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2篇
  免费   300篇
  国内免费   1288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150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137篇
  2019年   153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114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219篇
  2013年   173篇
  2012年   235篇
  2011年   217篇
  2010年   198篇
  2009年   192篇
  2008年   190篇
  2007年   191篇
  2006年   209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122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ycf94基因是近年来在叶绿体基因组中新发现的一个基因,在蕨类植物中表现高度保守。该研究共选取94种蕨类植物,在系统发育背景下,对ycf94基因的结构特征、密码子偏好性、进化速率和适应性进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ycf94基因的密码子偏好性较弱,偏好使用以A/U结尾的密码子,且不同物种间的偏好性存在一定差异。密码子偏好性的形成主要受到突变压的影响,同时也存在其他因素的作用;基于凤尾蕨科和其他蕨类中ycf94基因的结构特征存在区别,对两者的分子替换速率进行了比较,表明颠换率、非同义替换率和ω值间存在显著差异;仅检测出1个正选择位点74A,强烈的负选择作用表明ycf94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基本趋于稳定。这为蕨类系统发育分析提供了新依据,并提供了解析ycf94基因功能的线索。  相似文献   
992.
红外相机是一种经典的野生动物观测手段,具有连续性、非损伤性等一系列优点,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对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等重要野生动物物种的监测。2018年8月至2020年10月两年多时间,本研究在位于秦岭山系中段的陕西黄柏塬、观音山与佛坪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4条沟谷(大南沟、破碾子沟、大古坪岩屋沟及龙潭子岩屋沟)共架设80台红外相机,对秦岭山系中段大熊猫种群恢复区域的野生动物活动情况进行非损伤性监测。监测期间共获得鸟类与兽类影像34514张,辨认并记录68个物种,包括兽类21种和鸟类47种,在此基础上建立野生动物影像数据库,并利用该数据库分析了监测区域的物种多样性状况。结果显示,研究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各物种丰度分布较为均匀,鸟类的多样性高于兽类,而均匀性较低;在不同沟谷中,佛坪保护区龙潭子岩屋沟的群落丰富性和均匀性均很高,但动物绝对数量较少,有待进一步调查;观音山保护区破碾子沟的群落丰富性和均匀性则最低,应关注这一区域的生态恢复工作;黄柏塬自然保护区大南沟监测到的野生动物总有效照片数与大熊猫有效照片数均最多,侧面说明其在4条沟谷中生态情况恢复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993.
石伟雄  李雪  朱华  苏磊  秦川 《微生物学报》2023,63(10):3773-3783
无菌动物是指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在其体内外的任何部位均检测不出细菌、真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氏体、病毒、原生动物和寄生虫的动物。无菌动物因其不携带任何微生物,可转化为携带特定微生物的动物,同时因其免疫系统处于休眠状态,对微生物感染异常敏感,可建立多种悉生动物模型,用于特定微生物感染实验和致病机制研究。此外,无菌动物作为关键工具,是研究菌群与疾病关系的核心,在微生物与宿主健康、疾病和感染机制研究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对无菌动物及其在微生物与宿主互作机制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94.
本研究在野外围栏条件下采用析因实验设计,测定营养、捕食及空间行为对根田鼠(Mi-crotusoeconomus)种群统计特征的影响。本文旨在检验下述特定假设:高质量食物可利用性和捕食对限制小型啮齿动物种群密度具有独立的和累加的效应。3年期间,4种野外实验处理6个重复的研究结果表明,附加食物并预防捕食者处理的种群具有最高密度;未附加食物及不预防捕食者处理(对照)的种群密度最低;而单一处理的种群,其密度居中。不同处理条件下,新生个体在种群的补充模式以及种群瞬时增长率的变化均与种群密度的变动相应一致。双因素ANOVA的结果证明,附加高质量食物能明显地提高根田鼠的种群密度,而对种群补充量的作用则较弱,仅接近显著水平;预防捕食者不仅能显著地作用于种群密度,更能强烈地影响种群补充量。高质量食物和捕食者的作用具有累加的性质,两者的交互作用对种群密度和补充量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95.
本文所述湟水穗螨(Siteroptes huangshuiensis)、青海穗螨(S.chinghaiensis)及燕麦穗螨(S.avenae)为禾谷穗腐病之传布媒介。穗腐病在欧美等地被称作“银顶病”(Silver top)或“白穗病”。此病在青海省部分地区的农田杂草野燕麦(Avena fatua)上发病率很高,并已不同程度地侵染到小麦、青稞及家燕麦(A.sativa)等农作物。关于媒介穗螨的种类记述已  相似文献   
996.
目前已知棉铃虫病毒病共有四种类型:核型多角体病毒病,质型多角体病毒病,颗粒体病毒病和虹彩病毒病(Martignoni&lwai 1977;Stadelbacher et al.1978)。棉铃虫的质型多角体病毒(简称CPV)常与核型多角体病毒混合发生,给寄主的正常饲养繁殖和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增殖利用带来了重大困难。此外,对这类病毒在防治棉铃虫的作用方面也需要作出正确的评价。我们曾报道过棉铃虫质型病毒的分离、特征和病理学(苏德明等,1978),本文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该病毒在寄主中肠上皮细胞内的形成过程,以进一步阐明其增殖发病机理,并为其利用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7.
本实验用离体大鼠心脏Langendorff灌流模型,观察缺血及缺血——再灌注对大鼠心肌肌浆网[SR]钙转运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缺血25min引起SR钙摄取初速率下降,摄取量降低;缺血40min,使其进一步加重。缺血25min后再灌注15min,SR的钙转运功能进一步降低,与缺血40min后果类似;同时SR上的Ca~(2 )-ATPase活性也显著降低。用不同pH的灌流液进行再灌注,对SR钙转运功能的障碍无显著影响。这提示:心肌缺血可引起SR的钙转运功能障碍,并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加重;再灌注加重缺血造成的SR功能的损伤。偏酸或偏碱的K-H液再灌注均不能改善SR钙转运功能的抑制,表明pH变化不是缺血-再灌注时引起SR功能障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8.
中国鲀形目鱼类嗅觉器官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嗅觉器官是鱼类的一种重要感觉器官,它感受由化学而引起的刺激。各种鱼类的感觉器官是十分不同的,不少学者研究了它的构造及其生理机能。以往对鲀形目鱼的嗅觉器官构造的研究报道甚少,大多注意了它的外鼻孔的形态变化,仅在少数文章(Hora,1975)提到鲀形目鱼的嗅觉器官极不发达。为了弄清它的构造特点,解剖观察了中国鲀形目代表性种类的嗅觉器官,对它们的构造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它们在各不同分类阶元有独特的构造。  相似文献   
999.
The foliar anatomy of 15 Malaysian species of Chionanthus and 3 species of Olea is described and compared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sclereids. The anatomy of the two genera is similar except that Chionanthus shows a wider range in sclereid form, eight kinds ofsclereid are recorded. Filiform sclereids are present in all Olea species and most Chionanthus species examined, additional kinds ofsclereid found in these Chionanthus species include astrosclereids, dendrosclereids, osteosclereids and polymorphic sclereids, with brachysclereids of several forms in the petiole. Quantity of sclereids is not related to coriaceousness, which is determined by leaf thickness. Anatomical characters do not support any major grouping of species within Chionanthus and provide further evidence that the sections, Eulinocitra and Ceranthus , are untenabl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lepidote scales of Olea and the peltate hairs common to all oleaceous genera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000.
大熊猫源肺炎克雷伯菌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肺炎克雷伯菌是仅次于大肠杆菌的常见条件致病菌之一,严重时可导致大熊猫发生出血性肠炎、全身性败血症等。【目的】明确大熊猫源肺炎克雷伯菌的生物学特性,对防控该病作出科学指导。【方法】分别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拉丝实验、K-B纸片法和PCR技术对46株大熊猫源肺炎克雷伯菌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高黏性表型、耐药表型和15种常见毒力基因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并根据以上生物学特性选择一株可能具有致病性的分离菌pneumoniae-X-5,研究其对小鼠的致病性。【结果】46株肺炎克雷伯菌均可形成荚膜;12株为高黏性表型肺炎克雷伯菌;能形成生物被膜的菌株占比为65%(30/46);分离出的46株菌中多重耐药菌株占58%(27/46),对氨苄西林、苯唑西林、青霉素、万古霉素呈100%耐药;毒力基因检出率最高的为ureA(91.30%,42/46)。pneumoniae-X-5菌株对小鼠的LD50为8.9×104CFU/mL;该菌株攻毒小鼠肺泡间隔增厚,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变性坏死,脾充血,十二指肠黏膜上皮和固有层分离,固有层部分细胞坏死。死亡小鼠脾脏含细菌量最多,其次为肝脏。【结论】本试验阐明了部分大熊猫源肺炎克雷伯菌的多重耐药性、能形成生物被膜、具有高黏表型等病原生物学特性,为大熊猫肺炎克雷伯杆菌病的防控及临床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