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47篇
  免费   613篇
  国内免费   2349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138篇
  2022年   212篇
  2021年   276篇
  2020年   255篇
  2019年   269篇
  2018年   195篇
  2017年   169篇
  2016年   169篇
  2015年   265篇
  2014年   371篇
  2013年   328篇
  2012年   456篇
  2011年   458篇
  2010年   367篇
  2009年   356篇
  2008年   387篇
  2007年   372篇
  2006年   321篇
  2005年   300篇
  2004年   227篇
  2003年   204篇
  2002年   172篇
  2001年   160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119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61.
262.
本文研究了不同强化饵料对匙吻鲟(Polyodon spathala)仔鱼生长和发育的影响,实验采用蛋黄或鱼油强化卤虫无节幼体或桡足幼体为饵料的共6个实验组,即未强化卤虫组、蛋黄强化卤虫组、鱼油强化卤虫组和未强化桡足幼体组、蛋黄强化桡足幼体组、鱼油强化桡足幼体组,对匙吻鲟仔鱼开口驯化14 d,动态监测和统计不同饵料组匙吻鲟仔鱼的生长和存活情况,并对消化酶活性进行相关性分析。体重、体长、日增重和存活率4个指标,均为桡足幼体组显著高于卤虫组(P0.05),尤其在存活率方面,鱼油强化卤虫组不足50%,而未强化桡足幼体组最高可达86.59%;不同饵料组生长模式方程都获得较好的拟合,从体重和体长生长曲线看,桡足幼体组从饲喂8天起体长和体重进入快速生长期,而卤虫组生长一直相对缓慢;胃蛋白酶活性在未强化桡足幼体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不同饵料组对仔鱼的淀粉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结果表明,在匙吻鲟仔鱼开口期以桡足幼体开口饵料驯化效果较好,特别是未强化桡足幼体组仔鱼的存活率高,鱼油强化桡足幼体组仔鱼生长速度较快,而以卤虫饲喂效果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263.
264.
265.
266.
本研究在原来CASA模型的基础上,对模型参数最大光能利用率和水分胁迫系数的算法进行了改进,利用改进后的CASA模型模拟了2010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并用地面实测样方数据对改进后的模型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改进的CASA模型可应用于内蒙古草原小尺度植被NPP的估测,模拟NPP值与地面实测值之间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R2=0.829,P0.05);2010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原植被生长季(4—10月)NPP为284.64 g C·m-2·a-1,不同地区年均NPP相差较大,东北部东乌珠穆沁旗草原NPP高达411.11 g C·m-2·a-1,而西北部的二连浩特市草原NPP仅为158.87 g C·m-2·a-1;整体上,锡林郭勒盟草原的NPP由东向西逐步递减,这与该区域水热条件限制基本一致;由于降水量的时滞效应,该年度内NPP出现两次峰值;2010年锡林郭勒境内草原NPP集中分布在250~350 g C·m-2·a-1,草甸草原的NPP最大,典型草原次之,荒漠草原最小。  相似文献   
267.
北京地区黄檗种群数量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为我国二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北京地区黄檗多散生于阔叶林中,数量稀少,为了解北京地区黄檗种群的年龄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促进种群扩繁,在北京百花山、松山和雾灵山自然保护区共设置了12个20 m×20 m的样地,从种群的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空间分布格局等3个方面分析了黄檗种群的数量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黄檗幼龄期个体数较多,中龄期个体数相对稳定,老龄期个体数量稀少,倒"J"的径级结构表明黄檗种群总体属于增长型种群;但局部小种群的径级结构组成比例差异很大。2)在整个黄檗种群的静态生命表中有3个死亡率高峰,第一个是从幼树阶段至小树阶段,第二个是从小树阶段至大树阶段,第二阶段死亡率最高,第三个是大树阶段的末期;3)黄檗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为集群分布,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分布格局受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以及种群发展过程中种内、种间关系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分布格局。因此,调整局部种群的径级结构,采取促进黄檗小树集群分布的措施是促进其种群扩大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68.
谢艳  白学良  宋丽  王宇 《西北植物学报》2015,35(7):1476-1481
通过对采自贵州省梵净山和内蒙古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的苔藓植物标本进行鉴定,发现了丛藓科的2个新分布种——卷叶薄齿藓(Leptodontium pungens)和北美赤藓(Syntrichia amphidiacea)。卷叶薄齿藓为中国新记录种,首次在中国贵州省梵净山发现,其主要特征为茎无中轴分化,具透明层,常分布于火山和温带高海拔地区。北美赤藓为内蒙古新分布种,发现于内蒙古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其主要特征为叶腹面近叶尖处生有大量芽胞,成熟芽胞棕色,多细胞,圆柱状。本研究对卷叶薄齿藓和北美赤藓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进行了具体描述,并提供了图版和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269.
在烟草上部叶片生理成熟期给以白、紫外A、蓝、绿、黄、红6种LED灯光处理,研究了烟草叶片对不同光质的短期应答.结果表明: 采用非靶标检测方法共检测到68种GC/MS(气相色谱/质谱)稳定的代谢产物,在PLS-DA得分图中,6种光处理的样品被明显分开;有61种在质谱库中得到鉴定,其中45种代谢物质含量在不同光处理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主要为有机酸类、糖类、TCA循环中间产物、氨基酸类等初级代谢产物;采用差异性代谢物的热力图及聚类分析将其分为5类,同时也将6个处理明显分开,其中红、蓝光处理差异最为明显,除B类物质外,其他4类均以红光处理高于蓝光处理.采用靶标性检测方法测定了3种生物碱、5种多酚及茄尼醇的含量,4种(加上非靶标测定到的烟碱)生物碱在不同光质处理间的变化趋势一致,红光和黄光明显促进了生物碱积累;莰菲醇基芸香苷和芸香苷在不同处理之间的变化趋势一致,以蓝光处理最低、黄光最高,光质对其他3种多酚的影响各异;黄光明显抑制了茄尼醇的积累,蓝光处理的叶片中茄尼醇含量最高.说明光质变化对烟草脂肪酸代谢、糖代谢、生物碱代谢、氨基酸代谢、TCA循环和莽草酸途径等多条代谢途径均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70.
酶催化糖基转移反应在改善罗汉果苦味皂苷口味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汉果皂苷Ⅱ是罗汉果嫩果的主要皂苷成分,味道极苦,在罗汉果生产季节的末期大量滞长果(苦果)因为天气原因而产生,这些滞长果因体内的苦味皂苷尚未转化为甜味皂苷而被丢弃;另外,在罗汉果甜苷提取行业中,脱苦工艺同样会产生大量的苦味罗汉果皂苷Ⅱ。但在化学结构上,罗汉果苦味皂苷与甜味皂苷拥有完全相同的苷元部分,仅存在葡萄糖残基数目和位置的差别。该研究通过酶催化糖基转移反应将新的葡萄糖基团引入苦味的罗汉果皂苷Ⅱ中,可以延长其糖链,从而达到改善其口味的目的。该研究从原料选择、糖源选择以及反应温度等多方面考察了反应条件,最终确定的反应最佳条件为纯度在50%以上的罗汉果皂苷Ⅱ、2倍于皂苷重量的淀粉、60 U·g-1罗汉果苦味皂苷的酶、60~65℃反应24 h。经实际罗汉果苦果样品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所获得的产品可以完全消除苦味,并且带有淡淡的甜味,经HPLC-MS确定了所获得的微甜产物为3~6个糖的皂苷混合物。该方法对于目前罗汉果生产中大量出现并被遗弃的嫩果、苦果以及脱苦工艺中产生的罗汉果皂苷Ⅱ而言,是一种潜在的实现废物利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