增CSFV E2基因,将PCR产物克隆到pGEM-T-Easy载体,将该基因插入到pFast-BacHT A载体中,构建重组转座载体后转化DH10Bac感受态细胞,获得重组Bacmid质粒后转染sf9昆虫细胞,传毒3代,对表达蛋白进行Western-blot及免疫组化鉴定。结果成功克隆CSFVE2基因,其核苷酸序列为1119 bp。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表达E2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3×103,Western-blot和免疫组化结果证实表达蛋白能够被CSFV标准阳性血清识别。结论在Bac-to-Bac杆状病毒系统中的成功表达了CSFV E2蛋白,与CSFV标准阳性血清具有较好的反应性。  相似文献   
127.
李双明  孙蕊  骆浩  孙愫  王莹  付玉杰 《植物研究》2007,27(4):500-503
分别采用254、365 nm两种波长的紫外光对东北红豆杉鲜叶进行辐射,研究了波长、辐射时间以及样品处理方式对东北红豆杉鲜叶中紫杉醇及三尖杉宁碱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北红豆杉鲜叶经匀浆处理后接受紫外辐射,两种波长的紫外光都可以使紫杉醇及三尖杉宁碱的含量增加,但不同波长对紫杉醇及三尖杉宁碱含量提高的趋势却不相同。365 nm的紫外光辐射2 h时使紫杉醇和三尖杉宁碱含量均提高到了最大值,两种物质含量分别提高了44.6%和53.0%,而254 nm的紫外光在辐射8 h时才达到最大值,两种物质含量分别提高了39.2%和24.3%。可以选取365 nm的紫外光对东北红豆杉鲜叶水匀浆体系进行辐射,快速高效地提高鲜叶内紫杉醇和三尖杉宁碱的含量。  相似文献   
128.
植物芥子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芥子酶防御系统为白花菜目植物特有.由芥子酶及其底物硫代葡萄糖苷组成.芥子酶和硫代葡糖苷分别储藏在不同的细胞中,在受到病虫侵袭时,底物和酶相遇,硫代葡糖苷被降为有毒化合物,起防御作用.对植物芥子酶防御系统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基因家族的结构、基因的表达调控、芥子酶的细胞定位、植物以外其它生物的芥子酶、硫代葡糖苷/芥子酶系统起源进化以及其可能功能等.  相似文献   
129.
FACE水稻生育期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技术平台,设置大气CO2浓度比对照高200μmol mol^-1的FACE处理和不同的施N量水平,以水稻钟模型为基础,构建了FACE水稻生育期模拟模型。通过不同年度试验数据的检验,表明模型对CK及FACE条件下水稻不同生育期天数的预测性能好。不同生育期预测误差的根均方差(RMSE)最大为2.64d,最小只有0.15d,且相关系数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说明FACE水稻生育期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0.
体细胞核移植后核重编程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雁  冯云  孙贻娟 《生命科学》2006,18(4):355-360
近年来,人类核移植胚胎干细胞建系成为一项炙手可热的研究,用再生医学的理念治疗退行性疾病及器官移植为这一研究带来无穷的魅力和生命力;但是核重编程仍是核移植技术的瓶颈,制约了重构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核重编程是指供体细胞核移入卵母细胞后必须停止本身的基因表达程序并恢复为胚胎发育所必需的特定的胚胎表达程序。只有供核发生完全重编程,重构胚胎才能正常发育。核重编程与供核者的年龄,供核细胞的组织来源、分化状态、细胞周期、传代次数,供核的表遗传标记以及供卵者的年龄、卵子的成熟度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颗粒细胞作为核供体最易被核重编程。供核者为胎体或新生体,供核细胞处于低分化状态或已传数代,供核细胞经过去表遗传标记处理,供卵者性成熟且年龄轻、卵子核与胞浆都成熟等均为有利于核重编程的因素。重构胚胎的培养方法对核重编程也至关重要,目前主张使用序贯培养及体细胞化培养。创造各种适于核重编程的条件有利于从更高的起点开展核移植胚胎干细胞研究,提高重构胚胎干细胞建系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