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7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61.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脉压(PP)与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CS)的关系。方法:对入选的157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男性EH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收集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前1年内的多次血压水平及临床资料,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CS〈50%组(n=66)及CS≥50%组(n=91),并进一步将颈动脉狭窄程度分级(I—V级),分析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及与脉压的相关性。结果:①CS≥50%组收缩压(SBP)及PP显著高于CS〈50%组,而舒张压(DBP)显著低于CS〈50%组(P〈0.05),CS≥50%组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外周动脉疾病(OR:4.543,95%CI:1.415.14.590)及脉压(OR:1.096,95%CI:1.038.1.157);②CS分级与PP(r=0.402,P〈0.01)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0.200,P〈0.05)呈正相关,经校正年龄、体重指数(BMI)、SBP、DBP、总胆固醇(T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D-二聚体(D-dimer)、血尿酸(UA)、空腹血糖(FBG)、氨基酸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总胆红素(TBIL)及直接胆红素(DBIL)等危险因素后,CS分级仍与PP及FIB有关。结论: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狭窄有关,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应当尽量减小脉压。  相似文献   
162.
EGFR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中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酪氨酸激酶域体细胞突变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敏感性密切相关。文章分析和检测本院75例非小细胞肺癌、10例乳腺癌患者石蜡包埋标本EGFR基因突变状况。采用PCR技术进行EGFR基因19和21外显子突变分析。结果显示:75例NSCLC患者中有13例(13/75,17.33%)酪氨酸激酶域存在体细胞突变。其中7例(7/75,9.33%)为19外显子缺失突变,6例(6/75,8%)为21外显子替代突变(2573T>G,L858R)。病理分型显示,腺癌突变率高于其他几种类型NSCLC。乳腺癌患者均为免疫组化HER-2阳性女性,EGFR基因的19、21外显子中未见突变发生。中国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总突变率高于高加索人种,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突变率高,提示肺腺癌的患者突变率高可能在吉非替尼的治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163.
香灰菌黑色素的分离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香灰菌中分离得到黑色素,其产量为33.01%。经紫外/可见扫描和红外光谱分析,显示香灰菌黑色素同合成黑色素具有基本一致的化学结构。通过检测抗氧化剂抑制5-硫代-(2-硝基苯甲酸)(TNB)被氧化程度,比较香灰菌黑色素同合成黑色素及Vc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香灰菌黑色素抗氧化能力强于Vc,略低于合成黑色素。  相似文献   
164.
真菌提取物JN219抗人巨细胞病毒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真菌提取物JN219的抗病毒机制。方法(1)样品对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抑制作用:将样品(JN219 50μg/ml、柱洗脱组分5 g/L)分别与人巨细胞病毒(HCMV半数组织感染量TCID50为105/ml)等容量混合,不同时间(混合后立刻、混合后37℃作用1 h)以不同稀释度、100μl/孔接种至多孔板人胚肺细胞(HEL)上;(2)样品对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将HCMV(100个TCID50)100μl/孔接种于HEL上1 h后,加不同稀释度的样品;(3)灭活病毒对样品抗病毒作用的抑制作用:将紫外线灭活的HCMV与JN219、柱洗脱组分等容量混合,37℃作用1 h,加等容量HCMV(TCID50为105/ml)混合37℃作用1 h,以不同稀释度、100μl/孔接种于96孔板内的HEL上。以上各实验组同时设细胞对照组、病毒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相应稀释度的样品对照组,37℃、5%CO2培养,每日观察细胞CPE,当病毒对照病变90%以上,终止培养,中性红染色,在540 nm读取吸光度A值,用Reed-Muench法计算细胞半数有效浓度(IC50)和病毒TCID50。通过比较组间差异,探讨在哪一复制周期样品对病毒产生抑制作用。结果(1)样品对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抑制作用:JN219、柱洗脱组分与HCMV等容量混合后立刻接种细胞,测得病毒TICD50为104.8/ml,与病毒对照组比较(TCID50为105/ml)差异无显著性;与病毒作用1 h后接种细胞,JN219、柱洗脱组分IC50分别为0.168μg/ml、0.185μg/ml,第一孔JN219 TCID50为101.6/ml,柱洗脱组分标本未测得病毒,可使HCMV得到抑制;(2)样品对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先将病毒接种细胞1 h,然后加JN219、柱洗脱组分,IC50分别为3.29μg/ml、13.1 g/L,样品不能完全抑制人巨细胞病毒病变的发生;(3)灭活病毒对样品抗病毒作用的抑制作用:紫外线灭活的病毒与样品作用1 h,再加等容量病毒后接种细胞,样品JN219、柱洗脱组分与病毒混合物TCID50分别为103.5、103.75,样品抗病毒位点已被紫外线灭活病毒外膜蛋白占据,抗病毒效果降低。结论JN219抗人巨细胞病毒作用机制主要是阻断病毒入侵宿主细胞,作用位点主要为人巨细胞病毒外膜蛋白。  相似文献   
165.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发现的抗原提呈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大量实验已证明DC疫苗在抗肿瘤免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各种DC疫苗和DC细胞的治疗应运而生,发展迅速。简要综述了DC的生物学特性、DC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DC抗原的负载方法及其在临床实验中的应用,以为进一步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6.
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CYP450)是参与植物代谢的最大酶家族,其中CYP734A亚家族成员广泛参与植物激素油菜素类固醇(BRs)的失活。该研究以青稞农家品种‘肚里黄’幼苗为实验材料,通过人工合成激素24 表油菜素内酯(24 eBL)和BRs合成抑制剂油菜素唑(BRZ)处理,分析BRs对青藏高原特色作物青稞(Hordeum vulgare L. var. nudum Hook. f.)的影响;采用RT PCR技术从青稞中克隆HvBAS1基因,并运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其表达特征,为深入分析HvBAS1基因的功能奠定研究基础。结果显示:(1)24 eBL能够显著促进青稞幼苗的生长,而BRZ处理后幼苗长势明显减缓。(2)从青稞中成功克隆到2个与拟南芥BRs失活基因BAS1高度同源的CYP734A亚家族基因,即HvBAS1 1和HvBAS1 2;HvBAS1 1开放阅读框全长1 629 bp,编码542个氨基酸;HvBAS1 2长1 689 bp,编码562个氨基酸,二者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76.42%;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显示二者均存在于内质网。(3)实时定量PCR检测发现,青稞HvBAS1 1与HvBAS1 2的表达模式完全不同,其中HvBAS1 1在青稞根中的表达量高于叶中,而HvBAS1 2在叶中的表达量高于根,且随着苗龄的增大,HvBAS1 1在根中的表达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HvBAS1 2在叶片中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BRZ处理青稞幼苗后,其HvBAS1 1与HvBAS1 2基因的表达较对照均显著下调,且HvBAS1 2下调更为明显。研究表明,HvBAS1 1和HvBAS1 2很可能都参与了青稞内源BRs的失活,但二者的功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7.
【目的】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是我国北方落叶果树的重要蛀果害虫,一旦幼虫蛀入果内,便会对果实的品质产生影响。成虫期是控制此害虫发生为害的关键时期。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 OBP)作为昆虫嗅觉感受系统中与气味分子结合的重要气味运转蛋白,在成虫寄主植物定位及交配行为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对桃小食心虫气味结合蛋白基因进行克隆、鉴定和成虫组织表达分析,以期为OBPs在桃小食心虫嗅觉感受过程中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基于前期获得的桃小食心虫转录组测序数据,选择在其雌雄成虫触角中相对高表达的5个OBP基因(CsasOBP7, CsasOBP12, CsasOBP15, CsasOBP19和CsasOBP21)。采用RACE技术克隆出这5个OBP基因cDNA全长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qRT-PCR技术检测这5个OBP基因在桃小食心虫不同发育阶段(1和5日龄卵、初孵幼虫、老熟幼虫和蛹)以及在刚羽化、交配高峰期的和交配后6 h的雌雄成虫不同组织[触角、头(不含触角)、胸、腹、足和翅]中表达量。【结果】获得桃小食心虫5个OBP基因CsasOBP7, CsasOBP12, CsasOBP15, CsasOBP19和CsasOBP21的全长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 MZ476786-MZ476790)。其中CsasOBP19为一段C端不完整的Minus-C OBP,其余均属于完整的Classical OBPs,且均含有信号肽。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在桃小食心虫5个CsasOBPs中, CsasOBP7和CsasOBP19的亲缘关系最近。qRT-PCR结果表明,CsasOBP7和CsasOBP19均在桃小食心虫蛹期高表达,而CsasOBP12, CsasOBP15和CsasOBP21均在卵期高表达。从桃小食心虫成虫刚羽化、交配高峰直至交配后6 h,5个CsasOBP基因表达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在成虫刚羽化时,这5个CsasOBP基因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且主要在雄虫组织中高表达;在成虫交配高峰期,这5个CsasOBP基因在雄虫触角中高表达,特别是CsasOBP7和CsasOBP15只在雄虫触角中特异性表达;在成虫交配后6 h,每个CsasOBP基因只特异性地高表达于1或2个组织中。【结论】桃小食心虫的这5个CsasOBP基因在成虫交配高峰期雄虫触角中高表达,意味着这些CsasOBP基因可能在雄虫寻找雌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8.
目的:探讨CD11c抗原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中的表达及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以及CD11c抗原表达与患者的遗传学异常及预后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200例CLL患者、49例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患者CD11c的表达率和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并比较CLL患者CD11c的表达与预后参数ZAP-70和CD38表达的关系;同时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CLL患者的P53缺失、13q14缺失、ATM缺失、6q23缺失、+12以及IGH重排,比较CD11c~+CLL患者与CD11c~-CLL患者遗传学特点。结果:CLL患者中CD11c阳性率为49.5%(99/200),MFI中位值为2.06(1.00~7.34);而MCL患者中CD11c阳性率为6.12%(3/49),MFI中位值为2.00(1.97~2.54)。CD11c在CLL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MCL,(x~2=30.62,P0.05)。CD11c~+CLL患者的ZAP-70和CD38阳性率均明显高于CD11c~-CLL患者(x~2=15.472,P0.05;x~2=11.55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CLL患者的CD11c表达率与P53缺失、13q14缺失、ATM缺失、6q23缺失、+12、IGH重排的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CD11c对于辅助诊断CLL有重要价值,尤其有助于CLL和MCL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9.
目的:体外肺灌注技术(Ex vivo lung perfusion, EVLP)对于肺移植的实施意义重大,但成本昂贵。本文采用国产经济材料建立猪模型的EVLP系统,以探索保证系统性能的同时降低移植费用。方法:我们首先依据国产材料配置肺灌注液,并组装管道、连接仪器以建立EVLP系统;之后通过外科手段获得3头家猪的肺脏,并灌注肺灌注液,低温保存6小时;最后我们将肺脏连接到EVLP系统,通过血气分析和肺功能检查来评估肺脏随时间变化的状况。结果:离体并在低温保存6小时的猪肺脏,通过我们建立的相对经济的EVLP系统,可以在2小时内维持良好的氧合功能和肺生理指标:肺动脉压、气道峰压、平台压力、肺动脉氧气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和左心房的氧气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都保持稳定,同时肺脏具有正常的颜色和弹性,没有明显水肿和功能损害。结论:我们建立的EVLP系统可以有效地维护离体猪肺的生理功能,且降低了成本,从而为肺移植体外肺灌注技术的优化应用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70.
为探讨福建省三明市马尾松人工林淋溶液中水溶性有机物(DOM)的溶解特征和光谱学特征,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鲜叶、未分解层(L层)和半分解层(F层)凋落物为研究对象进行室内淋溶,对淋溶液中的水溶性有机碳(DOC)、水溶性有机氮(DON)与水溶性有机磷(DOP)含量和紫外光谱(SUVA)、荧光光谱指标和红外光谱(FTIR)等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24 h内,随着淋溶时间的延长,DOM含量呈现有波动的上升趋势;芒萁除鲜叶的DOC含量显著高于马尾松外(P0.01),其余DOM含量均小于马尾松。两植物F层DOM的SUVA值和腐殖化指标(HIX)都显著高于鲜叶和L层(P0.05),表明F层的芳香性化合物含量和腐殖化程度越来越高。DOM的同步荧光峰值显示淋溶液中含有类蛋白和类富里酸荧光团。两植物的红外光谱显示有5个相似的吸收谱带,强度最大的吸收来自于H键键合的-OH的伸缩振动,同一植物3种样品之间红外吸收的差异证明从鲜叶-L层-F层凋落物的共轭体系逐渐增大,结构更复杂。因此,随分解进程两植被DOM的化学结构越来越复杂;马尾松较芒萁含有更多的DON和DOP,这一方面为微生物提供了更多的养分,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底物分解的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