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57篇
  免费   593篇
  国内免费   2420篇
  6970篇
  2024年   63篇
  2023年   135篇
  2022年   207篇
  2021年   270篇
  2020年   253篇
  2019年   267篇
  2018年   184篇
  2017年   167篇
  2016年   155篇
  2015年   253篇
  2014年   368篇
  2013年   318篇
  2012年   443篇
  2011年   461篇
  2010年   363篇
  2009年   353篇
  2008年   396篇
  2007年   385篇
  2006年   334篇
  2005年   310篇
  2004年   231篇
  2003年   195篇
  2002年   166篇
  2001年   161篇
  2000年   132篇
  1999年   115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的粗死木质残体及其养分元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宋泽伟  唐建维 《生态学杂志》2008,27(12):2033-2041
对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的粗死木质残体及养分元素贮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粗死木质残体的贮量为16.2 t·hm-2,约占地上活体生物量的4%左右。其中枯立木占32.5%,倒木占33.2%,倒木残体占12.6%,大枝占21.7%。本研究的粗死木质残体贮量低于巴西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处于全球热带雨林的下限。粗死木质残体的氮、磷、钾、钙、镁5种元素的贮量分别为61.8、3.4、30.4、118.3和16.5 kg·hm-2。其中倒木所占比例最大,为31.9%~44.8%;枯立木次之(21.5%~28.7%);倒木残体占10.3%~25.5%;3个径级的大枝占14.4%~28.9%。枯立木的C/N、C/P和N/P要高于倒木、倒木残体和大枝。  相似文献   
22.
脑桥呼吸调整中枢向中缝大核下行投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刚  刘磊 《生理学报》1993,45(3):237-245
实验在23只苯巴比妥钠麻醉(i.p.30mg/kg)的成年猫上进行。在脑桥呼吸调整中枢(NPBM-KF)共记录到67个单位放电可被电刺激中缝大核(NRM)所逆行兴奋。其中有7个单位为呼吸相关性单位(吸气性6、呼气性1),占脑桥87个呼吸相关性单位总数的8%。逆行兴奋潜伏期在0.4—2.5ms之间,平均1.2ms。中缝大核内微量注入麦角辣根过氧化酶(WGA-HRP)后在NPBM-KF区观察到大量HRP标记神经元。本实验结果表明,发自脑桥呼吸调整中枢神经元的轴突可投射到中缝大核。这一投射通路可能与呼吸及痛觉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23.
泛素化是目前广受关注的一种翻译后修饰过程,对蛋白质降解、DNA修复等多种细胞过程都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根据国内外蛋白质泛素化位点预测的研究,分析了预测泛素化位点的特征属性,总结了对这些特征进行优化的特征选择方法,并对预测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机器学习分类器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24.
为了探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叶蝉群落对生态功能变动的动态响应,在中国贵州毕节撒拉溪朝营小流域按不同等级石漠化程度设置样地,并设置响应对照组,在2013-2014年5-10月每月对样地进行野外调查,系统采集叶蝉标本和在室内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以期分析高原山地不同等级石漠化程度下叶蝉群落的时空格局,特别是对石漠化治理效果的生态学响应。结果表明,共采得叶蝉3049头,隶属11亚科53属,其中优势类群为小叶蝉亚科、角顶叶蝉亚科、大叶蝉亚科,分别占总数的44.70%、21.78%、14.66%。与对照组相比,治理区内样地叶蝉的属数、个体数都有增加,并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动,在7月、8月物种丰富度指数最高;随着石漠化治理的深入,叶蝉种数、个体数呈增加趋势。总体上,石漠化等级与叶蝉群落结构特征指数呈现显著的负相关,石漠化等级越低,叶蝉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丰富度指数越大。各等级石漠化样地的Pieluo均匀度指数与优势度指数呈现反向耦合。  相似文献   
25.
本文采用反射光谱、荧光光谱、激发光谱研究了迎春花、紫红色芍药、大红月季和橙红月季的光生态。结果表明,不同的鲜花光生态有明显的差异,鲜花中的花青素和类胡萝卜素在紫外光、可见光的激发下发出荧光,使鲜花更加鲜艳靓丽。通过对鲜花光生态的讨论,揭示出阳光对花儿的影响与作用,为鲜花光生态膜的开发以及人工照明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生态依据。  相似文献   
26.
近年来全球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防治指南提出了“功能性治愈”(functional cure)的概念,即患者经过治疗达到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消失,但现有抗病毒治疗很难实现这一目标。本研究对既往临床试验中经抗原抗体复合物型治疗性疫苗(乙克)治疗后的CHB患者HBsAg下降情况进行了归纳分析,结果显示,经乙克治疗随访后达到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血清学转换者的HBsAg下降高达0.95log10IU/mL,显著高于未达到HBeAg血清学转换者的0.32log10IU/mL(P<0.01),而经氢氧化铝佐剂治疗随访后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0.49log10IU/mL)者与未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者(0.36log10IU/mL)之间HBsAg下降无统计学差异。乙克组治疗过程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骤升(ALT flare)在HBsAg下降>1.0log10IU/mL者中较多见,氢氧化铝组未观察到此现象。回归分析显示,乙克治疗后HBsAg下降的影响因素有患者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感染的HBV为B基因型、治疗过程中ALT出现10倍增高,以及基线血清HBsAg为高水平。结果提示,乙克诱导的特异性免疫对降低CHB患者血清HBsAg水平有一定效果,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针对HBsAg的中和性抗体被动免疫+乙克主动免疫”的“三明治”治疗策略可能会提高“功能性治愈”率。  相似文献   
27.
最大信息熵原理与群体遗传平衡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建立了用最大信息熵原理推导群体遗传平衡定律的统一数学模型,并给出了模型的统一解,此解正是Hardy-Weinberg定律所给出的平衡群体的基因型频率,说明当群体信息熵达到最大时,群体基因型频率不再变化,即达到“平衡”。这证明了最大熵分布就是Hardy-Weinberg平衡分布。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与最大信息熵原理的内在一致性说明,杂交和随机交配是一个不可逆过程,使群体基因型信息熵增大,无序性增,是选择和近亲交配使群体的信息熵降低,有序性增加,育种过程实际就是调节群体信息熵的过程。过程信息熵的含义是表示一个概率分布的不确定性,最大熵原理意味着在一定的约束条件,选择具有最大不确定性的分布,从而其分布是最为随机的。最大熵原理在信息,工程,天文,地理,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都有广泛的成功应用,本文从群体遗传学角度证明了这一原理具有普遍适用性。熵是描述系统状态的函数,而最大熵原理则表明了系统发展变化的趋势,系统的最终状态必然是熵增加至最大值的状态,对于任何系统都是如此。因此,群体遗传系统的平衡定律可以统一用最大熵原理进行判定和描述;任意群体的基因型信息熵在随机交配世代传递时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基因型信息熵达到最大值时,就称之为达到遗传平衡。本文将信息论原理应用于群体遗传学研究,揭示了基因信息熵的生物学意义,并表明可以用信息学和控制论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群体遗传学问题。  相似文献   
28.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风时空变化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观测铁塔不同高度的风速及风向观测资料,分析了风的年、季节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林冠上风速较强,林冠下风速较弱;林内风速的日变化和垂直变化均不明显.30~50 m范围内,风速垂直变化最显著,但年变化不大;50 m以上风速年变化显著,但垂直变化稍小.干热季(3~4月)风速最大,雨季(5~10月)次之,雾凉季(11~翌年2月)最小.昼间风速大于夜间.在昼间,上午风速最小,下午次之,中午最大.受地理位置和地形影响,风向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主导风向昼间为偏东南风,夜间为偏西风.昼间零平面位移(d) 值上午最大,中午次之下午最小,其年变化幅度呈现下午幅度大,上午和中午幅度小的趋势.粗糙度(Z0)昼间值呈现下午>中午>上午的趋势,且下午Z0值显著大于其他两个时段.  相似文献   
29.
基因组原位杂交的新进展及其在植物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基因组原位杂交 (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GISH)是 2 0世纪 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原位杂交技术。它最初应用于动物方面的研究[1 ] ,但很快被植物方面所借用 ,并且使用频率高于动物方面的研究。它采用来自一个物种的总基因组 DNA作为标记探针 ,用另一物种的总基因组 DNA以适当的浓度进行封阻 ,在靶染色体上进行原位杂交。在封阻DNA和标记 DNA探针之间 ,封阻 DNA优先与一般序列杂交 ,剩下的特异性序列主要被标记探针所杂交。在此基础上 ,人们先后发展了荧光基因组原位杂交、多色基因组原位杂交和比较基因组原位杂交等技术 ,…  相似文献   
30.
对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贮藏油脂动员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不同种子的贮藏油脂的降解途径不同。目前提出有3条途径:传统的脂酶直接水解途径;新近发现的酰基-CoA-二酯酰甘油酰基转移酶途径和脂氧合酶(LOX)途径。前两条途径不依赖于LOX。这3条途径可能在贮藏油脂动员过程中是并存的,但目前尚不知道在种子萌发过程中油脂降解是以那一条降解途径为主,以及不同的种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此外,3条降解途径目前都缺乏分子生物学的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