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99篇
  免费   686篇
  国内免费   2512篇
  2024年   71篇
  2023年   168篇
  2022年   256篇
  2021年   346篇
  2020年   298篇
  2019年   324篇
  2018年   230篇
  2017年   204篇
  2016年   197篇
  2015年   324篇
  2014年   442篇
  2013年   406篇
  2012年   552篇
  2011年   545篇
  2010年   408篇
  2009年   391篇
  2008年   440篇
  2007年   425篇
  2006年   368篇
  2005年   346篇
  2004年   258篇
  2003年   226篇
  2002年   191篇
  2001年   170篇
  2000年   140篇
  1999年   130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植物组织(或细胞)的蛋白质提取效率与效果直接影响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等实验的结果。为探索建立适用于花生幼胚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用)提取的最佳条件,尝试了磷酸缓冲液直接提取法、改良的荔枝胚胎蛋白提取法和Trizol(附加)提取法等3种提取方法,根据蛋白提取得率、试剂成本、双向电泳图谱的质量(蛋白质斑点的丰度、分布特点)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磷酸缓冲液直接提取法简单但总体效果较差,改良的荔枝胚胎蛋白提取法综合评价最好,与双向凝胶电泳条件更兼容。  相似文献   
132.
食蚊鱼的生物电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活体记录的方法测量了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的生物电场。实验分单尾鱼、两尾鱼同向和两尾鱼反向三组测量, 每组10 个重复。结果表明:单尾鱼的生物电场表现为头负、尾正的偶极子直流电场,头部相对电势为(242.4) V, 尾部为(211.6) V, 且头部附近产生1-3 Hz 与呼吸频率对应的交流呼吸电场, 大小为(4.20.8) V。两尾鱼生物电场测量表明, 其直流电场均大于单尾鱼(P0.05); 两尾鱼同向靠近时产生的交流呼吸电场显著大于单尾鱼(P0.01), 而反向靠近时产生的呼吸电场显著小于单尾鱼(P0.001)。这表明两条鱼不同方向靠近时, 可通过呼吸作用改变交流呼吸电场的大小。此种现象对于依靠感知交流呼吸电场来摄食的被动电感受鱼类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133.
天童常绿阔叶树种栲树生殖个体大小及其生殖构件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浙江天童木荷-栲树林内的常绿阔叶树种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 Franch.)的生殖个体大小、生殖构件的分布及其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该地区栲树生殖个体的胸径在17~50 cm 间, 平均胸径为31. 2±8.0 cm, 平均年龄约36.3±6.6 年;林缘附近的生殖个体小于木荷-林内。相对稳定的群落和比较丰富的土壤养分条件有利于生殖枝数量和花序数量的增多。栲树生殖个体的数量在两年中变化较大, 部分栲树个体可以在连续年份中生殖。从枝系水平分析:在持续生殖的栲树个体上, 生殖枝数量有明显变化, 并非所有的生殖枝在两年中都可开花或结果, 保持连续生殖的枝系约占48.2%。栲树果序枝数量在连续年份有明显差异(p < 0.01), 而且果序枝上的幼蕾数、果实数量及结实率等都有明显差异(p < 0.05)。  相似文献   
134.
【背景】联苯菊酯是人工合成的类似天然除虫菊素的一种仿生杀虫剂,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病虫害的防治。联苯菊酯化学性质较稳定,在环境中的残留期长,是我国出口果蔬、茶叶中残留较严重的农药之一。微生物降解具有降解速度快、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被认为是有效去除农药残留的绿色生产技术。【方法】通过富集驯化,从农药厂排污口的污泥中筛选分离能够降解联苯菊酯的菌株,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及16SrR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通过单因素试验对菌株的降解特性进行研究。【结果】分离到1株联苯菊酯的降解菌株BF-3。菌株BF-3为革兰氏阳性菌,被鉴定为蜡状芽孢杆菌;该菌株在联苯菊酯质量浓度为100mg·L^-1的无机盐液体培养基(MSM)中呈现s型生长,7d后对联苯菊酯的降解率达到87.9%。单因素试验表明,菌株最适降解条件为pH7.0、30oC,初始菌株D600am=1.0。【结论与意义】蜡状芽孢杆菌BF.3能够有效降解联苯菊酯,在环境中联苯菊酯残留的生物修复方面具有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35.
MYB转录因子是植物转录因子中最大的家族之一,在植物生长发育和对环境胁迫的应激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MYB蛋白通过识别和结合特定的DNA序列调控靶基因的表达,进而发挥其多样性的作用。近几十年来,MYB蛋白与其靶定DNA结合位点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主要综述了植物MYB蛋白与DNA的结合特性及其DNA结合位点的序列特异性,并对检测蛋白质与DNA之间相互作用的新兴技术做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36.
研究了38个榛种质资源叶功能性状与光合特征参数的变异特征及其相关关系,为优良种质资源的选择以及进一步理解叶功能性状对光合特征的影响机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38个种质资源的叶面积(LA)、叶形指数(LI)、叶干重(LDW)、比叶面积(SLA)和叶干物质含量(LDMC)平均值分别为78.39 cm2、1.24、0.73 g、109.95 cm2·g-1和38.31%,LDW变异最大,其次为LA和SLA,LI和LDMC变异最小;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气孔限制值(Ls)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平均值分别为9.92μmol·m-2·s-1、3.88 mmol·m-2·s-1、153.04μmol·m-2·s-1、238.73μmol·mol-1、0.41和2.54μmol·mmol-1,gs变异最大(27.89%),Pn、Ci、Ls和WUE次之(10.37%~15.14%),Tr最小(9.99%)。不同种质资源叶功能性状与光合特征参数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Pn与LA、LDW、LDMC均呈显著正相关,与SLA则呈显著负相关;Tr与LA呈显著正相关;gs和Ci与LDMC分别呈显著负相关和正相关;WUE与LDW、LDMC均呈显著正相关,与SLA则呈显著负相关。冗余分析表明:第1、2排序轴共同解释了叶片光合特征总变异的88.6%,其中,对光合特征产生显著影响的叶功能性状因子为SLA和LDMC。平欧210号、F-03、平欧11号、平欧88号、平欧119号、85-162、平欧48号、玉坠、平欧110号表现出较高的水分和光能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37.
蜘蛛的网和它的捕食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蜘蛛的网和捕食策略的进化是令人感兴趣的一个课题,本文对蛛网的类型和进化,以及蜘蛛的捕食策略及其演变化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38.
2,4-二氯苯酚在土壤与河流底泥中降解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京化学工业园内四柳河沿岸土壤与河流底泥为研究对象,通过土壤灭菌、温度与污染物初始浓度调控,研究了2,4-二氯苯酚在土壤与河流底泥中降解动力学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微生物对2,4-二氯苯酚降解起主导作用,在45d内,非灭菌土壤和河流底泥的降解率分别是灭菌条件下的1.5~3倍、1.4~2.8倍,土壤和河流底泥中的2,4-二氯苯酚微生物降解量分别为0.128~0.599和0.113~0.718mg·kg-1,非灭菌处理半衰期时间短于灭菌处理;(10±1)℃~(30±1)℃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增高,2,4-二氯苯酚降解加快,在(30±1)℃土壤与河流底泥中残留量最小,分别为0.305和0.203mg·kg-1,半衰期也最短;土壤与河流底泥中的2,4-二氯苯酚均在其浓度为0.5mg·kg-1时降解最快,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加,2,4-二氯苯酚降解速度呈现递减趋势,半衰期增长。  相似文献   
139.
亚磁空间生物学效应研究的实验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径2 m的补偿式亚磁空间中,内置非铁磁性智能化多功能实验箱系统,箱内温控范围20~40℃,精度0.1℃,过温报警,湿度可控范围40%~80%,通风和光照任意。箱内中央空间(长×宽×高=66.0 cm ×40.0 cm ×28.3 cm)中,80%、15%和5%的位点剩余磁场分别平均为地磁场的0.5%~0.6%、1.3%~1.5%和2.7%~4.2%。箱内中央空间的高度为43.0 cm时,55%、35%和10%的位点剩余磁场分别平均为地磁场的1.9%、2.3%和3.3%。可用于多种生物学效应的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0.
中华硬蜱和二棘血蜱的交叉免疫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首次比较了经中华硬蜱(Ixodes sinensis)叮咬三次后再经二棘血蜱(Haemaphysalisbispinosa)叮咬的家兔与仅经二棘血蜱叮咬的家兔的交叉免疫抗性。二棘血蜱叮咬被中华硬蜱致敏的家兔时,吸血增重为:143.12±32.67mg,但二棘血蜱在正常家兔体上寄生,初次吸血增重为:181.30±44.35mg,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中华硬蜱和二棘血蜱唾液腺提取物(SGE)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显示两者分别有24条和22条电泳带,中华硬蜱主带有6条,分子量分别为142、105、94、66/65、64和56kD,而二棘血蜱主带有5条,分子量分别为:215、114、105、66/65和58kD,经中华硬蜱叮咬致敏的家兔血清和经二棘血蜱叮咬致敏的家兔血清作免疫印渍,均显示出105kD这一电泳带。该实验表明中华硬蜱和二棘血蜱叮咬家兔两者之间存在着交叉免疫反应,提示105kD蛋白质抗原可能是两者的共同抗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