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44篇
  免费   2332篇
  国内免费   4430篇
  29906篇
  2024年   116篇
  2023年   414篇
  2022年   809篇
  2021年   1239篇
  2020年   957篇
  2019年   1111篇
  2018年   1062篇
  2017年   743篇
  2016年   956篇
  2015年   1479篇
  2014年   1861篇
  2013年   1871篇
  2012年   2305篇
  2011年   2123篇
  2010年   1440篇
  2009年   1385篇
  2008年   1484篇
  2007年   1409篇
  2006年   1165篇
  2005年   997篇
  2004年   849篇
  2003年   733篇
  2002年   627篇
  2001年   474篇
  2000年   421篇
  1999年   383篇
  1998年   240篇
  1997年   186篇
  1996年   168篇
  1995年   118篇
  1994年   140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106篇
  1991年   82篇
  1990年   71篇
  1989年   55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21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5篇
  1973年   5篇
  1968年   3篇
  1965年   9篇
  195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光敏掩蔽基团技术是通过运用一种由光子控制的光敏化合物,在光子激发后,被该化合物掩蔽处于惰性状态的生物活性分子重新被激活、释放以调节生理功能的化学生物学研究方法,它对生命活动的控制具有实时、原位、精确、快速的优势。该文综述了不同光敏基团的结构与功能,包括硝基苄基类、香豆素类、喹啉类、吲哚类、硝基二苯并呋喃类等,它们通过掩蔽神经递质、钙离子、蛋白质、缩氨酸、核苷酸、遗传物质等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来高选择性地调控不同的生物学过程。  相似文献   
122.
123.
124.
良种白沙枇杷"冠玉"的组织培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1 植物名称 枇杷(Eriobotryajaponica)品种"冠玉"。 2 材料类别 顶芽。外植体的最佳采取时期是2~3月顶芽萌动季节。 3 培养条件 诱导休眠芽萌动及生长培养基(展芽培养基):MS+6-BA 1.2 mg·L-1(单位下同)+NAA 0.4+GA 30.5;增殖培养基:MS+6-BA 1.75+NAA 0.3;生根培养基:1/2MS+NAA 0.5。以上培养基均含蔗糖3%、琼脂0.8%,pH 5.8;培养温度(25±1)℃,光照12 h·d-1,光照度1 500~2 000 lx。 4 生长与分化情况 4.1 诱导展芽 取长1.5 cm左右的顶芽,用刀片刮去表皮毛及外层芽鳞后,放入1%洗衣粉溶液中,用玻棒搅拌5 min后流水冲洗2 h,再用刀片切成1 cm左右长,在无菌条件下用75%酒精灭菌1.5 min,再用升汞灭菌11min,无菌水漂洗5次,剥取0.3~0.5 cm的顶端,接人展芽培养基,进行暗培养。在1~2 d内,有部分外植体会发生褐变,并使芽体周围的培养基染成浅褐色,必须及时把这部分芽转移到新鲜培养基上,否则将引起外植体的死亡。  相似文献   
125.
对小麦及其4种近缘属间禾草进行了长时间 (0.5~5.7年, 个别8.6年) 的愈伤组织培养,在继代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在染色体倍性低的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 2n=2x=14)及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juncea, 2n=2x=14) 倾向于数目的增大;染色体倍性高的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2n=6x=42) 趋向于数目的减少;而倍性居中的羊草 (Leymus chinensis, 2n=4x=28) 既有增大也有减小;染色体倍性最高的高冰草 (Agropyron elongatum, 2n=6x=70) 最为稳定,但也有减少的趋向。愈伤组织的胚性主要与二倍体及亚二倍体的总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26.
【目的】为了获得能够在高盐环境下脱色偶氮染料的嗜盐菌群及其降解机理。【方法】采用富集驯化的方法获得一个嗜盐菌群,采用Illumina HiSeq2500测序平台对其群落结构进行测定;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其降解特性;采用GC-MS和红外图谱分析了其降解机理;采用微核实验的方法比较了偶氮染料降解前后的毒性。【结果】该菌群在10%的盐度下,使100mg/L的酸性金黄G在8h内脱色。菌群主要由Zobellella、Rheinheimera、Exiguobacterium和Marinobacterium组成。最适宜的脱色条件是:pH=6,酵母粉为碳源,蛋白胨或硝酸钾作为氮源,盐度为1%–10%。酸性金黄G降解产物的毒性比降解前降低。酸性金黄G主要的降解产物是对氨基二苯胺和二苯胺。此外,该菌群还能使酸性大红GR和直接湖蓝5B等多种偶氮染料脱色,具有较好的脱色广谱性。【结论】获得了快速降解偶氮染料的嗜盐菌群及降解机理,为该嗜盐菌群应用于高盐印染废水的处理提供菌种资源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7.
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对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进行数量分类的基础上,运用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对保护区内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对森林群落各层片之间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森林群落15个群丛的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能很好地反映各群丛多样性变化规律.(2)各群丛的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总体上呈现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的均匀度最小,大多数森林群落乔木层和灌木层的均匀度比较接近.(3) Patrick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以及Pielou指数和Alatalo指数之间表现极显著差异性(P<0.01).(4)群丛3(华北落叶松-土庄绣线菊+美蔷薇-东方草莓群丛)灌木层和草本层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643,P<0.05);群丛8(白桦+山杨-灰栒子+美蔷薇-中亚苔草群丛)乔木层和灌木层呈显著负相关(r=-0.458,P<0.05),灌木层和草本层则呈显著正相关(r=0.404,P<0.05);群丛11(白杄-中亚苔草+烟管头草)的乔木层和草本层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949,P<0.05).  相似文献   
128.
研究了菲菊头蝠自由飞行状态下的回声定位信号和下丘神经元的声反应特性。菲菊头蝠在自由飞行时发射的CF/FM型回声定位叫声含2-3个谐波,主频为105.3±1.7kHz,时程为39.5±9.6ms,脉冲间隔为73.9±16.0ms。在所记录到的159个下丘神经元中,E型(Echolocation)神经元为32.7%(52/159),其中CF1型(Constantfrequency)占11.3%(18/159),FM1型(Frequencymodulated)占20.1%(32/159),FM2型占1.3%(2/159);NE型(Nonecholocation)神经元的比例为67.3%(107/159)。这些神经元的最佳频率(Bestfrequency,BF)与记录深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r=0.9471,P<0.01)。E型神经元的深度范围为349-1855(1027.5±351.6)μm,阈值范围为6-74(43.1±14.5)dBSPL,潜伏期范围为10.0-26.0(14.6±3.8)ms。NE型神经元的分别为93.0-1745.0(733.3±290.3)μm、2-70(36.5±23.8)dBSPL、5.0-23.0(13.5±3.7)ms。记录到的53个IC神经元的调谐曲线(Frequencytuningcurve,FTC)均为开放型,51个为单峰型,2个为双峰型。单峰型神经元中大部分为狭窄型(Q10dB>5),占70.6%(36/51),E型神经元全部为狭窄型,Q10dB为10.4±7.1(5.5-31.6),其中CF1型为18.3±11.2(5.5-31.6),FM1型为8.7±4.7(5.5-24.3),FM2型为6.9±0.3(6.7-7.1);NE型神经元既有宽阔型也有狭窄型,Q10dB为6.6±5.1(1.6-25.6)。两个双峰型FTC主、副峰分别偏向高、低频区,高频边对应的是E型神经元。  相似文献   
129.
植物转基因位置依赖性沉默与位置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基因组能够识别外源基因的出现及所整合的特异位置并产生相应反应,通过分析嘧啶甲基化的信号及模式,比较不同表达水平转基因的整合位点及基因组环境差异,植物转基因位置依赖性沉默和位置效应的机理得到进一步揭示;讨论了位置效应的研究方法和克服策略。  相似文献   
130.
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春小麦地膜覆盖研究概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春小麦上进行的地膜覆盖试验表明,地膜覆盖通过改善耕层土壤生态环境条件,即通过改善水,热状况,活化土壤养分,对提高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实现粮食增产具有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发现,不合理的长期全生育期地膜覆盖,因在作物生长前期和中期覆膜作物较不覆膜作物生长好,覆膜作物在生长期水分蒸腾损失严重,土壤水分的蒸散(蒸发+蒸腾)损失远比不覆膜土壤严重,在作物生长后期降水少或没有补充灌溉时,会产生严重的水分肋迫现象,显著抑制小穗分化和灌浆,最终导致收获得指数和产量下降,同时,地膜覆盖的增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以耗竭土壤肥力,特别是在有机物质为代 的,因此,不正确的地膜覆盖(如全生育期的地膜覆盖),不仅有时起不到显著的增产作用,而且易造成土壤养分,特别是土壤中硝态氮的累积和损失,肥料利用效率降低,土壤生态条件恶化,下降,难以持续高产,因此在确定地膜覆盖范式时,必须要考虑底墒,作物生育期降水,地膜覆盖的阶段性和氮肥的施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